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新伟专利>正文

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7156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地热换热技术领域的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包括地热换热器本体,地热换热器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底座,且底座的上端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臂,固定臂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铰链,固定臂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固定臂的数量为四个,且固定臂两两对应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上端两侧位置,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螺孔;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接触板,接触板的上端设置有滚珠,接触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不需要将地热换热器本体搬动调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能够便于对地热换热器本体安装过程中的调整,较为便捷,适用性较好。适用性较好。适用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换热
,具体为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化石能源载体的可预见的枯竭和降低空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必要性在热量生产中导致重新考虑并且使替选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物的应用获得更大的认同,热量生产的尤其吸引人的形式在于使用地热。地热或者地热能是地表之下的以热量形式存储的能量,这种温度随着深度渐增而提高,热量获取通常借助于地热换热器本体来进行,地热换热器本体承担下述任务:将存在于土层中的敏感的热能传输给在换热器中循环的载热介质,所述载热介质将来自于土层的热能运输到表面上。
[0003]现有的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将地热换热器本体放置在安装机构上之后便难以将其抬起进行位置的调整,需要比较大的体力,因此需要多人进行配合,无法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安装过程存在弊端,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将地热换热器本体放置在安装机构上之后便难以将其抬起进行位置的调整,需要比较大的体力,因此需要多人进行配合,无法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包括地热换热器本体,所述地热换热器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底座,且底座的上端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臂,所述固定臂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铰链,所述固定臂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臂的数量为四个,且固定臂两两对应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上端两侧位置,所述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螺孔;
[0006]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上端设置有滚珠,所述接触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底座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内部设置有丝杆,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条形槽,所述移动板活动连接在条形槽的内部,所述移动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别插接在底座的两侧。
[0007]优选的,所述丝杆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轴承,且丝杆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手柄,所述底座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板,且承接板的内部开设有槽孔。
[0008]优选的,所述接触板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滚珠活动设置在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槽的开口直径小于滚珠的直径。
[0009]优选的,所述滚珠与槽孔呈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承接板的厚度小于滚珠顶端至接触板的垂直距离。
[0010]优选的,所述承接板与接触板均呈弧形设置,且其凸凹方向相同,所述承接板与接触板之间相互贴合。
[0011]优选的,所述丝杆贯穿在移动板的内部,且移动板与丝杆呈螺纹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安装地热换热器本体时,滚珠突出于承接板与地热换热器本体接触,进而工作人员能够对地热换热器本体进行位置调整,可将地热换热器本体进行水平推动或者原地转动,再或者移动式的转动,能够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不需要将地热换热器本体搬动调整,位置调整到位之后,工作人员可两人配合同时对底座两侧的手柄进行转动,进而能够使移动板在条形槽的内部向下进行移动,进而便能够将接触板在安装槽的内部下移,于是便能够使滚珠由槽孔的内部脱离,进而能够使地热换热器本体与承接板之间密切接触,于是便难以将地热换热器本体的位置进行改变,之后将固定臂通过铰链进行转动与地热换热器本体贴合,并通过螺丝配合螺孔将对立的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于是固定臂能够对地热换热器本体进行固定连接,便于工作人员对地热换热器本体的安装,且能够便于对地热换热器本体安装过程中的调整,较为便捷,适用性较好。
[0013]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底座与移动板的结合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移动板与固定板的结合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固定臂与连接板的结合视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地热换热器本体;2、固定臂;3、连接板;4、底座;5、移动板;6、固定板;7、接触板;8、滚珠;9、安装槽;10、槽孔;11、承接板;12、铰链;13、条形槽;14、丝杆;15、手柄;16、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技术方案: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包括地热换热器本体1,地热换热器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底座4,且底座4的上端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臂2,固定臂2与底座4之间设置有铰链12,固定臂2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底座4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9,固定臂2的数量为四个,且固定臂2两两对应分别设置在底座4的上端两侧位置,连接板3的内部开设有螺孔;
[0023]安装槽9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接触板7,接触板7的上端设置有滚珠8,接触板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5,底座4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6,且固定板6的内部设置有丝杆14,底座4的一侧开设有条形槽13,移动板5活动连接在条形槽13的内部,移动板5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别插接在底座4的两侧,丝杆14贯穿在移动板5的内部,且移动板5与丝杆14呈螺纹连接,工作人员可两人配合同时对底座4两侧的手柄15进行转动,进而能够使移动板5在条形槽13的内部向下进行移动,进而便能够将接触板7在安装槽9的内部下移,于是便能够使滚珠8由槽孔10的内部脱离,进而能够使地热换热器本体1与承接板11之间密切接触。
[0024]滚珠8突出于承接板11与地热换热器本体1接触,进而工作人员能够对地热换热器本体1进行位置调整,可将地热换热器本体1进行水平推动或者原地转动,再或者移动式的转动,能够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丝杆14与固定板6之间设置有轴承16,且丝杆14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手柄15,底座4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板11,且承接板11的内部开设有槽孔10,接触板7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滚珠8活动设置在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槽的开口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包括地热换热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换热器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底座(4),且底座(4)的上端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臂(2),所述固定臂(2)与底座(4)之间设置有铰链(12),所述固定臂(2)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底座(4)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9),所述固定臂(2)的数量为四个,且固定臂(2)两两对应分别设置在底座(4)的上端两侧位置,所述连接板(3)的内部开设有螺孔;所述安装槽(9)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接触板(7),所述接触板(7)的上端设置有滚珠(8),所述接触板(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5),所述底座(4)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且固定板(6)的内部设置有丝杆(14),所述底座(4)的一侧开设有条形槽(13),所述移动板(5)活动连接在条形槽(13)的内部,所述移动板(5)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别插接在底座(4)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层地热换热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刘新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