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内辅助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951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瘤内辅助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第一显影标记;支架主体由第一数量根镍钛丝组成;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第一显影标记相接;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在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支架主体的下底面;镍钛丝在第一长度外相互分离,且与第一长度内的镍钛丝呈一定角度,构成环绕第一显影标记的支架侧面;第一数量根镍钛丝在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锚定柱。构成锚定柱。构成锚定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瘤内辅助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瘤内辅助支架。

技术介绍

[0002]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一般会采用弹簧圈结合辅助支架植入的方法,即辅助支架和弹簧圈相配合,防止弹簧圈掉入载瘤动脉,但是辅助支架留置于载瘤动脉内,容易形成血栓,病人需要服用大量的抗凝药物,会影响动脉瘤的愈合速度,并且弹簧圈的植入数量比较大,增大了植入时间和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瘤内辅助支架,支架主体卡设在瘤腔内,将弹簧圈封堵在瘤腔内,成功堵塞动脉瘤的同时,降低了载瘤血管发生血栓的风险。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瘤内辅助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第一显影标记;所述支架主体由第一数量根镍钛丝组成;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显影标记相接;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所述支架主体的下底面;所述镍钛丝在第一长度外相互分离,且与所述第一长度内的镍钛丝呈一定角度,构成环绕所述第一显影标记的支架侧面;所述第一数量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锚定柱。
[0005]优选的,所述瘤内辅助支架还包括:第二显影标记和支架顶面结构;所述支架顶面结构由第二数量根镍钛丝组成;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显影标记相接,所述第一端的对端与一个所述锚定柱相接;或,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显影标记相接;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一侧的第二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相互扭结,构成所述支架顶面结构;所述镍钛丝在第二长度外相互分离,所述第二数量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且与一个所述锚定柱相接。
[000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数量为5或10。
[0007]优选的,所述瘤内辅助支架还包括第三显影标记;所述第三显影标记设置在所述锚定柱上。
[0008]优选的,第一数量为10。
[0009]优选的,所述镍钛丝的直径为50μm。
[00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通过设置可以在瘤腔内打开且卡设在瘤腔内的支架主体,将弹簧圈封堵在瘤腔内,成功堵塞动脉瘤的同时,降低了载瘤血管发生血栓的风险,并且通过第一显影标记,可以很清楚地标识支架主体在瘤腔内的位置,提高了弹簧圈植入目标位置的准确性。
[0011]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侧视图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俯视图之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侧视图之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俯视图之二。
[0013]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可以卡设在瘤腔内,用于弹簧圈在瘤腔内的封堵,降低载瘤血管发生血栓的风险。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中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和第一显影标记2。
[0017]支架主体1由第一数量根镍钛丝10组成。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镍钛丝10的直径为50μm,并且采用激光雕刻经酸洗抛光的镍钛丝10,降低了支架主体1表面的粗糙度,提高了耐腐蚀性和血液相容性。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数量可以为10,其数量只是举例说明,并不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其中,每根镍钛丝10的第一端与第一显影标记2相接。第一显影标记2可以为X射线显影剂涂层,例如碘海醇,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0019]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10在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支架主体1的下底面11。两根镍钛丝10相互扭结的方式,提高了支架主体1的稳定性。
[0020]镍钛丝10在第一长度外相互分离,且与第一长度内的镍钛丝10呈一定角度,构成环绕第一显影标记2的支架侧面12。支架侧面12主要对支架主体1在动脉瘤腔中的卡设起锚定作用。支架侧面12与下底面11配合,可以防止瘤腔内的弹簧圈凸出动脉瘤,进入载瘤动脉,造成动脉血栓。支架侧面12和下底面11均具有多个镂空结构100,方便弹簧圈的填塞。
[0021]第一数量根镍钛丝10在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锚定柱13。在本实施例中,锚定柱13的数量为5个。锚定柱13的设置,提高了支架主体1在瘤腔内的稳定性,防止支架主体1移位。
[0022]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为了更好的标识支架主体1在瘤腔内的位置,第一显影标记2优选设置在支架主体1的下底面11的中心。
[0023]优选的,瘤内辅助支架还包括:支架顶面结构3和第二显影标记4。
[0024]支架顶面结构3由第二数量根镍钛丝10组成。支架顶面结构的设置,可以防止弹簧圈凸出支架主体1至动脉瘤。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二数量可以为5或10。同样的,第二数量也仅为举例说明,并不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当构成支架顶面结构3的镍钛丝10的数量为5根时,每根镍钛丝10的第一端与第二显影标记4相接。第一端的对端与一个锚定柱13相接。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即为每根镍钛丝10的第一端的对端与一个锚定柱13相接的情况,其中图2为侧视图,图3为俯视图。
[0026]当构成支架顶面结构3的镍钛丝10的数量为10根时,每根镍钛丝10的第一端与第二显影标记4相接;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10在第一端一侧的第二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相互扭结,构成支架顶面结构3;镍钛丝10在第二长度外相互分离,第二数量根镍钛丝10在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且与一个锚定柱13相接。如图4、图5和图6中所示,即为此种情况,其中图5为侧视图,图6为俯视图。
[0027]为更好地标识瘤内辅助支架在瘤腔内的位置,第二显影标记4优选设置在支架顶面结构3的中心,与第一显影标记2相对。
[0028]作为更优选的方案,瘤内辅助支架还包括第三显影标记5。第三显影标记5设置在锚定柱13上,可以更加清楚地标识该瘤内辅助支架在瘤腔内的状态是打开还是闭合。
[0029]以上介绍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瘤内辅助支架的各个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下面对该瘤内辅助支架的使用方式进行详述。
[0030]该瘤内辅助支架通过微导管释放至动脉瘤瘤腔,呈打开状态,通过支架侧面12的锚定,使得整个瘤内辅助支架卡设在瘤腔内,再通过第一显影标记2、第二显影标记4和第三显影标记5,可以很准确地标识该瘤内辅助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瘤内辅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辅助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第一显影标记;所述支架主体由第一数量根镍钛丝组成;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显影标记相接;依次相邻的两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长度内按照第一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所述支架主体的下底面;所述镍钛丝在第一长度外相互分离,且与所述第一长度内的镍钛丝呈一定角度,构成环绕所述第一显影标记的支架侧面;所述第一数量根镍钛丝在所述第一端的对端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两两一组相互扭结,构成锚定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内辅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辅助支架还包括:第二显影标记和支架顶面结构;所述支架顶面结构由第二数量根镍钛丝组成;其中,每根镍钛丝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显影标记相接,所述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航许永松秦川吴健穆磊王秀文陈飞王金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