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6070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合槽、布水器、循环泵及反硝化室;混合槽上开设有流入口、过滤口及输出口;流入口供废水流入混合槽混合得到混合液;反硝化室内部由下至上设有流化区、分离区及回流区;流化区填充有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以供混合液与微生物膜进行反硝化反应而脱氮得到脱氮液;流化区的底部经布水器和循环泵与输出口连通;分离区供填料从脱氮液中分离沉降至流化区;回流区设置有用于向外排放脱氮液的排水口,且回流区与过滤口相连通以向混合槽内输送脱氮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升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反硝化脱氮时抗冲击负荷能力,可靠避免菌种的流失,提升脱氮处理效果,且脱氮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且脱氮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且脱氮处理装置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硝氮废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硝氮废水处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硝氮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中硝酸盐是在有氧环境下,亚硝氮、氨氮等各种形态的含氮有机物中最稳定的氮化合物,亦是含氮有机物经无机化作用最终的分解产物。若水体中的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经肠道中微生物作用转变成亚硝酸盐而出现毒性作用,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含大量硝态氮的硝氮废水进行处理,使其符合排放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
[0003]制革废水、酸洗废水可含大量的硝酸盐。以往采用加碱中和的方式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方式对废水中的硝酸盐氮没有进行有效处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废水中硝态氮含量超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硝氮废水处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生化脱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差,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菌种的流失,脱氮处理效果较差,且脱氮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其包括混合槽、布水器、循环泵及反硝化室;所述混合槽上开设有流入口、过滤口及输出口;所述流入口供废水流入所述混合槽混合得到混合液;所述反硝化室内部由下至上设有流化区、分离区及回流区;所述流化区填充有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以供所述混合液与所述微生物膜进行反硝化反应而脱氮得到脱氮液;所述流化区的底部经所述布水器和所述循环泵与所述输出口连通;所述分离区供填料从脱氮液中分离沉降至所述流化区;所述回流区设置有用于向外排放脱氮液的排水口,且所述回流区与所述过滤口相连通以向所述混合槽内输送脱氮液。
[0006]可选地,所述布水器设置于所述流化区的底部,且所述布水器出口朝上设置;所述混合槽设置于所述回流区内,且所述过滤口开设于所述混合槽的槽壁上,使得所述过滤口连通至所述回流区;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反硝化室外;所述输出口经第一输送管道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口经第二输送管道与所述布水器入口相连通。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输送管道由交替设置的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组成,且所述第二管道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径,使得所述第二管道在混合液流过时形成混合液的混合器。
[0008]可选地,所述分离区的横截面大于所述流化区的横截面。
[0009]可选地,所述分离区的轮廓呈开口向上的喇叭状。
[0010]可选地,所述混合槽的腔体内通过竖直设置的分隔板分隔为集水池与混合池;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流入口开设在所述混合池的上端面上,所述输出口开设在所述混合池的下端面上;所述过滤口开设在所述集水池朝向所述回流区的侧壁上。
[0011]可选地,所述回流区内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滤口的高度,所述溢流堰与所述反硝化室的壳体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排水口开设于所述反硝化室位于所述凹槽内的壳体上。
[0012]可选地,所述反硝化室内还设置有布水板,通过所述布水板使得所述流化区与所述布水板下方区域相隔离;所述布水器设置于所述布水板之上,所述布水器出口位于所述布水板之上,所述布水器入口位于所述布水板之下。
