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快速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7847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层快速冷却装置,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快速冷却装置成本高且冷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所述保温壳体的内部安装有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换热管,所述安装壳体两侧的下方分别安装有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四个所述换热管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和第二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保温壳体的后方安装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安装有冷却器、第三循环泵和出液箱,且第三循环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冷却器和出液箱连接,所述冷却器和出液箱远离第三循环泵的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泵的输出端和第一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快速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装置
,具体为多层快速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却装置,属于生产流水线辅助设备,在食品加工行业常使用冷却装置可对产品进行快速降温,以提高食品加工的工作效率,方便食品快速成型或者后续的包装输送。目前快速降温的装置核心技术一直由国外掌握,国内还无此成熟技术,该冷却装置通过对被测产品使用均匀分布的冷气源,侧面再通过轴流风扇强排的方式快速降温。
[0003]但是,现有的快速冷却装置排风扇难清洁,且高效滤芯使用时间短,导致维护成本高,冷却效果不理想,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多层快速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层快速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快速冷却装置成本高且冷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层快速冷却装置,包括保温壳体,所述保温壳体的内部安装有安装壳体,且安装壳体与保温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换热管自上而下排列,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进口,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所述进口和出口均贯穿并延伸至安装壳体的外部,四个所述换热管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安装有盛放盒和承接板,所述安装壳体两侧的下方分别安装有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四个所述换热管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和第二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保温壳体的后方安装有防护壳,且防护壳与保温壳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内部安装有冷却器、第三循环泵和出液箱,所述第三循环泵设置于冷却器和出液箱之间,且第三循环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冷却器和出液箱连接,所述冷却器和出液箱远离第三循环泵的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泵的输出端和第一循环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防护壳后端的内部安装有通风格栅,且通风格栅与防护壳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保温壳体的前方安装有密封门,且密封门的一端延伸至安装壳体的内部,所述密封门与保温壳体通过铰链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保温壳体包括外壳、保温层和内壳,所述内壳设置于外壳的内侧,并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保温层设置于外壳和内壳之间,并与外壳和内壳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换热管设置为蛇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安装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安装有卡板,所述卡板设置为凹形结构,所述盛放盒的两端设置有卡块,且卡块延伸至卡板的内侧,并与卡板间隙连接,所述卡块与盛放盒为一体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承接板的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通孔呈矩形排列,所述承接板下方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与承接板为一体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保温壳体和防护壳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脚,且支脚与保温
壳体和防护壳焊接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换热管、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冷却器、第三循环泵以及储液箱之间的组合,可实现冷却剂的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将盛放盒中产品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快速降温,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盛放盒采用铝制材料,具有良好的导冷性能,换热管呈蛇形结构,均匀的铺装在盛放盒底部,由此加快了换热速度、增大了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0013]2、本技术通过安装壳体的外部设置保温壳体,保温壳体由外壳、保温层和内壳组成,外壳和内壳均采用导热性较差的材料,保温层采用保温材料,进而大大提升了保温效果,降低安装壳体内部冷量散失,更节能。
[0014]3、本技术通过盛放盒放置在换热管上,盛放盒的两端通过卡块和卡板的卡合连接,实现放置后的固定,连接方式灵活,方便拆装。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正面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俯面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A区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承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保温壳体;2、安装壳体;21、卡板;3、换热管;31、进口;32、出口;4、盛放盒;41、卡块;5、承接板;51、通孔;52、固定板;6、第一循环泵;61、第二循环泵;62、第三循环泵;7、防护壳;71、通风格栅;8、冷却器;9、储液箱;10、密封门;11、外壳;12、保温层;13、内壳;14、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多层快速冷却装置,包括保温壳体1,保温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安装壳体2,且安装壳体2与保温壳体1固定连接,安装壳体2的内部安装有换热管3,换热管3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换热管3自上而下排列,换热管3的一端设置有进口31,换热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32,进口31和出口32均贯穿并延伸至安装壳体2的外部,四个换热管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安装有盛放盒4和承接板5,安装壳体2两侧的下方分别安装有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61,四个换热管3的进口31和出口32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泵6的输出端和第二循环泵61的输入端连接,保温壳体1的后方安装有防护壳7,且防护壳7与保温壳体1通过螺栓连接,防护壳7的内部安装有冷却器8、第三循环泵62和储液箱9,第三循环泵62设置于冷却器8和储液箱9之间,且第三循环泵6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冷却器8和储液箱9连接,冷却器8的型号为AJ1012T-CA,冷却速度快,性能好,冷却器8和储液箱9远离第三循环泵62的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泵61的输出端和第一循环泵6的输入端连接,防护壳7后端的内部安装有通风格栅71,用于冷却器8的散热,且通风
格栅71与防护壳7通过螺钉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保温壳体1的前方安装有密封门10,且密封门10的一端延伸至安装壳体2的内部,密封门10与保温壳体1通过铰链连接,实现密封门10自由开合。
[0022]进一步,保温壳体1包括外壳11、保温层12和内壳13,内壳13设置于外壳11的内侧,并与外壳11固定连接,保温层12设置于外壳11和内壳13之间,提高保温效果,减少冷量的散失,更节能,并与外壳11和内壳13固定连接,连接可靠。
[0023]进一步,换热管3设置为蛇形结构,分布均匀,合适运用空间。
[0024]进一步,安装壳体2内壁的两侧均安装有卡板21,卡板21设置为凹形结构,盛放盒4的两端设置有卡块41,且卡块41延伸至卡板21的内侧,并与卡板21间隙连接,连接方式灵活便于盛放盒4拆装,卡块41与盛放盒4为一体结构,整体性好。
[0025]进一步,承接板5的内部设置有通孔51,通孔51设置有若干个,便于空气的流通,提高冷却效果,且若干个通孔51呈矩形排列,承接板5下方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层快速冷却装置,包括保温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安装壳体(2),且安装壳体(2)与保温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壳体(2)的内部安装有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换热管(3)自上而下排列,所述换热管(3)的一端设置有进口(31),所述换热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32),所述进口(31)和出口(32)均贯穿并延伸至安装壳体(2)的外部,四个所述换热管(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安装有盛放盒(4)和承接板(5),所述安装壳体(2)两侧的下方分别安装有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61),四个所述换热管(3)的进口(31)和出口(32)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泵(6)的输出端和第二循环泵(6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保温壳体(1)的后方安装有防护壳(7),且防护壳(7)与保温壳体(1)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防护壳(7)的内部安装有冷却器(8)、第三循环泵(62)和储液箱(9),所述第三循环泵(62)设置于冷却器(8)和储液箱(9)之间,且第三循环泵(6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冷却器(8)和储液箱(9)连接,所述冷却器(8)和储液箱(9)远离第三循环泵(62)的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泵(61)的输出端和第一循环泵(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防护壳(7)后端的内部安装有通风格栅(71),且通风格栅(71)与防护壳(7)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保温壳体(1)的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鑫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