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3328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闪光灯装置,配备具有放电发光部和端子部的闪光发光放电管、及使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反射伞;其特征在于: 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端子部被付与透明电极,通过该透明电极对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闪光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数码照相机(カメラ)在内的照相机闪光灯装置。
技术介绍
过去,在采用抛物面形状反射伞的闪光灯装置中,作为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的方法,已知的有例如日本特开昭63-48537号公报中公布的,使弹性材料与微型球状放电管的头部接触而施加触发电压的方式。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昭63-48537号公报中公布的触发电压施加方法中,在微型球状放电管与被摄体之间配置施加触发电路的弹性材料。因此,从放电管发出来的光被弹性材料遮蔽,成为产生配光不均和光量不足等问题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光灯装置,不产生配光不均和光量不足等问题,能提高放电管的取向特性。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具有放电发光部和端子部的闪光发光放电管、及使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反射伞;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端子部被付与透明电极,通过该透明电极对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特征还在于,配备:闪光发光放电管,具有放电发光部、夹持该放电发光部而配置在两端的阳极端子部、及比这个阳极端子部形状大的阴极端子部;反射伞,与上述阳极端子-->部和阴极端子部中的一个端子部压接,具有支承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支承部,由将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导体构成;及透明电极,在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表面上,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一端的端子部形成;施加到上述反射伞上的触发电压,通过上述支承部及透明电极施加到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上。在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中,从具有放电发光部和端子部的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由反射伞朝预定方向反射。而且,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端子部附加透明电极,通过该透明电极对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具备:闪光发光放电管、反射伞、透明电极。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具有:放电发光部、夹持该放电发光部而配置在两端的阳极端子部、及比这个阳极端子部大的阴极端子部。并且,上述反射伞与上述阳极端子部和阴极端子部中的一个端子部压接,具有支承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支承部,由将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导体构成。再有,透明电极是在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表面上、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一端的端子部而形成的。另外,施加到上述反射伞上的触发电压,通过上述支承部及透明电极施加到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上。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用局部剖面表示采用第1实施例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端子1a的剖面形状的斜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用于驱动第1实施例中闪光灯装置电路的电路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化例的结构的图,(a)是表示反射伞支承部结构的外观斜视图,(b)是反射伞支承部及氙管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闪光灯装置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闪光灯装置中的环及其周边部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例变化例的结构图,反射伞的支承部及氙管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就本专利技术闪光灯装置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用局部剖面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发光部的斜视图。作为闪光发光放电管的氙管1,在内部封入氙气,而且具有从其两端向外部延伸出而形成的端子1a及1b。上述端子1a向光的照射方向延伸出而形成,端子1b向本体的固定构件4的方向延伸出而形成。端子1a相对于氙管1大致弯曲成直角,与未图示出的导线或基板电连接。另一方面,端子1b相对于氙管1成直线状延伸出,与导线或未图示出的基板电连接。上述端子1a及1b是从氙管1内的端部延伸出而形成的,分别在被摄体侧端子1a的端部配置阳极1c,在本体侧的端子1b的端部配置阴极1d。这样配置的原因是,阴极1d的电极形状比阳极1c的电极大,发光时大多产生的电极阴影,这样配置是为了不影响照射光量和配光。在氙管1的表面上,涂敷被称为氧化锡薄膜电阻的透明电极1e。这个氧化锡薄膜电阻对氙管1的整个放电部分瞬时施加高电压,具有激励氙管1内所充满的氙气的功能。而且,这个氧化锡薄膜电阻一般只涂敷于进行弧光放电的部分,但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氙管中,如图所示,也对位于弧光放电部外侧的阴极1d的部分进行涂敷。反射伞2为抛物面状结构,其中心部分上设置可与上述氙管1贴-->紧的孔。而且,端子1b从这个孔插入,在反射伞2中心部附近设置支承部2a以与氙管1贴紧。且由于在这个支承部2a上涂敷上述透明电极1e,因而反射伞2与氙管1电连接。而且,为了能够清楚透明电极1e的涂敷范围,图中所示在反射伞2与氙管1之间留出间隙。并且,反射伞2与氙管1的阴极1d贴紧,从氙管1的弧光放电部分起构成抛物面形状。为了避免施加在反射伞2上的高电压泄漏(leak),反射伞2的被摄体一侧的端面与端子1a之间有充足的间隔。另外,在反射伞2的外表面侧连接导线3。氙管1和反射伞2通过本体的固定构件4被固定,而成为朝预定方向照射光的状态。为了使固定构件4的固定部分与氙管1和反射伞2接触良好,而形成为将这两个部件压入的结构。在作为基座的固定构件4上,设置用于固定反射伞2及氙管1的通孔,在这个通孔中插入反射伞2。在反射伞2的内侧压入氙管1,由此氙管1与反射伞2如上所述被电连接。上述固定构件4的结构具有孔径不同的三阶梯式通孔。即,从反射伞2和氙管1的插入方向看,最前面是孔径最大的孔4a、比这个孔4a孔径小的孔4b、然后是孔径最小的孔4c。反射伞2通过支承部2a的外周部被固定在上述孔4a中,通过支承部2a的端部与孔4a的底部4aa接触,而被限定在与反射伞2的固定构件4相对应的轴向位置。孔4b对氙管1的外周形成预定量的间隙,以便氙管1的端部能与孔4b的底部4ba接触。而且,孔4c的直径只能通过端子1b。这样一来,通过孔4a-4c所形成的位置,来决定氙管1与反射伞2的固定位置。并且,如图3所示,端子1a的剖面形状大致为矩形板状,被配置成其厚度方向为被摄体方向。通过将端子1a设置成如上的形状,被反射伞2反射而照射到被摄体上的光之中,被端子1a遮蔽或朝向设计值以外的方向照射的光减少,从而更多的光照射到被摄体上。-->以下,参照图4就该闪光灯装置的电路进行说明。在图4中,一般,由电池构成的电源E与升压电路(CNV)11、及电阻R1和R2的串联电路进行并联。上述升压电路11具有以下功能,当控制电路(CPU)12输出充电信号时,对电源E的电压进行升压,并通过二极管D向发光用主电容器C1输送已升压的电荷。并且,上述串联电路是测定升压电路11的输出电压值的电路,在电阻R1与R2中间所产生的电压为升压电路11的输出电压的(1/电阻比)倍。若已知电阻比,则可以知道升压电路11的电压值。二极管D是防止逆流用二极管,其被设置成,发光用主电容器C1中已积蓄的电荷不能流向由电阻R1、R2构成的串联电路的电路。发光用主电容器C1是为了积蓄用于发光的氙管(Xe)1的发光能量而设置的元件,通过二极管D与升压电路11并联连接。并且,发光用氙管1与对发光电流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IGBT串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闪光灯装置,配备具有放电发光部和端子部的闪光发光放电管、及使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反射伞;其特征在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端子部被付与透明电极,通过该透明电极对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2.一种闪光灯装置,配备具有放电发光部和夹持上述放电发光部而配置在两端部的端子的闪光发光放电管、及使从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发出来的光朝预定方向反射的反射伞;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中的一个是阳极端子,另一个比上述阳极端子形状大的是阴极端子;在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表面上,从上述放电发光部到上述端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端部形成透明电极;在上述反射伞上,压接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形成了上述透明电极一侧的端部,设置支承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的支承部;施加到上述反射伞上的触发电压,通过上述支承部及透明电极施加到上述闪光发光放电管。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田启一三上和生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