一种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73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适用于平衡车领域,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使用者提起平衡车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车
本技术属于平衡车
,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技术介绍
平衡车是利用动态平衡原理控制前进及后退的高科技智能产品,随着身体的倾斜,可随心所欲地控制驾驶速度及前进方向。现有的平衡车的提手一般位于车体的尾部,这种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骑行者下车后,需要转动身体,才能以比较舒适的姿态提起平衡车,比较麻烦,并且提起的瞬间,未设置提手的一端容易与地面磨蹭而刮花,车体在行进途中倾斜时提手还容易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旨在解决现有的平衡车提起姿势不自然,提起瞬间底部容易刮花以及提手容易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提手的形状为圆拱形。进一步地,所述提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提手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部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握持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车体短轴方向的两侧边缘平滑过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握持部的厚度,所述连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握持部的厚度以渐变的方式过渡。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平衡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所述车体的中部位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车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车体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包括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的第一提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提手部相对且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的第二提手部,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呈圆拱形且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相互对称,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可绕所述转轴相对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包括外侧面以及与所述外侧面相对的内侧面,所述外侧面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所述转轴的轴线上,所述内侧面位于所述握持部区域的部分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所述转轴的轴线上。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将提手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提手与车体一体成型,提手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直行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向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提手;3、通槽;21、第一车体;22、第二车体;11、第一提手部;12、第二提手部;4、踏板组件;13、连接部;14、握持部;5、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1,提手1的两端与车体连接,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3。由于本技术将提手1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3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1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提手1与车体一体成型,使得提手1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1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施例的提手1的形状为圆拱形,提手1的延伸方向与车体的延伸方向垂直,提手1包括与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3以及连接在两个连接部13之间的握持部14,连接部13与车体短轴方向的两侧边缘平滑过渡连接,从而避免在车体的外观表面出现尖锐结构,使得平衡车整体更为美观。优选的,连接部13的厚度大于握持部14的厚度,连接部13的厚度与握持部14的厚度以渐变的方式过渡,提手1形成中部尺寸较小而两端尺寸较大的整体外形,连接部13的厚度较大可防止提手1和车体在连接处出现断裂,而握持部14的厚度较小可方便使用者握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提手1的形状也可以是方拱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请一同参阅图2和图3,车体具有容置腔,平衡车还包括设置在容置腔内且位于车体的中部位置的转轴5,转轴5与车体的延伸方向相同,车体包括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上可设置踏板组件4,从而形成相对转动的两个承载平台,使用者的双脚分别站在两个承载平台上,再通过使用者的双脚或重心的变化使其所站立的承载平台产生枢转,从而达到操控车体转向的目的。进一步地,提手1包括与第一车体21连接的第一提手部11以及与第一提手部11相对且与第二车体22连接的第二提手部12,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呈圆拱形且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相互对称,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可绕转轴5相对转动。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包括外侧面以及与外侧面相对的内侧面,外侧面沿转轴5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圆弧,第一圆弧的圆的圆心落在转轴5的轴线上,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沿转轴5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二圆弧,第二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转轴5的轴线上,因此即使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相对转动一定角度时,第一提手部11的外侧面和第二提手部12的外侧面彼此不会相互错开,第一提手部11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和第二提手部12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也不会相互错开,从而使得提手1的外表面以及受力内表面不会出现高度差。综上所述,本技术将将提手1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3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1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提手1与车体一体成型,使得提手1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1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1),所述提手(1)的两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提手(1)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3),所述提手(1)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1),所述提手(1)的两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提手(1)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3),所述提手(1)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1)的形状为圆拱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提手(1)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3)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部(13)之间的握持部(14),所述连接部(13)与所述车体短轴方向的两侧边缘平滑过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3)的厚度大于所述握持部(14)的厚度,所述连接部(13)的厚度与所述握持部(14)的厚度以渐变的方式过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平衡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所述车体的中部位置的转轴(5),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优飞闫学凯向清明林伟鹏李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