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乐公司专利>正文

转印后皱褶器及带有该转印后皱褶器的打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9738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针对由于融合器接口所产生基底变形被传回至转印接口问题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转印后皱褶器,它在转印区和融合区之间的基底通道上引入一个非成象侧面突出体。转印后皱褶器强使基底矫平由融合器/接口造成的任何变形并防止这变形进入转印区。该皱褶器还支承基底以便增加围绕一个静电件的基底的包覆角。(*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印刷机,更为具体地说,是涉及用于印刷机上的转印后皱褶器。在静电复印术或其它类似的图象重现术中,一幅静电潜象形成在例如一个光电导体之类的电荷保留表面上,这种光电导体一般包括一种粘附在一个导电背层上的光电导绝缘材料。这种光电导体上首先带有一个均匀电荷,然后它被暴光于一个准备复印的原始文件的光象下。这样形成的静电潜象通过涂敷专为此目的而设计的多种加颜料树脂中之任何一种而使其成为可见。在一种可以重新应用的光电导表面的情形中,形成可见图象且通常被称作调色剂的加颜料树脂被转印到普通白纸上。应当理解到,为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静电潜象可以从以电子方式贮存或生成的信息中产生,而数字信息可以通过图象生成电子学和光学转换成字母数字图象。然而,这种图象生成电子学和光学设备并不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当将一个图象转印到卷筒纸或切页纸介体上时,该介体于此同时在一个矩距离外也正被融合着,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被传回至转印接口的融合器接口有时会造成基底变形。对于宽体机器以低速在高温度环境中输入大页复印纸张(即11×17″,12×18″,18×24″,24×36″或36×48″等)时尤为如此。这种故障模式即所谓的蛇形缺失。融合器将使水份从基底中除去并在操作过程中在基底复印纸张上造成皱纹,基底复印纸张又在操作的方向上产生蛇形缺失,蛇形缺失大约1/8″至大约3/4″宽从大宽度复印机/印刷机上基底的前沿蜿蜒穿过复印纸张大约6英寸长。这种复印件图象缺失问题的消除对一架给定的机器来说为了客户的满意是势在必行的。针对这种在一个转印部位和一个融合器部位之间传送复印纸张时所遇到的问题已经设计出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下述文件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美国专利第3,893,760号专利权人Thettu授予日期1975年7月8日美国专利第4,017,065号专利权人Poehlein授予日期1977年4月12日美国专利第4,092,021号专利权人Fletcher授予日期1978年5月30日上述专利的相关部分连同其中所引述的对比文献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其综合内容如下Thettu(美国专利第3,893,760号)披露了一种防止外来震波由纸张传入至图象转印区的装置。减震滚柱被放置在转印区的入口和出口处,这些滚柱能够接触到纸张从而在图象转印操作中均匀地拉紧纸张。Poehlein(美国专利第4,017,065号)所指出的是一种静电照相复印机,其中的融合器辊切口放置得比复印纸的尺寸离图象转印区域更接近。在融合器辊切口和复印纸之间的速度失配补偿是通过有意识地以不同速度驱动融合器辊切口从而在复印纸的中间部分形成一个凹凸来提供的,这里复印纸是通过在施加到成形多重导引面的真空中的选择性循环缩减所控制。F1etcher(美国专利第4,017,065号)披露了一种静电照相复印机,其中一张带有未融合和可受电干扰的图象的复印纸在一个导电真空导引件上被传送,然后从导电导引件上移开,它包括一个导电挡板,该挡板是电气连接的并足够地靠近导引件以便在挡板和导引件之间提供一种供复印纸在其间移动的纸静电场。将复印纸从导引件上移走而不使图象受到电干扰。相对的挡板和导引件在复印纸移走区内具有相似的和相对的曲率发散半径。即便在这现有技术中,当转印一个图象至在短距离外同时间被融合的卷筒纸或切页纸介体上时也仍旧存在着图象缺失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济的转印后装置,它将一张切页纸放置到一个融合器以便将一个图象融合到纸张上而不会有图象缺失。