[0013]可选地,所述过滤口经集水管连通至混合池,所述集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的孔径小于填料的直径。
[0014]可选地,所述集水管横向设置于所述回流区。
[00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的硝氮废水处理装置中,包括混合槽、布水器、循环泵及反硝化室;混合槽上开设有流入口、过滤口及输出口;通过流入口可以供废水流入混合槽混合得到混合液,对废水进行进一步循环。同时,该反硝化室内由下至上设立有流化区、分离区及回流区;该流化区填充有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以供混合液与微生物膜进行反硝化反应而脱氮得到脱氮液;流化区的底部经布水器和循环泵与输出口连通;分离区供填料从脱氮液中分离沉降至流化区。该流化区的底部经布水器和循环泵与输出口连通,回流区又与混合槽的过滤口相连通以向混合槽内输送脱氮液,形成返流循环回路;其次,该回流区设置有排水口可以形成与返流回路并行的排水通路。
[0016]通过循环泵的带动,混合槽内的混合液可以由布水器从底部布入流化区,带动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由下至上流化态运动,在流化区通过微生物膜反硝化脱氮得到脱氮液,经分离区填料从脱氮液中分离沉降至流化区,脱氮液进入回流区,在回流区部分脱氮液经过滤口进入混合槽进行回流混合,部分脱氮液经排水口排放。
[0017]以这种方式,废水脱氮处理时返流循环回路与排水通路并行,返流回路形成内循环回路,流化区中可以通过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进行废水的反硝化脱氮,填料由上至下运动时会被过滤,整个处理过程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结构设计能有效防止菌种流失,脱氮更彻底,有效提高脱氮处理效率及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0]1、硝氮废水处理装置;11、混合槽;111、流入口;112、过滤口;113、输出口;114、第一输送管道;1141、第一管道;1142、第二管道;115、分隔板;116、集水池;117、混合池;12、布水器;121、布水器出口;123、布水器入口;13、循环泵;131、第二输送管道;14、反硝化室;141流化区; 142、分离区;1421、过渡段;143、回流区;15、排水口;16、溢流堰;17、集水管;18、布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
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0022]参阅图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硝氮废水处理装置1用于对废水进行反硝化脱氮处理得到脱氮液进行排放。
[0023]硝氮废水处理装置1包括混合槽11、布水器12、循环泵13及反硝化室 14。混合槽11用于混合接收到的废水与反硝化室14中反硝化脱氮得到的脱氮液得到混合液,可以通过脱氮液对废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稀释。循环泵13 用于提供混合液流动的动力。布水器12用于将混合液布入反硝化室14。反硝化室14用于进行表面附着微生物膜(反硝化细菌)的填料与混合液的反硝化反应,对混合液进行反硝化脱氮得到脱氮液(也即可以排放的脱除硝态氮的废水),并将部分脱氮液送入混合槽11,将部分脱氮液排放。其中,废水送入混合槽11时事先添加了反硝化细菌的营养元素及酸碱度调节药剂。
[0024]混合槽11上开设有流入口111、过滤口112及输出口113;该流入口111 以供待脱氮废水流入混合槽11与从过滤口112进入的脱氮液混合得到混合液。
[0025]反硝化室14内部由下至上设立有流化区141、分离区142及回流区143。流化区141填充有附着微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槽、布水器、循环泵及反硝化室;所述混合槽上开设有流入口、过滤口及输出口;所述流入口供废水流入所述混合槽混合得到混合液;所述反硝化室内部由下至上设有流化区、分离区及回流区;所述流化区填充有附着微生物膜的填料,以供所述混合液与所述微生物膜进行反硝化反应而脱氮得到脱氮液;所述流化区的底部经所述布水器和所述循环泵与所述输出口连通;所述分离区供填料从脱氮液中分离沉降至所述流化区;所述回流区设置有用于向外排放脱氮液的排水口,且所述回流区与所述过滤口相连通以向所述混合槽内输送脱氮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设置于所述流化区的底部,且所述布水器出口朝上设置;所述混合槽设置于所述回流区内,且所述过滤口开设于所述混合槽的槽壁上,使得所述过滤口连通至所述回流区;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反硝化室外;所述输出口经第一输送管道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口经第二输送管道与所述布水器入口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由交替设置的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组成,且所述第二管道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径,使得所述第二管道在混合液流过时形成混合液的混合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硝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正兵吴文华王思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