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69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其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底板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吸能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框架,支撑框架设置在底板上,且吸能机构和支撑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挡板,挡板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
技术介绍
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对列车进行轻量化设计和提高防撞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坐式单轨车辆一般运行在高于地面的轨道梁上,发生碰撞事故后的救援难度更大。因此,跨坐式单轨车对碰撞吸能安全的要求较普通地铁车辆的要求更高。现有城轨车辆主要靠前端自动车钩的压馈管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但压馈管并不能完全吸收列车碰撞产生的全部能量,无法保证两车相撞后司机及乘客的安全空间,且碰撞后易损伤司机室端部底架结构。鉴于此,有必要针对城轨车辆司机室前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轨道车辆碰撞过程中司机室前端结构的吸能量,最大限度的保护司机及乘客的安全,以及司机室端部底架在碰撞过程中不受损。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底板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吸能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框架,支撑框架设置在底板上,且吸能机构和支撑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挡板,挡板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连接。进一步地,底板与挡板相互垂直。进一步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块,吸能块的一端与挡板连接;导向杆,导向杆设置在底板上,导向杆的至少一部分由吸能块远离挡板的一端伸入吸能块,且导向杆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导向杆能够沿吸能块滑动。进一步地,吸能块与底板之间具有安装间隙。进一步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边梁,边梁沿底板的周向边缘设置,且边梁沿底板朝向吸能机构的一侧凸出于底板,导向杆远离吸能块的一端与边梁抵接。进一步地,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吸能块通过连接件与挡板连接。进一步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且第二支撑梁的一端与车辆底架连接,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梁连接。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与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相互垂直。进一步地,底板和支撑框架中的至少一种由铝蜂窝材料制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包括上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吸能机构、支撑框架以及挡板。底板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框架设置在底板上,且吸能机构和支撑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挡板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连接。使用上述结构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时,由于具有底板,所以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能够通过底板与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前端连接,从而使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起到司机室前端承载和碰撞吸能的作用。并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实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快速更换,从提高本申请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通用性,并能够将轨道车辆司机室的底架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而利于轨道车辆司机室底架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及司机室前端底架的随形设计。而通过设置支撑框架则能够在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整体重量。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吸能机构与挡板连接,则能够在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实现吸能机构的快速更换。因此,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支撑框架与底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底板;20、吸能机构;21、吸能块;22、导向杆;30、支撑框架;31、第一支撑梁;32、第二支撑梁;40、挡板;50、边梁。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其中,本申请中的轨道车具有下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10、吸能机构20、支撑框架30以及挡板40。底板10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10上;支撑框架30设置在底板10上,且吸能机构20和支撑框架30分别设置在底板10的两端;挡板40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20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40连接。使用上述结构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时,由于具有底板10,所以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能够通过底板10与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前端连接,从而使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起到司机室前端承载和碰撞吸能的作用。并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实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快速更换,从提高本申请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通用性,并能够将轨道车辆司机室的底架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而利于轨道车辆司机室底架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及司机室前端底架的随形设计。而通过设置支撑框架30则能够在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整体重量。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吸能机构20与挡板40连接,则能够在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实现吸能机构20的快速更换。因此,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时,在本申请中车辆底架一般指的是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还需要指出的时,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底板10与车辆底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中,底板10与挡板40相互垂直。通过这样设置不仅能够更加方便讲吸能机构20的一端与挡板40连接,而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并使吸能机构20压缩后,能够保证挡板40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保证挡板40与车辆底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底板10与挡板40虽然相互垂直,但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与挡板40之间并不存在连接关系。具体地,吸能机构20包括吸能块21和导向杆22。吸能块21的一端与挡板40连接;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10),所述底板(10)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n吸能机构(20),所述吸能机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n支撑框架(30),所述支撑框架(30)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且所述吸能机构(20)和所述支撑框架(30)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10)的两端;/n挡板(40),所述挡板(40)与所述车辆底架连接,且所述吸能机构(20)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挡板(4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10),所述底板(10)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
吸能机构(20),所述吸能机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
支撑框架(30),所述支撑框架(30)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且所述吸能机构(20)和所述支撑框架(30)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10)的两端;
挡板(40),所述挡板(40)与所述车辆底架连接,且所述吸能机构(20)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挡板(4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与所述挡板(40)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机构(20)包括:
吸能块(21),所述吸能块(21)的一端与所述挡板(40)连接;
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导向杆(22)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吸能块(21)远离所述挡板(40)的一端伸入所述吸能块(21),且所述导向杆(2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导向杆(22)能够沿所述吸能块(21)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块(2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林鹏刘龙玺苑玉展刘玉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