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5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茶壶,其特征在于,包含:    壶体,具有壶盖和壶嘴,并有一支架,及介于壶嘴与支架之间的槽座,该支架有一纵长形孔洞;    壶嘴盖,铰接于槽座上,并利用自身重力经常保持于封闭壶嘴的位置;    具有一自由端的提把,一端固定于壶体,该自由端朝壶嘴方向延伸至壶体上方,并具有一柄穴;    传动件,铰接于槽座内,并具有朝支架方向延伸的尾翼;    连杆,一端与传动件铰接,另一端与壶嘴盖铰接;    滑柄,局部插入提把柄穴,自由端穿过支架孔洞,并支持于传动件尾翼上;    开关,支持于提把上表面,可往复移动,并利用扣件与滑柄连结;及    弹性件,安装于提把柄穴,且两端分别支持于滑柄与扣件。(*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茶壶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壶,尤其是指一种提把上有一开关,当往前推动开关时,壶嘴盖自动掀开,放开开关时,壶嘴盖自动封闭壶嘴的茶壶。
技术介绍
传统的茶壶通常附有壶嘴,茶水从壶嘴被倒入茶杯内饮用。此外,茶壶通常附有壶嘴盖,平时用来封闭壶嘴,倒茶时,再把壶嘴盖掀开。本技术所要讨论的范围即为壶嘴盖的开阖问题。对于壶嘴盖的开阖而言,早期的茶壶,无论是要掀开或盖上壶嘴盖,都必须动手操作壶嘴盖,这样的设计颇为不便而且危险,因为可能在掀开壶嘴盖时,被壶嘴盖或从壶嘴中溢出来的蒸气烫伤,所以这种设计已逐渐淡出市场。为了解决直接动手掀开壶嘴盖的缺点,业内人员积极研究开发,期望能够找出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使壶嘴盖的开阖能更为方便及安全。如图1与图2所示的茶壶,即为业内人员努力研发的成果,该茶壶40的提把41上具有一可以前后移动的推杆42,其杆头43插入壶嘴盖44的盖柄45底下,盖柄45则枢接于提把41上;另外有一弹片46,该弹片46前端固定在提把41上,尾端延伸至推杆杆头43下方。当往前推动推杆42时,杆头43即可撑起盖柄45,迫使壶嘴盖44向上摆动而掀开,同时杆头43压迫弹片46,以靠弹片46的弹性恢复力固定推杆42,使壶嘴盖44保持于掀开位置;当把推杆42往后拉回时,杆头43即释放盖柄45,使壶嘴盖44得以藉其自重摆回定位,将壶嘴47封闭。-->上述茶壶40因利用提把41上的推杆42控制壶嘴盖44的开阖,故使用者在提壶倒茶时,可顺势推动推杆42,将壶嘴盖44掀开,操作颇为方便,同时因使用者不必接触壶嘴盖44,而能彻底避免被壶嘴盖44或蒸气烫伤的危险,显然较直接动手掀开壶嘴盖的设计便利安全许多。然而,所述推杆42因为不具有自动回复原位的功能,尚需要一拉回推杆42的动作才能使壶嘴盖44放下而封闭壶嘴,持平而论,这种设计仍不尽理想,仍需要进一步改良,使壶嘴盖44的开阖可以更为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问题与缺点,提供一种改良的茶壶,该茶壶只需一推动开关的简单动作,就能自动掀开壶嘴盖,并在放开开关时,使壶嘴盖自动放下而封闭壶嘴,使用更为方便。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所提供的茶壶,其包含:壶体,具有壶盖和壶嘴,并有一支架,及一介于壶嘴与支架之间的槽座,该支架有一纵长形孔洞;壶嘴盖,铰接于槽座上,并利用自身重力经常保持于封闭壶嘴的位置;提把,一端固定于壶体,自由端朝壶嘴方向延伸至壶体上方,并插入一柄穴;传动件,铰接于槽座内,并具有一朝支架方向延伸的尾翼;连杆,一端与传动件铰接,另一头与壶嘴盖铰接;滑柄,局部插入提把柄穴,自由端穿过支架孔洞,并支持于传动件尾翼上;开关,支持于提把上表面,可往复移动,并利用扣件与滑柄连结;及弹性件,安装于提把柄穴,且两端分别支持于滑柄与扣件。据此,将开关朝壶嘴方向推动时,滑柄即向下运动并下压传动件,并藉自由端下压传动件尾翼,使传动件摆动,进而拐动壶嘴盖,使壶嘴盖向上掀开;当放开开关时,滑柄则被弹簧的恢复力推回原位,因而释放传动件,使壶嘴盖得以利用自重自动回摆而封闭壶嘴的位置。根据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提把具有横长形孔洞,-->所述扣件可以是螺丝,且该螺丝能穿透横长形孔洞及滑柄后旋入开关的阴螺纹中。所述滑柄的末梢比柄身小,所述弹性件可以为圈套于滑柄末梢的压力弹簧,且该弹簧前端支持于滑柄末梢的肩部,尾端则支持于螺丝。并且,所述传动件的尾翼可以穿过支架孔洞。