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方法及着色剂技术

技术编号:2759151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方法,它可使形成的图像无模糊区,并可通过使用复印效率高、耐久性优良的小粒径着色剂,使细纹重现性及浓淡梯度性俱佳,且能获得与胶印图像同等或更好的图质,其特征在于,供复印工序使用的复印材料至少在成像区域内,其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R↓[z]在10微米以下,且着色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2.0至5.0微米,其中在1.0微米以下的着色粒子占20%(个数)以下,而超过5.0微米的着色粒子占10%(个数)以下,同时上色剂为颜料粒子。(*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关于适用于电子摄影法、静电记录法以及静电印刷法等的,特别涉及由数字潜影获得图像的。电子摄影法是向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影上粘贴显影剂中的着色剂,复印在复印纸或塑料胶卷上后,用加热等办法使之定影而成像。用于此处的显影剂中,有由着色剂和载体两种成份组成的也有只用磁性着色剂那样单一成份的显影剂,但由于两种成份显影剂的载体可分担显影剂的搅拌,搬运和带电等机能,控制性良好,故现在被广泛地应用着。另外,在使用电子摄影法的印刷机以及复印机上,近些年由于彩色化的进展和装置的清晰度的提高而使静电潜影越发细密化。为了对静电潜影做真实的显影,并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近年来,着色剂的微粒化也随之得到了发展。特别在将数字潜影用彩色着色剂加以显像、复写、定影的复印机上,采用了7至8微米的小粒径的着色剂,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高质量图像。然而,为了实现今后的高清晰度化(细纹重现性的提高,梯度浓淡性的提高等)要求,着色剂更为小粒径化和适当的粒度分布成为必要。但如将着色剂的粒径制成更小,就会产生以范德华力为代表的非静电的粘着力变大、因着色剂本身的凝聚力增大而使粉末流动性大为降低,以及因载体和感光体表面的着色剂的粘着力增大而导致显像性和复印性恶化和图像色调浓度降低,甚至令残留于感光体表面的着色剂的清洗性也降低很多。另外,由于着色剂的小粒径化召致的粉末特性的降低使得着色剂与载体之间的电荷交换性也随之降低,从而,带电的上升降低,其结果,电荷的分布变宽,产生出图像模糊等问题。此外,由于着色剂的小粒径化,使在高温高湿下的带电性降低和低温低湿下的带电上升迟缓等现象也变得显著了。另外,在小粒径的全色着色剂上,由于复印材料上的着色剂层的厚度变薄,有必要提高着色剂中的上色剂的浓度,对着色剂中含有的上色剂的带电性的影响将更为显著,而在青绿色、深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各色着色剂之间的带电量、带电的上升以及带电的温度湿度依存性等的差变大等均为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事实上,现在仍然未能实现使用6微米以下的小粒径的着色剂来使图像高质量化。在复印纸等复印材料上形成的图像的厚度(以下只称为“图像厚度”),在胶印中最大也不过数微米以内,而在电子摄影方法中,即使着色剂的粒径为7微米至8微米的小粒径,于全色着色剂形成的工序黑区上,着色剂最少为三层,为十数微米至20微米。然而,如此厚的图像会在视觉上产生不谐调感。若想获得与胶印同等的图像质量,必须改善与胶印的图像结构差异,即,有必要减小图像厚度。另外,敷上如此大量的着色剂的复印材料上,其凹凸显著易受损伤,形成的图像耐久性低下。因此,大家对全色着色剂提出了种种的改善方案。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第75430/1994号公报和日本专利公开第77825/1995号公报中记载了为获得高图像色调浓度、高亮度重现以及细纹重现等的优良图像,着色剂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径要在3微米至7微米区域,同时,5.04微米以下粒径的着色剂含量要多于40%(个数),4微米以下粒径的着色剂为20%至70%(个数),而8微米以上粒径的着色剂要在2%至20%(体积)以下,10.08微米粒径的着色剂在6%(体积)以下。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第146589/1995号公报中记载了为获得高图像色调浓度,高亮度重现以及细纹重现等的优良图像,着色剂的重量平均粒径要位于3.5微米至7.5微米区域,5.04微米以下粒径的着色剂含量要多于35%(个数),4微米以下粒径的着色剂要多于15%(个数),8微米以上的粒径着色剂要在2%至20%(体积)以下,10.08微米以上粒径的着色剂要在6%(体积)以下。