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流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气流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中搭载有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收容于壳体内的蓄电池模块和控制装置。蓄电池模块和控制装置为发热体,在高温环境下蓄电池的性能有可能降低。因此,提出了从驾驶室向蓄电装置内导入空气来冷却蓄电池模块和控制装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9116号公报))。
[0003]然而,在蓄电装置连接有引导从蓄电装置排出的冷却风(以下,称为蓄电装置的冷却排风)的排气通道。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结构中,从蓄电装置延伸的排气通道从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旁边沿着轮罩向后方延伸,形成为能够在轮罩的后方在车身与行李箱侧壁内衬板之间排气。
[0004]但是,在规格确定为汽油车的车辆中,没有考虑配置与蓄电装置连接的排气通道的空间。因此,若使车身部件及内装部件在电动车辆和汽油车中共用时,则有可能必须在空出的空间配置排气通道。由此,有可能排气通道变长,蓄电装置的冷却部件的成本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流路结构,其是用于配置于电动车辆的驾驶室内的蓄电装置的冷却排风的排气流路结构,所述排气流路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横梁,其划分出所述驾驶室和行李室,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排气空间,其至少由所述横梁划分而成;以及排气通道,其引导来自所述蓄电装置的排风,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排气空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流路结构具备使所述排气空间与所述行李室下的空间连通的排气流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流路结构具备底板,该底板配置于所述横梁的下方,与所述横梁一起划分形成所述排气空间,所述排气流路形成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底板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流路由上凹部和下凹部划分而成,该上凹部形成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并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该下凹部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鹿野浩史,荻原泰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