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731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21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外壳,包括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变形而相抵接,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电连接向车辆的控制器发送碰撞信号。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身外壳因碰撞而发生变形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控制器之间形成闭合的回路,回路中产生电流变化,以该电流变化作为碰撞信号,控制器控制车辆的制动系统使车辆及时制动,以保证车内外人员的人身安全。以保证车内外人员的人身安全。以保证车内外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外壳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安全检测
,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碰撞检测功能的车身外壳。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例如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外置碰撞开关或者内置碰撞传感器的方式,检测前进方向上是否与外界障碍物发生碰撞。其中,内置的碰撞传感器多为加速度传感器,为了避免误触发,传感器通常只能检测具有较大加速度变化时的碰撞,即高速行驶场景下的碰撞,而对于低速行驶场景下的碰撞,则无法采集到有效的碰撞信号。碰撞开关则多安装于车头的外部,呈条状分布,因此只能覆盖指定的小范围区域所发生的碰撞。此外,外置的碰撞开关对车辆造型的适应性较差,影响美观,且碰撞开关多采用橡胶材质,长期暴露在车体的外部会导致老化加速,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外壳,以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外壳,包括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变形而相抵接,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电连接向车辆的控制器发送碰撞信号。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的位置相对应且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分别形成为导电胶层。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均布于所述车身外壳的整个区域。
[0008]可选地,所述车身外壳还包括支撑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绝缘支撑件。
[0009]可选地,所述绝缘支撑件为弹性件。
[0010]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橡胶,所述弹性橡胶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粘接。
[0011]可选地,所述车身外壳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上,所述缓冲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硬度。
[0012]可选地,所述缓冲层采用发泡材料制成。
[0013]可选地,所述车身外壳为车头外壳、车尾外壳、车顶外壳或者侧面外壳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车身外壳集成为碰撞检测装置,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因变形而相抵接,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电连接向车辆的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即车身外壳因碰撞而发生变形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车辆的控制器之间形成闭合的回路,回路中产生电流变化,以该电流变化作为碰撞信号,车辆的控制器控制能够车辆制动系统使车辆及时制动,保证车内外人员的人身安全。
[0015]相较于只能检测较大加速度变化的加速度传感器,本公开的车辆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行驶,只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因碰撞变形而相抵接,便可检测到碰撞信号,通用性更强,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此外,相较于在车身外部安装碰撞检测开关,车身外壳本身对车辆外形适应性较强,将车身外壳集成为碰撞检测装置,提高了对车辆外形的适应性。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外壳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车身外壳沿A-A方向的剖面图;
[0019]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外壳的示意图,其中车身外壳处于因碰撞而变形的状态;
[0020]图4是图3中车身外壳沿B-B个的剖面图;
[0021]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示意图,该车辆具有碰撞检测功能的车身外壳。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车身外壳
ꢀꢀꢀꢀꢀꢀꢀꢀꢀ
11
ꢀꢀꢀꢀ
第一壳体
ꢀꢀꢀꢀꢀꢀꢀꢀꢀ
111
ꢀꢀꢀ
第一本体
[0024]112
ꢀꢀ
第一导电体
ꢀꢀꢀꢀꢀꢀꢀ
12
ꢀꢀꢀꢀ
第二壳体
ꢀꢀꢀꢀꢀꢀꢀꢀꢀ
121
ꢀꢀꢀ
第二本体
[0025]122
ꢀꢀ
第二导电体
ꢀꢀꢀꢀꢀꢀꢀ
13
ꢀꢀꢀꢀ
支撑件
ꢀꢀꢀꢀꢀꢀꢀꢀꢀꢀꢀ
14
ꢀꢀꢀꢀ
缓冲层
[0026]2ꢀꢀꢀꢀ
控制器
ꢀꢀꢀꢀꢀꢀꢀꢀꢀꢀꢀ3ꢀꢀꢀꢀꢀ
导线
ꢀꢀꢀꢀꢀꢀꢀꢀꢀꢀꢀꢀꢀ
S
ꢀꢀꢀꢀꢀ
障碍物
[0027]101
ꢀꢀ
车头外壳
ꢀꢀꢀꢀꢀꢀꢀꢀꢀ
102
ꢀꢀꢀ
车尾外壳
ꢀꢀꢀꢀꢀꢀꢀꢀꢀ
103
ꢀꢀꢀ
车顶外壳
[0028]104
ꢀꢀ
侧面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0]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是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前后而言的,例如车头位置为前,车尾位置为后,“内”、“外”是指相应结构部件轮廓的内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不表示任何顺序及重要性,而是用于区别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外壳1,该车身外壳1可以为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例如,在物流系统中用于配送货物的无人货物配送车辆,或者,用于配送外卖的无
人外卖配送车辆,或者,用于在多个货架之间转运货物的无人转运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外壳1和控制器2。其中,该车身外壳1包括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间隔设置是指在非碰撞状态下,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具有间隙。而内外方向是相对于车身而言的,车身外壳1的内侧是指用于与车身安装接触的一侧,外侧是指远离车身、用于与障碍物S发生碰撞的一侧。在图2和图4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1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第二壳体12用于与障碍物S发生碰撞,即第一壳体11位于内侧,第二壳体12位于外侧。
[003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被配置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能够变形而相抵接,以通过相互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被配置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能够变形而相抵接,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电连接向车辆的控制器(2)发送碰撞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本体(11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11)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导电体(112),所述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本体(12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121)的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1)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导电体(122),所述第一导电体(112)和所述第二导电体(122)的位置相对应且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112)和所述第二导电体(122)分别形成为导电胶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112)和所述第二导电体(1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宋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