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049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淀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圆柱形筒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筒体,所述筒体上连接有入水管道,筒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筒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沿筒体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所述卸力板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小导流筒流出的水对沉淀池底部冲击力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

技术介绍

[0002]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目前二沉池大都采用竖流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传统的沉淀池会在池中心设置导流筒,导流筒本体和至少一根进水管,中心导流筒本体下方设有一喇叭口,喇叭口下方设有反射板,进水管设置在中心导流筒本体的上方,中心导流筒内的水流出打到反射板上进入沉淀池底部进行沉淀。
[0003]现有的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3598540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竖流沉淀池,包括上部为圆状体、下部为锥筒状的池体,所述池体上部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下部设有出水管,所述池体下部设置污泥斗,污泥斗的底部设有通向池体外的排泥管;在池体内设有与进水管相连通的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尾部连接反射锥。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进入中心导流筒本体内的水是由水泵提升的,直接冲入沉淀池底部,不仅能量较高,且水流速度过大,冲击力也较大,会造成沉淀池中悬浮物质不能沉降下来,同时会将沉淀在沉淀池底部的泥冲散,影响到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其具有减小导流筒流出的水对沉淀池底部冲击力的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筒体,所述筒体上连接有入水管道,筒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筒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沿筒体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所述卸力板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内,水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的内壁螺旋下降,进水方向沿倾斜方向设置,较自筒体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水流在筒体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流出时水的冲击力,但螺旋下降的方式,容易使排水口流出的水形成旋涡,不利于沉淀池底部悬浮物质的沉降,在筒体内设置了若干卸力板,卸力板改变水流螺旋下降的方向,减少出现水流在排水口出现旋涡的情况。
[000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依次经过从上至下的卸力板,改变螺旋流动方向的
同时逐级卸力,使排出的水流冲击力较小。
[00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在筒体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力板倾斜设置,对水流起到引导的作用,上一级卸力板将水流引至下一级卸力板上,使水流逐级卸力。
[0012]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面使卸力板与筒体的内壁配合,便于连接。
[0014]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板一端与卸力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起到支撑卸力板的作用。
[0016]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筒体上设置有用于向筒体内部加入药剂的加药装置。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药装置用于在进水时向筒体内添加絮凝剂。
[001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管和若干设置在加药管上的喷头,喷头间隔连通设置在加药管上,所述加药管套设在筒体上,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喷头穿过安装孔伸入筒体内。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头环绕设置在筒体的侧壁上,增大添加药剂的范围。
[002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喷头倾斜设置,且喷头的倾斜方向向上。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较水平或倾斜向下喷出药物,使药物在筒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使药物与水的混合更均匀。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3]1.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内,水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的内壁螺旋下降,进水方向沿倾斜方向设置,较自筒体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水流在筒体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流出时水的冲击力,但螺旋下降的方式,容易使排水口流出的水形成旋涡,不利于沉淀池底部悬浮物质的沉降,在筒体内设置了若干卸力板,卸力板改变水流螺旋下降的方向,减少出现水流在排水口出现旋涡的情况;
[0024]2.反应池内的水在螺旋下降的同时,与混絮剂反应,增加了水流在圆筒内的流动的路程,进而增加与混絮剂反应的时间。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4是示出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1、筒体;10、空腔;11、壳体;12、安装孔;2、入水管道;3、出水口;4、卸力板;5、支撑杆;6、加药装置;7、加药管;70、入药管;71、阀门;8、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筒体1,筒体1设置为一圆柱形筒,筒体1竖直设置,筒体1内设置有空腔10,空腔10贯穿筒体1,筒体1上连接有入水管道2,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3,出水口3呈喇叭形,出水口3朝向沉淀池的底部设置,筒体1上设置有用于向筒体1内部加入药剂的加药装置6
[0032]入水管道2沿筒体1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2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1内,加药装置6向筒体1内加入混絮剂,水流在与混絮剂混合的同时,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1的内壁螺旋下降,在螺旋下降的同时,与混絮剂反应,增加了水流在圆筒内的流动的路程,进而增加与混絮剂反应的时间,相对于自筒体1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在筒体1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水的冲击力。
[0033]如图2所示,为了减少出水口3排出的水形成旋涡的情况出现,筒体1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4,卸力板4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卸力板4在筒体1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4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3,卸力板4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卸力板4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支撑杆5,支撑板一端与卸力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体1的内侧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竖直设置,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空腔(10),所述空腔(10)贯穿筒体(1),所述筒体(1)上连接有入水管道(2),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2)沿筒体(1)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4),所述卸力板(4)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在筒体(1)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4)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百磊楚作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华中环保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