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平板显示器金属膜加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355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温平板显示器金属膜加温装置,由于将玻璃基板ITO膜改换成耐高温的多层有机薄膜,它具有不怕弯折、耐冲击振动的加固特性,组合薄膜层的厚度不超过0.45mm,这对嵌入式安装来说是最大的优点。该低温平板显示器金属膜加温装置,其特征是金属电极2夹持在上、下基板4、1之间,在上、下基板4、1之间充填有热固胶3构成薄膜加热器10。(*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加热装置,它不仅具有一般液晶显示器(LCD)中氧化铟锡(ITO)膜加热器的全部功能,而且具有不降低显示器原始亮度、热量分布均匀性好、结构简洁、组装方便、可靠性高、成本低廉、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等一系列显著特点,因此,这种薄膜装置将在需要低温工作环境的液晶显示器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k11k22k33受温度的影响,其值会发生变化,造成Vth的漂移。一般TN模式的TFT-LCD的Vth值是2-3V(室温),若工作点取在+40℃和-20℃两点,两者的差值就很显著了。第二,液晶显示是基于液晶(LC)分子状态的改变,因而是一种分子过程,其响应速度要比原子过程、电子过程慢得多,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过程,都是一个由动力克服阻力而使液晶分子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即使在室温时也是如此。随着环境温度下降,LC的粘度加大,使得LC分子状态改变的阻力也随之加大,响应速度就变得更慢。其上升时间τr及弛豫时间τd可以表示为τr=ηid2-1τd=ηid2-1式中,τr-为显示器的上升时间;τd-为显示器的弛豫时间;ηi-液晶材料的各向异性粘滞系数;d-显示器中液晶层的厚度;Kii-LC材料的形变弹性常数。其中,ηi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下降,ηi上升,τr,τd变长,对彩色图象显示的TFT-LCD来说,当Tr大于80ms时,图象就会产生拖影,当-2℃左右时,图象的响应速度就跟不上了。所以,常规的LCD若要在低温下正常工作,就必须采用加热器。目前,公知的对LCD进行加热的方法,是在一片厚度为0.5-3.0毫米的高强度特种玻璃基片上,用真空蒸发或是磁控溅射的方法,生长上一层半导体薄膜-ITO膜,经专门工艺处理后,该层薄膜就变得清澈透明并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其面积电阻可控制在50~350Ω/□之间,利用其导电性,就可以做成LCD内部的加热器。液晶显示器模块内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由多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是一种非常精密、紧凑的结构,其中LCD屏组件、背光源、驱动及控制电路这三部分的集合称为LCD模块组件。对LCD模块组件来说,其内部是由LCD显示屏、透射式偏振器、柔性导电引出带、背光源(光纤导光板、冷阴极灯)、高密度多路驱动集成电路(COG)等精密部件组成,再次拆卸及组装极易损坏这些精密部件及光学元件。若要在其内部装入上面提到的厚度超过0.5mm的玻璃基板ITO加热器,就必须解决许多结构上的复杂问题,并且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光学通路,损失亮度及器件的密封性,甚至稍强一些的振动和冲击都有可的造成ITO玻璃加热基片的破碎,所以,必须重新进行模块的结构设计和新的零件制造才能装入ITO膜加热器。这是一项细致、复杂及工艺要求很高的工作,费用高、成品率低,而且产品的可靠性也不高,所以,现有的这种LCD加热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低温平板显示器金属膜加温装置,其特征是金属电极2夹持在上、下基板4、1之间,在上、下基板4、1之间充填有热固胶3构成薄膜加热器10。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上、下基板4、1热固胶3为厚度小于0.2mm的薄膜;金属电极2可采用柔性金属薄膜或丝状金属电极;薄膜加热器10嵌装在薄层导光板17的背部或反射式偏振器18的后部;薄膜加热器10背对LCD玻屏8的部分,配置有红外反射膜层14及绝热保温膜层15。本技术的结构主要由以下6部分组成1.下基板1和上基板4厚度不超过0.1mm,光透过率大于92%,工作温度高于160℃的无机或有机薄膜。其功能为电极结构支撑及均匀导热、散热。