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防下潜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554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防下潜结构,包括固定于座椅骨架上的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上固定有防下潜框架,该防下潜框架包括至少一根横承托杆和至少两根纵承托杆,纵承托杆前端与横承托杆固定连接,后端与座椅骨架或支撑横杆固定连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无明显异物感,能够给予乘客足够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椅防下潜结构。椅防下潜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防下潜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具体涉及座椅防下潜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顾客关注,特别是第二排乘客安全。通常因整车布置参数及座椅舒适性等原因,第二排座椅座垫厚度相对前排座椅较厚;若无防下潜结构设计,碰撞时无法给予乘客足够支撑,使乘客骨盆因下潜发生位移,严重时会脱离安全带约束。
[0003]参见图1,目前第二排座垫防下潜通常采用高回弹的发泡聚丙烯材料,发泡聚丙烯9通过连接结构10固定于坐垫8内部。但由于发泡聚丙烯价格较高,且需专用连接结构,防下潜结构整体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参见图2,采用钣金的防下潜支架5直接替代发泡聚丙烯9设于坐垫8内部,因钣金硬度较高,乘客乘坐时会感到下方有明显异物感,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防下潜结构及车辆,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无明显异物感,能够给予乘客足够支撑。
[0005]本技术所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包括固定于座椅骨架上的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上固定有防下潜框架,该防下潜框架包括至少一根横承托杆和至少两根纵承托杆,纵承托杆前端与横承托杆固定连接,后端与座椅骨架或支撑横杆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所述纵承托杆包括第一承托杆和连接于第一承托杆且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二承托杆,第一承托杆前端与横承托杆固定连接,第二承托杆后端与座椅骨架或支撑横杆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纵承托杆的第二承托杆后端设有横向延伸的连接段,该连接段与座椅骨架或支撑横杆焊接固定。
[0008]进一步,所述纵承托杆的数量为2~5根。
[0009]进一步,所述纵承托杆的数量为2根,两根纵承托杆的前端分别与横承托杆两端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座椅骨架前部固定有呈“几”字形的防下潜支架,该防下潜支架位于支撑横杆所在平面下方。
[0011]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
[0012]本技术在现有支撑横杆的基础上,增加防下潜框架与支撑横杆共同支撑乘客,无明显异物感,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采用发泡聚丙烯的坐垫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采用钣金防下潜支架的坐垫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现有座椅防下潜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采用现有座椅防下潜结构时假人正常坐姿示意图;
[0017]图5是采用现有座椅防下潜结构时假人通过颠簸路面坐姿示意图;
[0018]图6是采用现有座椅防下潜结构时假人乘坐在最前端示意图;
[0019]图7是本技术防下潜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本技术防下潜支架与支撑横杆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9是本技术防下潜支架的位置示意图;
[0022]图10是本技术假人通过颠簸路面坐姿示意图;
[0023]图11是本技术与假人大腿根部及臀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4]图12是假人向下平移100mm后大腿根部及臀部轴线延长线示意图;
[0025]图13是假人乘坐在坐垫最前端示意图。
[0026]图中,1—座椅骨架,2—支撑横杆,3—横承托杆,4—纵承托杆,41—第一承托杆,42—第二承托杆,43—连接段,5—防下潜支架,51—防下潜支架顶端延长线,6—假人,61—假人大腿根部及臀部轴线延长线,7—间隙,8—坐垫,9—发泡聚丙烯,10—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8]参见图7至图9,所示的座椅防下潜结构,包括固定于座椅骨架1上的两根支撑横杆2,两根支撑横杆2分别位于座椅骨架1顶面的前部和后部。所述支撑横杆2上固定有防下潜框架,该防下潜框架一体成型,包括一根横承托杆3和两根纵承托杆4,所述纵承托杆4包括第一承托杆41和连接于第一承托杆41且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二承托杆42,所述第一承托杆41前端与横承托杆3端部固定连接,前部与前方的支撑横杆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承托杆42后端设有横向延伸的连接段43,该连接段43与后方的支撑横杆2焊接固定。
[0029]为进一步提升座椅的支撑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在所述座椅骨架1前部固定有呈“几”字形的防下潜支架5,该防下潜支架5位于支撑横杆2所在平面下方。
[0030]参见图3,现有防下潜结构只包括固定于座椅骨架1上两根支撑横杆2和防下潜支架5,该防下潜支架5位于支撑横杆2所在平面下方,参见图4,正常情况下假人6乘坐时,防下潜支架顶端延长线51与假人大腿根部及臀部轴线延长线61存在间隙7,因间隙7存在假人不会感知下方存在异物。参见图5,当通过颠簸路面时,假人6可能会将坐垫泡沫压缩至极限状态,可见间隙7几乎为0,即假人6的大腿根部及臀部直接接触防下潜支架5,异物感明显,影响乘坐舒适性。
[0031]当采用本技术所述的防下潜框架后,参见图10,当通过颠簸路面时,由于防下潜框架的存在,保证了间隙7不会被压缩到极限,具体原因是:参见图11,假人大腿根部及臀部轴线延长线61与防下潜框架的纵承托杆4平行,即纵承托杆4与假人6的大腿根部及臀部随型,能够提供充分支撑,保证了假人6不会继续下移。参见图12,假人6向下平移100mm后,纵承托杆4在假人大腿根部及臀部轴线延长线61正上方,说明了正常坐姿时纵承托杆4在假人6的大腿根部及臀部正下方;当通过颠簸路面时,假人6向下移动过程中,假人6的大腿根部及臀部会受到两根纵承托杆4支撑,避免了持续下移,即保证了假人6在通过颠簸路面时,
间隙7不会被压缩到极限,避免了假人6的大腿根部及臀部与防下潜支架5直接接触,无明显异物感,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0032]同时本技术也解决了假人6乘坐在坐垫最前端时异物感明显的问题,参见6,现有防下潜结构中的防下潜支架5需要考虑本身强度温度,前端存在较大棱边,当第二排乘员与驾驶员交谈时,假人6乘坐在坐垫最前端,现有防下潜结构无法给予假人6臀部足够支撑,间隙7几乎为0,异物感明显。参见图13,由于增加了防下潜框架,当假人6乘坐在坐垫最前端时,防下潜框架前端的横承托杆3给予假人6臀部足够支撑,增大了间隙7,无明显异物感,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0033]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防下潜结构,包括固定于座椅骨架(1)上的支撑横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横杆(2)上固定有防下潜框架,该防下潜框架包括至少一根横承托杆(3)和至少两根纵承托杆(4),纵承托杆(4)前端与横承托杆(3)固定连接,后端与座椅骨架(1)或支撑横杆(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承托杆(4)包括第一承托杆(41)和连接于第一承托杆(41)且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二承托杆(42),第一承托杆(41)前端与横承托杆(3)固定连接,第二承托杆(42)后端与座椅骨架(1)或支撑横杆(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防下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承托杆(4)的第二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孙国高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