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239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其在底基板上设置一层半反射膜和一内偏光膜,该半反射膜可用膜厚来控制其穿透率、与穿透光区域的面积,而内偏光膜利用方向性涂布的方式,将内偏光膜涂布在半反射层上面,该偏光膜与上偏光片用于在外在环境光下使用,而该内偏光膜与下偏光片用于在背光源下使用,这样组成一单一液晶盒间隙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不需要任何相位延迟片即可获得高对比影像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在底基板上形成一内偏光膜的方式,组成一不需要相位延迟片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穿透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和高色饱和度的特性,但是整个显示器的光亮却是由面板下方的背光源所提供,因而造成很高的电力损耗,且在外在环境光下会造成影像显示模糊。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以外在环境光为光源,并利用液晶面板下方的反射板将照射光予以反射,可省去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具有低电力损耗和外在环境光下影像清楚显示的特性,但是其对比与色饱和度均低于穿透型液晶显示装置,且有在黑暗环境中无法显示的缺陷。所以出现了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来解决上述两种方式的缺陷,目前半透型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双层液晶盒间隙,这种结构除了上下外贴两片偏光片外,还需要相位延迟片来作光学路径的补偿,这样才能在穿透模式和反射模式正常显示影像。如图1所示,为美国专利US6295109所披露的单一液晶盒间隙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结构,该结构是在液晶盒10的底部处设置一反射板101形成一反射区域设计,液晶盒10的上方与下方各依序设有相位延迟片111、112与偏光片121、122,这种液晶盒间隙设计会造成外在环境光的入射光1经反射板101反射后的反射光2较背光源3的光效率小50%的情况。为了克服反射区域的光效率低的缺陷,该专利另提出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将液晶盒10的反射区域厚度(d)设计为穿透区域厚度(2d)一半,但该结构的穿透区域的液晶反应速度较反射区域慢4倍,且上述两种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均需要两片位相差板111、112,所以这种双层液晶盒间隙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不仅有液晶盒间隙设计复杂的缺陷,其光学路径的调整也不容易。另有一WIPO世界专利WO 03/096111A1提出了一种单一液晶盒间隙、上下两片偏光片、下基板内部使用一内偏光片(WGP)当作偏光片使用,无相位延迟片,其内偏光片(WGP)为一种网栅状的导体形成的偏光片,该偏光片可以选择性穿透或者反射光线,所以该内偏光片(WGP)的制程难度高,合格率不易控制,易造成制造成本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为此,本技术在单一液晶盒间隙设计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板上面,以有方向性的方式涂布内偏光膜,该结构可在穿透模式和反射模式下显示影像,形成一具有高穿透率和高反射率的装置结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使用相位延迟片的缺陷,本技术不需要任何相位延迟片,不仅使设计复杂度减低,其光学路径的调整也很容易,这样可以增加制造生产率、降低装置的厚度和制作成本。现有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为单一液晶盒间隙,其上下基板外侧贴偏光片,基板中间夹一TN型液晶盒。而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除了与上述传统穿透型液晶显示装置一样外,其特征在于,在下基板内侧加一半反射膜和一内偏光膜。此半反射膜可用膜厚来控制其穿透率,而内偏光膜是利用方向性涂布的方式,将偏光膜涂布在半反射层上面。该内偏光膜与上基板上的外贴式上偏光片用于在外在环境光下使用,而该内偏光膜与下基板上的外贴式下偏光片用于在背光源下使用。这样组成一单一液晶盒间隙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不需要任何相位延迟片即可获得高对比影像的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综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不需用到相位延迟片作补偿。从而可以增加制造生产率、降低装置的厚度和制作成本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US6295109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US6295109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装置在电压开启时的光线偏振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装置在电压关闭时的光线偏振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由上而下包括上偏光片221、含透明电极的顶基板231(ITO玻璃基板)、液晶盒20、和具有一堆积层21的底基板232(玻璃基板)、及下偏光片222,其中该堆积层21从接近该底基板232的一侧,依序堆积一半反射膜214,用以形成反射区域与穿透区域,一透明电极层212,及一设置于该透明电极层212上的内偏光膜211。其中,上述的内偏光膜211的穿透轴与下偏光片222的穿透轴平行。且,该内偏光膜211包括90%以上的铝(Al)、或包括90%以上的银(Ag),膜厚为50nm至200nm,表面具有凹凸,可使入射光折射散色均匀。另外,本技术的堆积层21从接近该底基板232的一侧,也可依序堆积包括一半反射膜214、一彩色滤光片213、一保护膜、一透明电极层212、及一内偏光膜211。或者,该堆积层21从接近该底基板232的一侧,也可依序堆积包括一半反射膜214、一绝缘膜、一透明电极层212、及一内偏光膜211。其半反射膜214下方还具备形成连接于半反射膜214和该透明电极层212的主动元件。或者,该顶基板231接近液晶盒10的面上,从该顶基板231的一侧也可依序地形成主动元件、绝缘膜、及透明电极。现就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制作方式与功效说明如下,在底基板232上的一堆积层21,依序先镀一半反射膜214,以膜厚控制反射率和穿透率,然后依序制作彩色滤光片213和透明电极层212。最后以单一方向性的涂布方式将一内偏光膜211设置在透明电极层212上,且该内偏光膜211的涂布方向与下偏光片222的穿透轴平行。而TN(Twisted Nematic扭转向列)型液晶的液晶盒20置于顶基板231和底基板232之间,上偏光片221和下偏光片222各置于上下基板231、232的两侧,且该上下偏光片221、222的穿透轴互相垂直。请参阅图4、5所示,为本技术的装置在电压开启、关闭时的光线偏振状态示意图。外加的电压关闭(OFF)时(如图4所示),液晶盒20内的TN型液晶呈90度旋转。当外在环境光的入射光1经过上偏光片221的线性偏光,形成S偏振状态的光线,再经过90度TN型液晶的旋转,形成P偏振状态的光线。但是,因内偏光膜211的穿透轴与P偏振光线平行,所以P偏振状态的光线经过内偏光膜211和半反射膜214反射后,反射光2仍为P偏振状态。同样再经过90度TN型液晶的旋转,反射光2将形成S偏振状态的光线通过上偏光片221。而此时的穿透区域,其背光源3的光线经过下偏光片222的线性偏光,形成P偏振状态的光线,又因底基板21上的内偏光膜211的穿透轴与P偏振光线平行,所以P偏振状态的光线经过内偏光膜211后,仍为P偏振状态,再经过90度TN型液晶的旋转,背光源3的光线形成S偏振状态的光线,最后背光源3的光线以S偏振状态通过上偏光片221。综上,当外在电压关闭(OFF)时,在反射模式和穿透模式均可得到明亮的影像。当电压开启(ON)时(如图5所示),液晶盒20内的TN型液晶的方向会平行于电场方向,外在环境光的入射光1经过上偏光片221的线性偏光,形成S偏振状态的光线,再经过平行电场排列的TN型液晶后,入射光1仍为S偏振状态的光线,因为底基板232上的内偏光膜211的穿透轴与S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穿透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装置由上而下包括上偏光片(221)、含透明电极的顶基板(231)、液晶盒(20)、和具有一堆积层(21)的底基板(232)、及下偏光片(222),其特征在于:所述堆积层(21)从接近所述底基板(23 2)的一侧,依序堆积一半反射膜(214)、一透明电极层(212)、及一内偏光膜(2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易骏陈奕帆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