2.热固胶3工作温度不低于155℃,厚度不超过0.1mm。用于固化金属电极2和对接上、下基板4、1。3.金属电极2采用柔性金属膜或丝状金属电极,制做工艺上可采用印刷法、光刻法(金属电极光蚀法)及线圈绕制法等工艺方法制做,或淀积在下基板1的另一层薄膜上,若采用丝状金属电极,则线径的大小应由LCD模块所需的加热功率大小和所用金属材料的电阻率来确定,线径粗,在一定电压下加热功率就容易做得大,而且薄膜加热器10的制做工艺也相应简单些,合金丝电极6的引出,应采用点焊的方法。4.红外反射膜层14采用对红外线反射率很高的光亮镜面铝箔薄膜19,在铝箔薄膜19的两面敷以有机薄膜做为保护层,防止长期高温使用后膜层氧化。5.绝热保温膜层15选用导热系数低的薄膜材料20做为绝热保温膜层15。陶瓷基板、石英玻璃基片、云母片、尼龙膜、空气等都在可考虑的范围。绝热保温层厚度最好控制在0.5-1mm以内,切忌太厚。红外反射膜层14和绝热保温膜层15可分别制做,也可做在一起成为一体化结构,其具体制做结构分别见图7、图8和图9。6.温度传感器16采用片状微型有源集成传感器,它具有可靠性高、温控精度高(温控误差不大于±0.5℃)、可任意设置温度控制点及可编程控制的优点。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传感器。当采用长线传输传感量时,应采取屏蔽措施,防止电磁干扰(EMI)引起温度控制器产生误动作。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液晶显示器亮度高,比现有技术显示器的亮度高出15-30%。2、加热均匀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3、组装方便、适合批量生产。4、制做工艺简单、成本低廉。5、可任意调整加热功率,不受用户电源电压限制。6、适用于多种尺寸、型号及规格的各类需低温工作的液晶显示器,突破了现有技术在应用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大大增加了应用的灵活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薄膜加热器结构示意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薄膜加热器结构示意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在透射式LCD中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在反射式LCD中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的红外反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的绝热保温膜层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的红外反射膜层和绝热保温膜层的一体化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基板4、下基板1、金属电极2、热固胶3和合金丝电极6就构成了薄膜加热器10。在上、下基板4、1之间,充填有热固胶3,用于固化金属电极2和对接上下基板4、1。如图3所示,这是本技术在透射式LCD中的嵌入式组装结构方式,薄膜加热器10的位置是在薄层导光板17和CCFL反光板13的后部。这是因为考虑到对于导光板厚度≤3-5mm的LCD来说,薄膜加热器10产生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可以大部份传导至LCD屏面上。这种组装结构的特点有三一是组装容易、结构简单、成本低、容易制做,不会影响LCD玻屏8、LCD检偏器7、LCD起偏器9及LCD多层光学扩散膜11的原有光学通路,二是冷启动时间长、加热效率低、功耗较大(不含反射型LCD),三是光透过率高,无亮度损失。如图4所示,这是本技术在反射式LCD中的组装结构示意图,薄膜加热器10安装在反射式偏振器18后部,由于反射式LCD模块结构较透射式简单(不含CCFL和薄层导光板17),所以组装就相对容易,图中15为模块最外部的绝热保温膜层,具有保温节能作用。如图5所示,这是本技术中的红外反射膜层14结构示意图,采用对红外线反射率很高的光亮镜面铝箔薄膜19为红外反射面,其作用是不使模块内部薄膜加热器10产生的红外线向外界辐射,降低能量损耗。在铝箔薄膜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温平板显示器金属膜加温装置,其特征是金属电极(2)夹持在上、下基板(4)、(1)之间,在上、下基板(4)、(1)之间充填有热固胶(3)构成薄膜加热器(1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雷
申请(专利权)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五研究所余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