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1055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40
本申请公开一种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该量子点膜包括量子点膜层和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PET膜层;其中,第一PET膜层的厚度为12~25μm,第一PET膜层的透光率为T1,78%≤T1≤88%,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雾度为haze1,5.0%≤haze1≤12.5%。本申请通过在量子点膜层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籍以通过第一PET膜层将穿过量子点膜层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点膜层,避免因为量子点膜层中的量子点的不均匀和/或光无法击中量子点,导致光源色坐标产生偏移无法准确至预期目标,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型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


[0001]本技术涉光学膜
,特别涉及一种薄型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兴起的量子点薄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显示元件的色彩饱和度以及色域值。在量子点膜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膜材中添加的绿色量子点。随着光学膜越来越追求薄型化,也就是希望光学膜越来越薄,从而使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趋向薄型、小尺寸发展。
[0003]现有中的量子点膜因为厚度要求,设置薄层量子点胶层,因此很容易在量子点数量密度分散不足时,导致光源漏光而直接透光;再者,现有量子点膜设置的量子点层很薄,常常需要通过提高量子点浓度来解决光线易穿越的问题,但量子点浓度的增加,必然会造成量子点膜成本的增加。现有中为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问题,采用设置阻挡层,籍以通过阻挡层将光线反射回量子点层,进而使光线被转换为预期光线而射出。但现有的量子点膜设置的阻挡层采用的光学级的膜层,该膜层设置太厚,会影响量子点膜的性能,该膜层设置太薄,光线穿过量子点膜是无法击中多的量子点,进而影响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尚未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薄型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量子点膜反射效果及辉度不高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薄型量子点膜,所述薄型量子点膜包括量子膜层和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 PET膜层;其中,所述第一PET膜层的厚度为12~25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透光率为T1,78%≤T1≤88%,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雾度为haze1, 5.0%≤haze1≤12.5%。
[0007]上述薄型量子点膜中,通过在量子膜层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籍以通过第一PET膜层将穿过量子膜层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膜层,避免因为量子膜层中的量子点的不均匀,导致光源色坐标产生偏移无法准确至预期目标,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膜层与第一PET模层连接而组成量子点膜,所述量子膜层与所述第一PET膜层通过UV固化连接。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点膜能对光线进行转换,所述量子膜层包括量子点胶层和分散于所述量子点胶层中的绿色量子点;所述第一PET膜层包括第一PET基层和分散于所述第一PET基层的第一量子点。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量子点膜对光线的转换效率,所述量子点胶层的厚度为12~15μm。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量子点膜及光线穿过,所述薄型量子点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第二PET膜层,所述第二PET膜层的厚度为25~38μm,所述第二PET膜层的透光率为T2,88%≤T2≤92%,所述第二PET膜层的雾度为haze2,haze2≤0.8%。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射向量子点膜的光线被色散为光子而在量子膜层中进行转换,所述薄型量子点膜还包括扩散膜层,所述扩散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PET膜层远离所述量子膜层的表面上,其中,所述扩散膜层的厚度为12~ 13μm。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少光量子受水气影响,所述量子膜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阻气阻水层,其中,所述阻气阻水层的厚度为2~3μm。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膜层厚度为12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透光率T1为86%,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雾度haze1为5.0%,所述第二PET膜层厚度为38μm,所述扩散膜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阻气阻水层的厚度为2μm。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所述量子点膜为上述的薄型量子点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薄型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薄型量子点膜的光线折返示意图。
[0018]图3是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薄型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00、量子膜层;
[0021]200、第一PET膜层;201、第一PET基层;
[0022]300、第二PET膜层;
[0023]400、扩散膜层;
[0024]500、量子点胶层;
[0025]600、阻气阻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
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8]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薄型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图示的薄型量子点膜通过在量子膜层100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200,籍以通过第一PET膜层200将穿过量子膜层100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膜层100,避免因为量子膜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型量子点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量子点膜包括量子膜层(100)和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100)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PET膜层(200);其中,所述第一PET膜层(200)的厚度为12~25μm,所述第一PET膜层(200)的透光率为T1,78%≤T1≤88%,所述第一PET膜层(200)的雾度为haze1,5.0%≤haze1≤1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量子点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膜层(100)与所述第一PET膜层(200)通过UV固化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量子点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膜层(100)包括量子点胶层(500)和分散于所述量子点胶层(500)中的绿色量子点;所述第一PET膜层(200)包括第一PET基层(201)和分散于所述第一PET基层(201)的第一量子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型量子点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胶层(500)的厚度为12~15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量子点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量子点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100)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第二PET膜层(300),所述第二PET膜层(300)的厚度为25~38μm,所述第二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东吴伟权张立典陈明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光志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