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999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涉及汽车线束固定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方设有六个框体,六个所述框体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套筒,每个所述套筒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杆,每个所述导杆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于安装板的底面,每个所述套筒的正面均开设有螺纹孔,每个所述套筒的前方均设有第一螺纹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结构合理,它能够通过设置的第一螺纹杆,在螺纹孔和连接板的配合设置下,能够将套筒固定在导杆上,从而使六个框体间隔分布在六组导杆上,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对应的线束进行检修,并结合通过设置的散热孔,能够避免穿过框体内部的线束堆积到一起,解决了现有线束散热性差的问题。现有线束散热性差的问题。现有线束散热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线束固定
,具体是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汽车电器功能的日益增多,整车电器系统构成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整车供电和信号传输的中枢,汽车线束也就相应地变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零部件,除了电器原理设计具有更高地挑战之外,在有限的空间下合理地布置、固定好整车线束,成为了另外一个技术难题。
[0003]目前,大多数汽车线束通常是通过扎带将多个线束捆扎在钣金件上,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对线束固定不牢固,容易使线束松动,另一方面线束堆积在一起不易散热,且检修时难以快速找到对应的线束进行检修,操作麻烦。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方设有六个框体,六个所述框体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套筒,每个所述套筒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杆,每个所述导杆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于安装板的底面,每个所述套筒的正面均开设有螺纹孔,每个所述套筒的前方均设有第一螺纹杆,每个所述第一螺纹杆靠近套筒的一端均贯穿螺纹孔并延伸至螺纹孔的内部,且每个第一螺纹杆与螺纹孔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所述框体的上方均设有第二螺纹杆,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底端均贯穿框体并延伸至框体的内部,且每个第二螺纹杆与框体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所述框体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所述框体的内部均设有上压板,每个所述上压板的两端均滑动连接于滑槽的内部,每个所述上压板的上表面均转动连接于第二螺纹杆的底端,每个所述框体的内壁均设置有下压板,每个所述下压板位于上压板的下方。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安装有相适配的橡胶垫,且定位孔贯穿橡胶垫。
[0009]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正面安装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卡接有标识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下压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等距离排列的散热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和第二螺纹杆远离框体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杆靠近套筒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第一螺纹杆的一侧面开设有防滑纹。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汽车线束固定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5]一、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螺纹杆,在螺纹孔和连接板的配合设置下,能够将套筒固定在导杆上,从而使六个框体间隔分布在六组导杆上,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对应的线束进行检修,并结合通过设置的散热孔,能够避免穿过框体内部的线束堆积到一起,解决了现有线束散热性差的问题。
[0016]二、本技术通过设置上压板,在滑槽的配合设置下,能够转动第二螺纹杆,带动上压板在滑槽内部滑动,从而使上压板接触到穿过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线束,并实现对线束的夹紧固定,避免线束松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套筒的右视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套筒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一螺纹杆和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中:1、安装板;2、橡胶垫;3、导杆;4、套筒;5、框体;6、上压板;7、下压板;8、滑槽;9、第一螺纹杆;10、卡槽;11、标识板;12、第二螺纹杆;13、连接板;14、螺纹孔;15、定位孔;16、转动轮;17、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的下方设有六个框体5,六个框体5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套筒4,每个套筒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杆3,每个导杆3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于安装板1的底面,每个套筒4的正面均开设有螺纹孔14,每个套筒4的前方均设有第一螺纹杆9,每个第一螺纹杆9靠近套筒4的一端均贯穿螺纹孔14并延伸至螺纹孔14的内部,且每个第一螺纹杆9与螺纹孔14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框体5的上方均设有第二螺纹杆12,每个第二螺纹杆12的底端均贯穿框体5并延伸至框体5的内部,且每个第二螺纹杆12与框体5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框体5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滑槽8,每个框体5的内部均设有上压板6,每个上压板6的两端均滑动连接于滑槽8的内部,每个上压板6的上表面均转动连接于第二螺纹杆12的底端,每个框体5的内壁均设置有下压板7,每个下压板7位于上压板6的下方。
[0025]进一步的,安装板1的上表面安装有相适配的橡胶垫2,且定位孔15贯穿橡胶垫2。通过设置有橡胶垫2,使得装置更加稳定。
[0026]进一步的,框体5的正面安装有卡槽10,卡槽10的内部卡接有标识板11。通过设置有标识板11,方便对汽车线束进行标识,避免弄混。
[0027]进一步的,下压板7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等距离排列的散热孔17。通过设置散热孔
17,能够更好的散热。
[0028]进一步的,第一螺纹杆9远离套筒4的一端和第二螺纹杆12远离框体5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轮16。通过设置有转动轮16,使得转动第一螺纹杆9和第二螺纹杆12更加便捷。
[0029]进一步的,第一螺纹杆9靠近套筒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远离第一螺纹杆9的一面开设有防滑纹,通过设置的防滑纹,能够使套筒4与连接板13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固定的更稳固。
[0030]工作原理:将本装置通过定位孔15和螺栓固定在车体内,将线束穿过框体5,通过转动第二螺纹杆12,使第二螺纹杆12带动上压板6在滑槽8的内部向下运动,使上压板6夹紧下压板7上的线束,然后将框体5上固定连接的套筒4对准导杆3,使套筒4在导杆3上滑动到合适位置,并通过拧紧第一螺纹杆9,在连接板13与导杆3的配合设置下,实现对套筒4的固定,从而使框体5间隔分布在六组导杆3上,能够使框体5内的线束更好的散热。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下方设有六个框体(5),六个所述框体(5)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套筒(4),每个所述套筒(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杆(3),每个所述导杆(3)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于安装板(1)的底面,每个所述套筒(4)的正面均开设有螺纹孔(14),每个所述套筒(4)的前方均设有第一螺纹杆(9),每个所述第一螺纹杆(9)靠近套筒(4)的一端均贯穿螺纹孔(14)并延伸至螺纹孔(14)的内部,且每个第一螺纹杆(9)与螺纹孔(14)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所述框体(5)的上方均设有第二螺纹杆(12),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12)的底端均贯穿框体(5)并延伸至框体(5)的内部,且每个第二螺纹杆(12)与框体(5)均为螺纹连接,每个所述框体(5)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滑槽(8),每个所述框体(5)的内部均设有上压板(6),每个所述上压板(6)的两端均滑动连接于滑槽(8)的内部,每个所述上压板(6)的上表面均转动连接于第二螺纹杆(12)的底端,每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辉叶永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