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芯体及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493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管、芯体及热交换器。所述换热管,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所述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定位结构能够在装配芯体过程中,实现对换热管的定位,避免换热管穿过主板过多或过少,提高芯体装配时其高度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芯体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管、芯体及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管、芯体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是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部件,发动机水套中的高温冷却液流经热交换器,热量通过热交换器的冷却扁管传导到外侧的散热带或散热片,在风扇的转动下对流换热至大气,使发动机能够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不至于过热。传统热交换器的芯体的两侧设有侧板,两侧的侧板能够对芯体进行保护,还能够对芯体进行定型,从而保证芯体的尺寸。但是侧板同靠近侧板的冷却扁管冷热变形不一致,容易导致产品热疲劳失效泄漏。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采用了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芯体3和连接在芯体3高度方向两端的进液室体1和出液室体2,进液室体1上设有进液口4,出液室体2上设有出液口5,芯体3包括上主板31、下主板32、冷却扁管33、位于相邻两个冷却扁管33之间的散热带34以及位于芯体3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扁管35。冷却扁管33和侧部扁管35均穿过上主板31与进液室体1连通,冷却扁管33和侧部扁管35均穿过下主板32与出液室体2连通,侧部扁管35替代传统热交换器中的侧板,由于侧部扁管35内部同样流过介质并实现换热,则可实现与冷却扁管冷热变形一致。存在的问题是,在芯体生产过程中,侧部扁管35伸出主板的长度过多或过少,导致芯体装配时高度不稳定,芯体合格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管、芯体及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芯体装配时高度不稳定,芯体合格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管,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所述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抵接。一种可选方案,定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管本体的外周壁上的凸起。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管本体包括中间段和连接在所述中间段的端部的缩口段;在所述管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缩口段的连接处形成台阶,所述台阶形成所述定位结构。进一步地,在所述管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缩口段相对于所述中间段居中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避开装配机上的限位条。本技术提供一种芯体,包括主板和上述换热管,所述主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主板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的边缘翻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翻边伸向所述主板靠近所述换热管的几何中心的一侧。进一步地,芯体还包括冷却扁管,所述冷却扁管的端部穿过所述主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冷却扁管的宽度。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上述芯体。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所述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抵接。在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装配芯体时,将换热管的端部穿入主板的安装孔直至定位结构与主板抵接,阻止换热管继续穿入安装孔。本技术提供的定位结构能够在装配芯体过程中,实现对换热管伸入主板的长度进行限定,也就是对换热管与主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避免换热管穿过主板过多或过少,能够提高芯体装配时其高度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芯体的合格率。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换热管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换热管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换热管的H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芯体在生产过程中的装配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芯体的D-D处的切面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芯体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芯体的F-F处的切面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芯体的G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图11所示的芯体中的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换热管;20-定位结构;30-缺口;40-主板;50-限位条;60-冷却扁管;70-安装孔;80-散热带;11-中间段;12-缩口段。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上”、“下”是以附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结构为例,为了描述方便定义的,不限定在实际应用中的“上”和“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可以用于但不局限于冷却水散热器,还可以用在其他形式结构的换热器中,如管带油冷器、管带中冷器等,或者在装配时需要确定高度的其他部件中。如图3至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管10,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20,定位结构20与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40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主板40一般包括上主板和下主板,主板上设置安装孔70,上主板上设置上安装孔,以使换热管10的上端穿过上主板,下主板上设置下安装孔,以使换热管10的下端穿过下主板,上主板和下主板之间的距离即为芯体的高度。其中,至少在管本体的一端上设置定位结构,即至少在管本体的上端和下端两者中的一个设置定位结构,也就是说至少能够对换热管相对上主板的位置和换热管相对下主板的位置两者中的一个进行定位,能够解决换热管至少一端伸出主板的长度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在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10装配芯体时,将换热管10的端部穿入主板的安装孔直至定位结构与主板抵接,阻止换热管10的端部继续穿入安装孔。本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20能够在装配芯体过程中,实现对换热管伸入主板的长度进行限定,也就是对换热管与主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避免换热管穿过主板过多或过少,能够提高芯体装配时其高度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芯体的合格率。较佳的,在管本体的两端均设置定位结构20,即在换热管10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定位结构20,为描述方便,可将两个定位结构20定义为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上定位结构与换热管上端的距离可根据具体需要来设置,同样,下定位结构与换热管的下端的距离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设置,上主板的底部和下主板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即为芯体的高度。在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10装配芯体时,将换热管10的上端穿入上主板的上安装孔直至上定位结构与上主板抵接,阻止换热管10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所述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管本体上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之间设有设定距离,所述定位结构用于与主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定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管本体的外周壁上的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包括中间段和连接在所述中间段的端部的缩口段;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缩口段的连接处形成台阶,所述台阶形成所述定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缩口段相对于所述中间段居中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的端部上设置有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永家王晓超王岩喜徐欢余晓峰许磊洪卫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