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腿和工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608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腿和工程车辆,涉及车辆支撑技术领域,包括驱动机构、丝杆、下支腿和过载保护机构;驱动机构通过过载保护机构与丝杆的一端连接,下支腿朝向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丝杆与下支腿上的螺纹孔相配合,以使下支腿能够沿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使用时,驱动机构通过过载保护机构与丝杆的一端连接,从而带动丝杆转动并与下支腿上的螺纹孔配合,以使下支腿能够沿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下支腿的伸缩,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在正常负载状态下实现驱动机构与丝杆之间的动力传递,当丝杆上的负载大于驱动机构的负载时,过载保护机构使驱动机构和丝杆之间动力传递断开,对驱动机构进行保护,避免了驱动机构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腿和工程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支撑
,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腿和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安装在拖挂车上的支撑腿一般需要手动升降下支腿,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因此,现有的支撑腿通常配备电机和丝杆机构进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杆的一端连接,丝杆与下支腿连接,通过丝杆的转动,从而实现下支腿的上下移动,然而,当支撑腿上的负载大于电机的负载时,电机会处于过载工作状态,会对电机造成损坏,从而影响支撑腿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腿和工程车辆,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当支撑腿上的负载大于电机的负载时,电机会处于过载工作状态,会对电机造成损坏,从而影响支撑腿的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腿,包括驱动机构、丝杆、下支腿和过载保护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载保护机构与所述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支腿朝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杆与所述下支腿上的螺纹孔相配合,以使所述下支腿能够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将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丝杆,且能够在所述丝杆的负载大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时,将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丝杆的动力传递断开。进一步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主动盘、从动盘、第一弹性件;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盘连接,以使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主动盘转动,且所述主动盘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向滑动;所述从动盘与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主动盘连接;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的相接处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能够使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主动盘在所述从动盘的周向上锁止,且所述主动盘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沿所述丝杆的轴向滑动而将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之间解锁。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滚珠、设置在所述主动盘朝向所述从动盘上的第一球形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盘上且与所述第一球形槽对应的第二球形槽;所述滚珠安装在所述第一球形槽和所述第二球形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进一步的,所述丝杆包括相互连接的螺纹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丝杆靠近所述从动盘的一端,当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下支腿的螺纹孔相接时,所述丝杆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下支腿之间动力不传递。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下支腿之间的所述丝杆上。进一步的,所述丝杆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丝杆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当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下支腿的螺纹孔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下支腿之间动力不传递。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丝杆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伸入所述下支腿的内腔中;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止挡部和所述下支腿之间的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包括壳体,所述驱动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和所述丝杆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下支腿的一端插装在所述壳体内。本技术提供的工程车辆,包括所述的支撑腿。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腿,包括驱动机构、丝杆、下支腿和过载保护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载保护机构与所述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支腿朝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杆与所述下支腿上的螺纹孔相配合,以使所述下支腿能够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将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丝杆,且能够在所述丝杆的负载大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时,将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丝杆的动力传递断开。使用时,驱动机构通过过载保护机构与丝杆的一端连接,从而带动丝杆转动,丝杆与下支腿上的螺纹孔配合,以使下支腿能够沿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下支腿的伸缩,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在正常负载状态下实现驱动机构与丝杆之间的动力传递,当丝杆上的负载大于驱动机构的负载时,使驱动机构和丝杆之间动力传递断开,避免驱动机构处于过载状态,对驱动机构进行保护,避免了驱动机构的损坏。本技术提供的工程车辆,包括所述的支撑腿,因此,所述工程车辆也具备所述支撑腿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剖示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丝杆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主动盘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主动盘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主动盘的剖示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从动盘的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下支腿的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腿的下支腿的剖示图。图标:100-电机;200-丝杆;210-螺纹部;220-第一限位部;230-第二限位部;240-止挡部;300-下支腿;310-螺纹孔;410-主动盘;411-第一球形槽;412-固定孔;420-从动盘;421-第二球形槽;430-滚珠;510-第一弹簧;520-第二弹簧;530-第三弹簧;600-壳体;610-上固定板;620-下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腿,包括驱动机构、丝杆200、下支腿300和过载保护机构;驱动机构通过过载保护机构与丝杆200的一端连接,下支腿300朝向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310,丝杆200与下支腿300上的螺纹孔310相配合,以使下支腿300能够沿丝杆200的长度方向移动;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将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丝杆200,且能够在丝杆200的负载大于驱动机构的负载时,将驱动机构和丝杆200的动力传递断开。使用时,驱动机构通过过载保护机构与丝杆200的一端连接,从而带动丝杆200转动,丝杆200与下支腿300上的螺纹孔310配合,以使下支腿300能够沿丝杆200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下支腿300的伸缩,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在正常负载状态下实现驱动机构与丝杆200之间的动力传递,当丝杆200上的负载大于驱动机构的负载时,使驱动机构和丝杆200之间动力传递断开,避免驱动机构处于过载状态,对驱动机构进行保护,避免了驱动机构的损坏。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主动盘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腿,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丝杆、下支腿和过载保护机构;/n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载保护机构与所述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支腿朝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杆与所述下支腿上的螺纹孔相配合,以使所述下支腿能够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n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将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丝杆,且能够在所述丝杆的负载大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时,将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丝杆的动力传递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腿,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丝杆、下支腿和过载保护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载保护机构与所述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支腿朝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杆与所述下支腿上的螺纹孔相配合,以使所述下支腿能够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过载保护机构能够将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丝杆,且能够在所述丝杆的负载大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时,将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丝杆的动力传递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主动盘、从动盘、第一弹性件;
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盘连接,以使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主动盘转动,且所述主动盘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向滑动;
所述从动盘与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主动盘连接;
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的相接处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能够使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主动盘在所述从动盘的周向上锁止,且所述主动盘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沿所述丝杆的轴向滑动而将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之间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滚珠、设置在所述主动盘朝向所述从动盘上的第一球形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盘上且与所述第一球形槽对应的第二球形槽;
所述滚珠安装在所述第一球形槽和所述第二球形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维玲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雷鲨模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