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5216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该化合物具有显著抗肿瘤的作用;且制备该化合物的原料资源丰富,提取分离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成本低。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为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丁内酯-I(Butyrolactone I)是曲霉属真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主要活性次级代谢产物,1977年Kiriyama首先从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var.africanus IFO 8835中分离得到,因其结构中具有五元不饱和内酯环,故将其命名为butyrolactone I。已有文献报道butyrolactone I具有明确的选择性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抑制活性,其对cdc2和CDK2的体外抑制作用机理也被阐明,是潜在的抗肿瘤候选药物。butyrolactone I及其衍生物也被证明是一类多效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0003]我们通过给大鼠口服butyrolactone I后,收集其尿液和粪便,利用各种化学及色谱手段,分离和鉴定butyrolactone I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推测butyrolactone I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同时测定这些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其中从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丁内酯代谢酮I具备较好药理活性,前期药效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抗抗氧化(CN201910558609.3,一种二苯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丁内酯代谢酮I在抗肿瘤方面进行研究,同样体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0005]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丁内酯代谢酮I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6][0007]丁内酯代谢酮I的制备方法如下:
[0008](1)提取:Wistar大鼠40只,雌雄各半,200
±
20g,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灌胃给药40mg
·
kg-1,分别置于大鼠代谢笼中,1只/笼,收集24h的粪便。实验期间以淀粉馒头喂食大鼠,饮用水喂以4%生理盐水,1%葡萄糖溶液。每天早上收集24h的粪便保存于-80℃冰箱。累积灌胃给药4周,每天给药一次。从粪便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得到浸膏8g。
[0009](2)分离:将上述浸膏应用硅胶柱层析,以体积比为100:0-100:50的二氯甲烷-甲醇系统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测,收集含有新化合物的流分,再经体积比为100:0-0:100的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梯度洗脱,最后经C18反相柱层析制备液相制备,以体积比为68:32的
甲醇-水进行洗脱,得到新化合物丁内酯代谢酮I。
[0010]丁内酯代谢酮I,无色油状物(甲醇),UV(MeOH)λ
max
在209nm处。HR-ESI-MS在m/z 333.1447处给出[M+Na]+
峰,推测分子式为C
20
H
22
O3。1H-NMR和
13
C-NMR数据见表1。
[0011]表1丁内酯代谢酮I1H和
13
C核磁共振数据
[0012][0013]丁内酯代谢酮I结构解析:
[0014]如图1-5所示,丁内酯代谢酮I的1H NMR、
13
C NMR、2D-NMR(HSQC、HMBC)谱,以及HR-ESI-MS谱得知化合物结构。具体地说:
[0015]无色油状物(甲醇),UV(MeOH)λ
max
:209nm。红外光谱(IR)提示结构中存在羟基(3431cm-1
)、双键(1638cm-1
)等官能团。HR-ESI-MS在m/z 333.1447处给出[M+Na]+
峰(calcd.333.1467),确定其分子式为C
20
H
22
O3。
[0016]1H-NMR(400MHz,DMSO-d6)谱中芳香区给出一组AA

BB

偶合系统的质子信号δ
H 6.91(2H,d,J=8.4Hz,H-2

,6

)、6.68(2H,d,J=8.4Hz,H-3

,5

),推测存在对位取代苯的结构;δ
H 6.76(1H,dd,J=8.0,2.0Hz,H-6

)、6.75(1H,d,J=2.0Hz,H-2

)、6.70(1H,d,J=
8.0Hz,H-5

),提示存在一个1,3,4-三取代苯环结构。由两个甲基信号δ
H 1.65(3H,s,H-10

)和1.67(3H,s,H-11

),一个双键氢信号δ
H
5.23(1H,t,J=7.2Hz,H-8

)及与之相偶合的氢信号δ
H 3.16(2H,d,J=7.2Hz,H-7

),推测存在一个异戊烯基片段。
[0017]13
C-NMR(100MHz,DMSO-d6)谱给出14个芳香或双键碳信号,符合以上推测的两个苯环片段和异戊烯基片段的碳的个数,与butyrolactone I相比,化合物丁内酯代谢酮I减少了-COOCH3和内酯结构片段的碳信号,出现了酮羰基碳信号δ
C 206.9(C-2)和两个亚甲基碳信号δC 47.8(C-1)、48.0(C-3)。以上信息推测内酯环开环,发生脱羧重排。
[0018]HSQC谱给出结构中所有氢碳直接相连的信息,如表1所示。
[0019]HMBC谱中,质子信号δ
H 3.61(2H,s,H-1)与碳信号δ
C 206.9(C-2)、125.2(C-1')、130.9(C-2')相关,δ
H 3.59(2H,s,H-3)与碳信号δ
C 206.9(C-2)、128.2(C-6”)和C-2

(δc 130.9)相关H-7


H 3.16)与碳信号C-4

(δc 154.0),C-3

(δc 127.8)和C-8

(δc 123.3)相关,H-10


H 1.67)与C-9

(δc 131.5)和C-8

(δc 123.3)相关,H-11


H 1.65)与C-9

(δc 131.5)和C-8

(δc 123.3)相关,活泼氢信号4
′-
OH(δ
H 9.21)与C-4

(δc 156.5)和C-5

(δc 115.6)相关,4
″-
OH(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丁内酯代谢酮I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丁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宁刘冰赵晋彤吴健许颖赵丹王冬雪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商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