这样,本技术所提供的茶壶,只需一推动开关的简单动作,就能自动掀开壶嘴盖,并在放开开关时,使壶嘴盖自动放下而封闭壶嘴,茶壶嘴盖的开阖设计更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茶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显示壶嘴盖封闭壶嘴情形。图2为与图1近似的茶壶的剖面示意图,但是显示壶嘴盖掀开情形。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茶壶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显示壶嘴盖封闭壶嘴情形。图6为显示图5的茶壶在壶嘴盖掀开情形的剖面示意图。元件符号说明:10茶壶        11壶体    12壶盖    13开口14壶嘴        15壶嘴盖  16汽笛    17支架18槽座        19孔洞    20滑柄    21传动件22枢轴        23枢轴    24枢轴    25连杆26枢轴        27尾翼    28提把    29柄穴30末梢        31开关    32自由端  33螺丝34孔洞        35孔洞    36阴螺纹  37装配槽38压力弹簧    39肩部    40茶壶    41提把42推杆        43杆头    44壶嘴盖  45盖柄46弹片        47壶嘴    48壶体-->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他目的与特点参照下面配合图式的优选实施例说明更易明白。如图3至图5所示,具体实现本技术目的的茶壶10包含一壶体11,该壶体11具有一通常被壶盖12所封闭的开口13,并具有一壶嘴14,该壶嘴14经常被一铰接定位的壶嘴盖15封闭。生水一般是在取下壶盖12后,从开口注入壶体11内烧煮,而开水通常在掀开壶嘴盖15后,从壶嘴14倒入茶杯内供饮用,或倒入泡茶器冲泡茶叶。所述的壶嘴盖15(或壶盖12)通常还装有利用蒸气操作的汽笛16,当水沸腾时会发出笛音或琴音,以提醒使用者关闭炉火。所述的壶体11上还设有一支架17及槽座18,该支架17外形大致上成L形,底壁藉由点焊或其他适当技术固定于壶体11,垂直壁具有一纵长形孔洞19,以限制后述的滑柄20做往复运动。槽座18利用点焊或其他适当技术固定于壶体11上,并介于壶嘴14与支架17之间,以支持壶嘴盖15及传动件21摆动,该壶嘴盖15乃以枢轴22铰接于槽座18而能开阖自如,并利用自身重力经常保持于封闭壶嘴14的位置。所述的传动件21一端被枢轴23铰接于槽座18内,另一端则藉枢轴24铰接一连杆25,该连杆25的另一头则利用枢轴26与壶嘴盖15铰接;传动件21还包含一朝支架17方向延伸、并穿过支架孔洞19的尾翼27,其可与滑柄20合作,以配合滑柄20的往复运动,使传动件21摆动、复归原位,其细节留待后述,暂且表过。所述的滑柄20支持于提把28上做往复运动,该提把28的一端利用点焊或其他适当技术固定于壶体11上,对应的自由端朝壶嘴14方向延伸至壶体11上方,形成一圆弧状的壶提,以利提壶;另外,提把28具有一开口位于自由端的柄穴29,以接纳滑柄20。-->所述的滑柄20局部插入提把柄穴29,其末梢30的宽度比柄身小,并与一开关31连结;滑柄的自由端32穿过支架孔洞19,并支持于传动件的尾翼27上,用来下压尾翼27使传动件21摆动。所述的开关31支持于提把28上表面,可以往复移动,并利用一螺丝33与滑柄20结合一起,该螺丝33由提把28的横长形孔洞34穿透滑柄末梢孔洞35后旋入开关的阴螺纹36中,由此将开关31灵活地安装于提把28上表面的装配槽37供人为操作,以带动滑柄20向下运动,并在放开开关31时,利用一压力弹簧38的复原力使滑柄20回复原位。所述的压力弹簧38位于提把28内,并圈套于滑柄末梢30,其中前端支持于滑柄末梢与柄身间的肩部39上,尾端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壶,其特征在于,包含:壶体,具有壶盖和壶嘴,并有一支架,及介于壶嘴与支架之间的槽座,该支架有一纵长形孔洞;壶嘴盖,铰接于槽座上,并利用自身重力经常保持于封闭壶嘴的位置;具有一自由端的提把,一端固定于壶体,该自由端朝壶嘴方向延伸至壶体上方,并具有一柄穴;传动件,铰接于槽座内,并具有朝支架方向延伸的尾翼;连杆,一端与传动件铰接,另一端与壶嘴盖铰接;滑柄,局部插入提把柄穴,自由端穿过支架孔洞,并支持于传动件尾翼上;开关,支持于提把上表面,可往复移动,并利用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木坤
申请(专利权)人:万林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