因此,针对这一需要根据本专利技术披露一种解决图象缺失的方案,它包括一个转印后皱褶器,该皱褶器将一个非成象侧面突出体引入转印区和融合器区之间的基底通道。该转印后皱褶器强使基底矫平任何由融合器的热/切口造成的变形并防止此变形进入转印区。该皱褶器还支承基底并防止它从含有准备转印到基底上的图象的感光器上跌落。结合在本文中构成本申请文件一部分的附图显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并连同说明书用来表达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典型的复印机/印刷机设备的透视图,设备中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转印后皱褶器。图2是图1中机器的部分示意侧视图,显示出装配在机器的转印区下游和融合区前面的本专利技术转印后皱褶器。图3是一幅局部的放大侧视图,显示出图2中所示转印后皱褶器的定位。现对附图中显示的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予以详细介绍。参看图1和2,其中显示以标号10总的标示的结合本专利技术转印后皱褶器结构的一个自动静电复印或印刷机。现在详细地参看附图,其中相同的元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图1中显示一个包括有一个操纵面板12的宽幅度复印/印刷机10,它特别适用于复印大篇幅的文件。准备复印的文件从机器的前方送入,经过一个曝光区从机器的背后退出。图2显示该复印机/印刷机机器10的侧视内部图。机器10包括一个带有多个设置在其周边四周的静电复印部位的静电滚筒20,它们进行复印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这些部位中包括充电部位22,曝光部位24,显象部位26,转印部位28和融合部位30。沿着台板19朝箭头8的方向馈入的文件在曝光部位24被成象在滚筒20的表面上。这些部位的操作都是常规的,例如在美国专利第4,821,974号;第4,996,556号及第5,040,777号中均有描述,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诸如胶膜纸,厚牛皮纸等的复印介体由选出的介体辊组件14A,14B或14C予以切割并由相应的馈入辊对32A,32B或32C送入。待切割的纸张沿着挡板对之间的直立通道被导引入切纸棒组件16,该组件包括一个固定刀片42和一个旋转切纸棒44,切纸棒包括一个螺旋形切纸刀片。切纸棒44被显示处于原来的静止位置,该位置离切割位置大约30°的旋转角。它是由电动机60所驱动。切纸棒组件16是常规型的,例如在美国专利第4,058,037号中有描述。由一个切割器操作信号启动,切纸棒44就朝着箭头所指方向转动,其刀片移向并接触刀片42将纸张50以直的切口从卷筒纸介体上切下。切后的纸张经辊对51对准后被送入挡板52,然后进入转印部位28,在这里一个显影后的图象被转印在纸张上。然后切页纸张越过转印后皱褶器29被向前推送,在融合部位30经这融合器31,最后从机器退出。就是在该转印部位28和融会部位30之间,由于纸张进入融合器接口后因纸张接触融合器接口的撞击在高温度的环境和纸张潮湿的情况下被传回至转印区而产生了纸张上图象的变形的问题。融合器从纸张上除去了水份并在这过程中造成纸张上的皱纹,因而在纸张馈入的方向上产生了如指状湖似的缺失,该缺失在纸张的从前沿延伸大约6英寸处的部分中大约为1/2英寸宽。根据本专利技术这缺失是通过在转印部位28的下游处包括一个转印后皱褶器29而被除去。转印后皱褶器29上具有一个隆起部,图中显示为加在图2和3的机器上的一块分开的金属挡板。然而,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模制成一块延伸在转印部位和融合部位之间输送挡板上的一个隆起部。两种挡板构形中的任一构形在纸张的通道上引入一个非成象的侧面突出体,它迫使纸张矫平由融合器/接口造成的任何变形,从而防止了介体纸张上的任何变形进入转印区。在纸张或介体上的变形通常可以被传回至转印区从而阻碍了在转印期间纸张与静电滚筒20所必需的紧密接触。此外,转印后皱褶器29可以用作纸张的支承器以避免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防止基底上图象变形的印刷机设备,该基底同时从一个显象件接受图象并使该图象融合,该设备包括:一个转印部位,在这里一个图象被从显象件上转印至一个基底上;一个融合部位,该部位在图象仍处于转印部位的影响下将图象融合到基底上;和一个 转印后皱褶器,它位于所述转印部位的下游,所述转印后皱褶器用于矫平由所述融合部位的热所造成的纸张上任何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J贝尔AB阿米顿
申请(专利权)人:施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