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及热失控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154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及热失控处理方法,该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包括壳体、支撑件、电池和排气组件。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壳体的顶壁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气源。支撑件设在安装腔中,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支撑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上分别设有一个支撑件。电池为多个,电池的侧壁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有第一风道,壳体的内壁与电池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电芯极耳位于第二风道中。排气组件设在壳体的底壁上并与安装腔连通,排气组件用于连通安装腔和车内空间与车外空间,排气组件与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连通面积可调。该动力电池冷却模组能够提高电池的冷却效果,能够较好地处理热失控现象。能够较好地处理热失控现象。能够较好地处理热失控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及热失控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及热失控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中,通常需要尽量增大空气与待冷却结构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冷却面积并提升冷却效果。在电池模组的冷却系统中,电池上的电池极耳通常与电池卷绕内的正负极相连,因此在电池的冷却过程中应当尽量保证电池和电池极耳的冷却效果。此外,电池模组中出现热失控现象时电池将释放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烟气,需要及时排出至车外。现有技术中电池冷却方案通常在模组内设置电池支架,在电池支架内安装软包电池,再形成散热风道实现对多个电池的冷却,其散热风道的冷却效果较差,且在出现热失控现象时也难以及时将有害气体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能够提高电池的冷却效果,能够较好地处理热失控现象。
[000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失控处理方法,能够提高热失控现象产生时的电池冷却速度和确保模组内部的热失控气体不会泄露至车内空间中。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及热失控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气源;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上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电池,所述电池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的电芯极耳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电池设在相邻的两个支撑件之间,所述电池的侧壁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电池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电芯极耳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中;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并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排气组件用于连通所述安装腔和车内空间与车外空间,所述排气组件与所述车内空间和所述车外空间的连通面积可调。
[0007]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电池分为两组电池组,每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电池,两组所述电池组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组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芯极耳分别与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模组还包括隔热件,每组所述电池组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隔热件的侧壁上,另一端上设有所述电芯极耳,两组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芯极耳分别与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连接。
[000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撑件分为两组支撑件组,所述支撑件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
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支撑件,两组所述支撑件组的一端分别抵接在所述隔热件的两个侧壁上,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独立两个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00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两个端板、两个侧板和多个汇流排,两个所述侧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汇流排与一个所述电池的电芯极耳连接,每个所述汇流排嵌设在一个所述安装孔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侧板采用耐热和抗冲击材料制备而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的投影为S型。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组件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车内空间连通;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车外空间连通;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在所述连通管和第一排气管的连通处,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排气管及所述第二排气管之间的连通面积。
[0014]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在所述连通管和/或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外壁上;阀板,所述阀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连通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连通处,所述阀板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0015]一种热失控处理方法,所述热失控处理方法采用前文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所述热失控处理方法包括:S1、控制器监测到所述壳体内部出现热失控现象;S2、所述控制器提高所述气源朝向所述安装腔中的进气量和进气速度;S3、所述排气组件封闭所述安装腔与所述车内空间的通道并将所述安装腔与所述车外空间的连通面积调至最大。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有益效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支撑件能够在安装腔内形成多个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从气源输入安装腔的冷却空气能够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流通时对电池的侧壁、端部和电芯极耳起到较好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空气能够从排气组件排出至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既能确保车舱内的大气压的稳定,也能够便于在电池出现热失控现象时将有害气体排至车外空间中,从而较好地保证了用户的安全。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益效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失控处理方法,由于具有前文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使控制器能够根据电池的温度判断是否出现热失控现象,进而根据电池内部的实际情况而将安装腔中的冷却空气从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中排出,从而确保了对产生热失控电池的快速降温以及对用户的安全性的可靠保障。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除去排气组件后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排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壳体;11、端板;12、侧板;13、汇流排;
[0025]2、支撑件;3、电池;31、电芯极耳;4、第一风道;5、第二风道;
[0026]6、排气组件;61、连通管;62、第一排气管;63、第二排气管;64、调节件;641、驱动件;642、阀板;7、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壳体(1)的顶壁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气源;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设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支撑件(2)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2)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壳体(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上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的两端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电池(3),所述电池(3)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3)的电芯极耳(31)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连接,所述电池(3)设在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之间,所述电池(3)的侧壁与所述支撑件(2)之间形成有第一风道(4),所述壳体(1)的内壁与所述电池(3)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5),所述电芯极耳(3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5)中;排气组件(6),所述排气组件(6)设在所述壳体(1)的底壁上并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排气组件(6)用于连通所述安装腔和车内空间与车外空间,所述排气组件(6)与所述车内空间和所述车外空间的连通面积可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3)分为两组电池组,每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电池(3),两组所述电池组在所述壳体(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组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芯极耳(31)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模组还包括隔热件(7),每组所述电池组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隔热件(7)的侧壁上,另一端上设有所述电芯极耳(31),两组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芯极耳(31)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件(2)分为两组支撑件组,所述支撑件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支撑件(2),两组所述支撑件组的一端分别抵接在所述隔热件(7)的两个侧壁上,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的相对设置独立两个侧壁之间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宇明孙焕丽孙士杰卢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