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426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包括内衬柔性复合软管,所述内衬柔性复合软管的侧表面连接有多组凸起模块,所述凸起模块的数量为两组或者两组以上,多组所述凸起模块均匀的连接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的侧表面,所述凸起模块采用橡胶或塑料材质,具有一定的韧性,所述凸起模块的形状根据使用情况可变,使用时排出管道内部的气体,与管道内壁进行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能够在凸起模块的作用下,通过对柔性复合软管的内部实现一定程度的加压,使得凸起模块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排出内衬柔性复合软管上凸起模块与原管道之间的气体,使得内衬柔性复合软管与原管道进行贴合,实现修复过程,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前景。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


[0001]本技术涉及内衬柔性复合软管修复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

技术介绍

[0002]解决非开挖修复用软管在穿插入管道后,封堵住软管两端,在一段进行加压(压缩空气),使软管有U形变成O形,与原管道贴合。
[000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出现中间段仍为U形或凹形的情况时,一般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缓慢加压的过程进行补救,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另外一种是采用通球法,既直径比原管道略小的球,在外力(高压空气、高压水)作用下通过软管。
[0004]现有技术方案可以使软管鼓起来,但当软管中有大褶皱时,通球法则不能过;慢慢加压法,理论上可行,实际在应用过程中,仍不能消除软管与原管道间的空气。
[0005]在实际加压过程中出现了,出现了两侧端形成O形,中间段仍为U形或凹形的情况存在,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究其主要原因是内衬修复软管与原管道之间的空气没有及时排除,当两侧内衬软管与管道贴合时,堵住了软管与原管道间空气,导致原管道无法形成O形,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包括内衬柔性复合软管,所述内衬柔性复合软管的侧表面连接有多组凸起模块。
[0009]优选的,所述凸起模块的数量为两组或者两组以上,多组所述凸起模块均匀的连接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的侧表面。
[0010]优选的,所述凸起模块采用橡胶或塑料材质,具有一定的韧性。
[0011]优选的,所述凸起模块的形状根据使用情况可变,使用时排出管道内部的气体,与管道内壁进行贴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新型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衬柔性复合软管外层具有凸起的模块,该模块在初始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强度,凸起模块与目标管道之间的空间作为气体排出的通道,在受到一定的气体压力,或者压力大于0.6Mpa时,凸起模块在压力的作用下开始变形,此时继续增大压力,凸起模块变形加大,逐渐排出凸起模块与目标管道之间气体,使得凸起模块完全贴附在软管上,整个新型新型内衬修复软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的最终成型图。
[0015]图中:1、内衬柔性复合软管;2、凸起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7]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包括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侧表面连接有多组凸起模块2。
[0018]凸起模块2的数量为两组或者两组以上,多组凸起模块2均匀的连接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侧表面。
[0019]凸起模块2采用橡胶或塑料材质,具有一定的韧性。
[0020]凸起模块2的形状根据使用情况可变,使用时排出管道内部的气体,与管道内壁进行贴合。
[002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在使用的过程,首先,通过工具将该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沿目标原管道的内部通入,与此同时,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放置到合适的位置时,堵住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两端,并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内部进行加压,压力大于0.6Mpa时,此时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进行变形,内部逐渐鼓起,此时继续增大压力,凸起模块2变形加大,逐渐排出凸起模块2与目标管道之间气体,使得凸起模块2完全贴附在软管上,实现原管道的修复过程,较为实用;
[0022]同时,为了更好的方便理解,列举了一下实例作为参考:
[0023]修复DN150钢管时,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外径为140mm,凸起模块2厚度为2mm,凸起模块2条数量为3条;
[0024]当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内部压力为0.4Mpa时,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开始变形,由U形开始初步变形,开始逐步变成凹形,此时,凸起模块2没有变形;
[0025]当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内部压力增大至0.7Mpa时,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初始段变成O形,后段开始逐步变形,U形逐步变为凹形;此时,凸起模块2有轻微的变形,但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与原管道撑起一定的空间,供两端排气。
[0026]当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内部压力增到工作压力2.0Mpa时,凸起模块2翘起的边缘已经全部与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和原管道贴合。
[0027]在通入CCTV检查后,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与原管道完全贴合,没有因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与原管道间气体排不出导致的无法贴合的现象。
[00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包括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的侧表面连接有多组凸起模块(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内衬修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模块(2)的数量为两组或者两组以上,多组所述凸起模块(2)均匀的连接在内衬柔性复合软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冬明黄裕中张小红王金马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裕软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