在这些文献中所提及的小粒径着色剂,其着色剂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径为3微米至7微米,但5微米以下的粒径的着色剂的比例却不一定大,使用此类着色剂来提高图像质量是有限度的。此外,关于1微米以下粒径着色剂的含量与着色剂特性之间的关连性则完全未提到。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27171/1996号公报上记载了为了使清洗性良好,以及为改善因外加剂的劣化,而产生的着色剂特性的恶化,向规定了形状系数的、重量平均粒径为1微米至9微米的着色剂中添加10纳米至90纳米的无机粉末和30纳米至120纳米的憎水化了的硅化合物细粉末。然而,在这样的着色剂中,外加剂的粒度分布宽,且对于粒子的被敷率的考虑亦未明示,故在体积平均粒径为5微米以下的粒径的着色剂的情况下,不能给着色剂以适合的粉末流动性、粉末粘着性以及带电性,从而不能实现用小粒径着色剂来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实际上,在本文献实施例中例举的着色剂的重量平均粒径,最低也是6微米。另外,如将着色剂向小粒径化发展,想确保显像时必要的着色剂的带电量是困难的,有时甚至着色剂会逆极性地带上了电。如果使用了带电不充分的着色剂,或使用了逆极性地带电了的着色剂,就会出现图像的脱落,并容易产生非图像部的模糊现象。另外,如带电量过高,由于静电粘着力过大,会导致浓度低下或图像结构不均匀,即,在着色剂小粒径化的情况下,由于各个着色剂的粒子带电状态会给获得的图像以很大的影响,故将带电量的度数分布调制适当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在上述例举的文献中,关于着色剂的提议,对于带电量的度数分布未做任何研讨,实际上,容易产生带电量不充分的着色剂、逆极性着色剂、或带电量过高的着色剂,关于非图像部的模糊、浓度低下,以及图像不均匀等图像质量劣化问题并未获得解决。关于上述现有的着色剂的小粒径化的问题,仅就获得全色图像的情况做了叙述,但即使对于单色系列,特别是对于仅用黑色着色剂获得图像的情况,也同样存在着细纹的重现性和浓淡梯度提高等要求,并且对于图像厚度亦同样,厚度制成小些关系到图像质量提高问题,所以也希望着色剂的小粒径化。另一方面,在决定获得的图像质量的因子当中,复印材料的表面状态也极为重要。作为复印材料,在使用普通的非被敷纸、商品货纸或黑白复制用纸等,其表面平滑性皆不充分,如果着色剂的粒子进入纸表面的凹处,会受到邻近的纸纤维的影响而产生显色性低下的问题,另外,当为两次色或三次色时其混色性也变得恶劣。对于细纹的重现性来说,由于其粗细容易产生分散,故不充分。又如在着色剂未塞进凹处而凹处残留下一个塞满它物的空间的情况下,因为失去了基地,定影时着色剂并不固着,而产生对定影工序的偏离等问题。特别是在使用小粒径着色剂时,表面状态粗糙容易产生上述不良现象。当使用表面平滑性高的被敷纸作为复印材料定影时,可付与着色剂以均匀的热量和压力,因而可获得高光泽且均匀的图像,然而,若在复印材料的单位面积上的着色剂的重量过大时,可能会产生图像定影时扩散开,或产生由于光泽度过高而成为带斑的图像,从而表面看来均匀性低下等不佳效果。进而,作为复印材料,如使用面层被敷的纸等,使用纸张具有均匀性,表面具有细微的凸凹时,由于着色剂要追踪表面的微小的凸凹不平处而固着,虽然可获得因高度光泽化被抑制导致的低光泽度且均匀的图像,然在复印纸上的图像着色剂重量过大时,在凸处上的着色剂在定影时要大量溶化,并且由于高光泽度化,故造成与复印材料的光泽度的差值增大而图像光泽的均匀性低下的结果。如此,当复印纸表面的平滑性不充分时固然不能获得优良的图像,而另一方面,平滑性高过某种程度甚至过高时,若复印纸上的着色剂图像中的着色剂重量过大,也不能获得均匀性高的图像。在复印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方法,其具有显影工序和复印工序,显影工序为在与潜影载体对应配置的显影剂载体的表面上形成一层着色剂层,通过该着色剂层将潜影载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从而获得着色剂图像,复印工序为将形成的着色剂图像复印到复印材料上去,其特征在于:供复印工 序使用的复印材料,至少在成像区域内,其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Rz在10微米以下,前述着色剂由至少含有粘着树脂和上色剂的着色粒子组成,且,(a)着色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2.0至5.0微米范围内,其在1.0微米以下的着色粒子占20%(个数) 以下,而超过5.0微米的着色粒子占10%(个数)以下;(b)上色剂为颜料粒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崎裕浜野弘一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