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757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传感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传感电极包含相互交叉的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均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和复数个信号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相连的信号导线;与所述信号电极相连的触控导线;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触控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该技术方案实现触控面板边框透明且可触控的效果。触控面板边框透明且可触控的效果。触控面板边框透明且可触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0001]本技术涉及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边框可触控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触控屏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计算机(tablet PC)、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笔记本电脑(laptop PC)等电子产品上。触控面板被配置在这些电器商品的显示屏上使用,以便让使用者可进行交互式输入操作,提升输入操作效率。
[0003]目前触控装置中显示区域通常用ITO等导电材料做图案设计,由于ITO的材料阻抗较大,传输区域通常用导电银浆等材料来做电传输,从而进入芯片计算触控位置,现有技术中,导电银浆要降低阻抗,通常采用的较厚的厚度,导致导电银浆呈现不透明的状态,后续制程再通过遮蔽层对导电银浆遮盖形成边框。现有技术中触控装置的边框不透明、没有触控功能,导致触控装置空间上的浪费。
[0004]综上所述,如何解决触控装置有边框、边框无触控功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蚀刻线可见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传感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传感电极包含:相互交叉的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均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和复数个信号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相连的信号导线;与所述信号电极相连的触控导线;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触控电极。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第二电极轴、信号导线、触控导线的材料相同,且电阻小于或等于20Ω/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第二电极轴、信号导线、触控导线的材料相同,且电阻小于或等于10Ω/


[0008]优选的,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少3个触控电极。
[0009]优选的,所述相近的两条触控导线之间最远间隔不超过5mm。
[0010]优选的,柔性电路板包含电极模块和导线模块,所述电极模块计算触摸触控电极产生的数据,所述导线模块计算触摸触控导线产生的数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垂直交叉。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在同一平面基材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之间设置绝缘块。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之间设置绝缘层。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分别设置在不同层的柔性基材上,通过透
明光学胶粘合。
[0015]本技术通过该技术方案实现触控面板边框透明且可触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触控面板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2A为图一中第一电极轴层的示意图;
[0018]图2B为图一中第二电极轴层的示意图;
[0019]图3为触控面板一实施例A-A

方向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触控面板另一实施例A-A

方向剖面示意图;
[0021]图5为触控面板又一实施例A-A

方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本技术“触控电极”在没有明确说明下,包含触控电极C1或触控电极 C3。
[0024]本技术“信号电极”在没有明确说明下,包含信号电极C2或触控电极 C4。
[0025]如图1、图2A、图2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传感电极 1和柔性电路板2,所述传感电极1包含相互交叉的第一电极轴11和第二电极轴12,所述第一电极轴11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C1和复数个信号电极C2,第二电极轴12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C3和复数个信号电极C4;所述传感电极1还包括第一导线13和第二导线14,所述第一导线13包括与所述信号电极C1相连的触控导线T1、与所述触控电极C2相连的信号导线T2;所述第二导线14包括与所述信号电极C4相连的触控导线T3、与所述触控电极C3相连的信号导线T4。所述触控电极C1和信号电极C2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C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触控电极C1。所述第一电极轴11第二电极轴12叠加后形成与之对应的区域为电极区域F1,所述导线对应的区域形成导线区域F2。现有技术中导线区域采用不透明的导电银浆既不透明又没有触控功能,只能用遮蔽层给予遮蔽,浪费了触控面板的空间。而本技术的电极轴同时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和复数个信号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轴11的触控电极C1和第二电极轴12的触控电极C3 空间上叠加,在人体触摸触控面板电极区域F1时,C1驱动、C3感应,形成电容变化,电容变化的信号通过与之相连的信号导线T2传输到柔性电路板进行计算,得出触控位置。当人体触摸触控面板的导线区域F2的触控导线T1时,电流发生变化,所在的触控导线T1和与之相连的信号电极C2联通,T1驱动、T3 感应,信号传输到柔性电路板进行计算,得出触控位置。
[0026]所述触控电极C1和信号电极C2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C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触控电极C1,可以理解为触控电极C1和信号电极C2无规律或有规律交叉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C2之间设置2个以上触控电极。优选的,排列方式可以为C2、C1、C1、C1、C2、C1、C1、C1、C2、C1、C1、C1、C2

,另一实施例中,排列方式为C2、C1、C1、C2、C1、C1、C1、C2、C1、C1、C2、 C1、C1、C1、C2

。所述第二电极轴的电极排列方式与之相同。
[002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轴11、第二电极轴12、触控导线T1/T3、信号导线
T2/T4的材料相同,且电阻小于或等于20Ω/

。信号导线T2/T4在传输信号不仅受电阻的影响,还收电抗的影响,当传感电极材料电阻小于等于20 Ω/

,传感电极材料在区域F1和区域F2运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如此可以保持触控面板F2区域透明)不仅可以拥有触控传感,也可以用于信号传输;在其他实施例中,传感电极材料指叠层复合材料包括耐候层、电传导层、抗氧化层、透明导电材料层。本实施例中,所述电传导层小于等于10nm。当电传导层的材料为银和氧化银组合物或铜和氮化铜组合物,电传导层的厚度在小于或等于10nm 时,电传导层能形成连续层状,避免形成岛状结构,在不影响导电层的透光率的同时能提高导电率。在其他实施例中,传感电极的电阻小于等于10Ω/


[002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少3个触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传感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传感电极包含:相互交叉的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所述第一电极轴和第二电极轴均包含复数个触控电极和复数个信号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相连的信号导线;与所述信号电极相连的触控导线;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触控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轴、第二电极轴、信号导线、触控导线的材料相同,且电阻小于或等于20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轴、第二电极轴、信号导线、触控导线的材料相同,且电阻小于或等于10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和信号电极间隔排列,且两个信号电极之间设置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友智仲树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