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液晶显示器的设备以及使用该设备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1845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来真空粘接一液晶显示器的设备包括:一个整体真空处理室;设置在真空处理室内上和下空间的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用于接收第一和第二衬底;和设置在真空室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衬底接收系统,用以接触第一和第二衬底中一个的液晶盒区域之间的虚拟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要求享有2002年2月20日于韩国提出的韩国专利申请第P2002-8899号的利益,该申请在此引入以作参考。因此,在改善LCD装置画质上的努力与分辨率高、重量轻、外型薄和功耗低的好处形成对比。为了将LCD装置实现为一普通的图像显示器,例如必须达到例如画质优良、亮度好、面积大。在第一玻璃衬底(TFT阵列衬底)上,沿一个方向以固定间隔形成多条栅线,而沿与这多条栅线的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形成多条数据线,由此限定多个象素区。然后,在这些象素区上以一矩阵结构形成多个象素电极,并且在这些象素区上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因此,通过沿栅线传输给每个象素电极的信号和沿数据线传输给每个象素电极的转接信号开关这多个薄膜晶体管。为了防止漏光,在除了第二玻璃衬底(滤色器衬底)上对应于第一玻璃衬底的象素区的区域以外的第二玻璃衬底上,形成黑色矩阵膜。以下参照根据已有技术的制造设备描述采用一TFT衬底和一滤色器衬底制造一LCD装置的过程。根据已有技术制造一LCD装置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和第二衬底中的一个上形成一密封图案,以形成一注入口;在一真空处理室内将第一和第二衬底相互粘接在一起;通过该注入口注入液晶材料。在根据已有技术制造一LCD装置的另一个过程中,披露于日本专利申请第11-089612和11-172903号中的液晶滴落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液晶材料滴落到第一衬底上;将第二衬底设置在第一衬底之上;移动第一和第二衬底,由此将第一和第二衬底相互粘接在一起。与液晶注入法相比,液晶滴落法的优点在于,由于液晶预先设置在第一衬底上,所以无需一些步骤,如形成液晶材料注入口、注入液晶材料和密封注入口。附图说明图1和2示出一种采用根据已有技术的液晶滴落法的衬底粘接装置剖视图。图1中,衬底粘接装置包括框架10、上工作台21、下上作台22、密封剂分配器(图中未示)、液晶材料分配器30、包括上室单元31和下室单元32的处理室、室移动系统40和工作台移动系统50。室移动系统40包括一驱动电机,该电机受驱动以有选择地将下室单元32移动到执行粘接过程的位置,或者移动到密封剂流出或液晶材料滴落的位置。工作台移动系统50包括另一驱动电机,该电机受到驱动以有选择地沿与上工作台21和下工作台22垂直的一个垂直方向移动上工作台21。一接收系统暂时将衬底52接收到衬底52的对角线位置。该接收系统贴附到上工作台21上,并且包括旋转轴61,用来从上室单元31的外部向上室单元31内部伸出;旋转传动装置63,固定到上室单元31外部的旋转轴61一端,并且受到驱动以有选择地旋转旋转轴61;升降传动装置64,有选择地升降旋转传动装置63;和一接收片62,设置在旋转轴61的另一端,以与旋转轴61形成单一主体,由此有选择地支撑衬底52的相对边缘部分。用根据已有技术衬底组装设备制造一LCD装置的过程如下。首先,将第二衬底52置于上工作台21上,将第一衬底51置于下工作台22上。然后,通过室移动系统40将具有下工作台22的下室单元32移动到用来分配密封剂和分配液晶材料的处理位置(S1)。接着,通过室移动系统40将下室单元32移动到用来粘接衬底的处理位置(S2)。之后,通过室移动系统40将上室单元31和下室单元32组装在一起以形成一真空紧密封,通过真空产生系统(图中未示)降低室中的压力。升降传统装置64受到驱动以将旋转轴61向上工作台21的下部方向移动,同时驱动旋转传动装置63以旋转旋转轴61,从而使接收片62位于固定到上工作台21的第二衬底52两边缘上。图2和3示出根据已有技术的衬底组装设备接收系统的工作状态透视图。在图2和3中,当工作台移动系统50向下移动上工作台21时,接近对应于接收片62位于的高度。当在组装室内部达到一真空状态时,由于该室内部的真空压大于将第二衬底52固定到上工作台21上的真空力,所以第二衬底52可以从上工作台21落下。因此,在到达期望的室内真空压之前,必需保持第二衬底52暂时固定到上工作台21上。一旦在室内部分达到期望的真空压,就通过将一静电力施加到上工作台21上将第二衬底52固定到上工作台21上。因此,通过接收系统的旋转传动装置63和升降传动装置64,令接收片62和旋转轴61返回原始待用位置。然后,通过工作台移动系统50将上工作台21向下移动,以将固定到上工作台21上的第二衬底52紧固到固定到下工作台22上的第一衬底51上,另外,通过连续增压过程,执行将第一衬底51和第二衬底52相互粘接的过程,由此完成LCD装置的制造过程。但是,根据已有技术的衬底组装装置存在缺点。首先,接收系统构造成仅仅支撑第二衬底52的边角部分。这样,第二衬底52的中间部分可能变得弯曲向下。更具体地说,如果根据已有技术的接收系统用于大型LCD装置的制造装置,那么由于大型LCD装置的厚度较小,所以衬底的偏转性受到减弱。因此,较薄衬底偏转性有碍应用根据已有技术的接收系统。第二,每一个接收片62的整体尺寸比第二衬底52的整体尺寸小得多,由此减小了第二衬底52与接收片62中间的接触区域。此外,如果旋转轴61因旋转传动装置的故障而无法精确旋转,那么接收片62与第二衬底52之间的接触区域也不足以支撑第二衬底,由此第二衬底52能从接收片62上落下。另外,如果根据已有技术的接收片62用来支撑大型LCD装置,那么接收片62将无法对较大的衬底提供足够的支撑。更具体地说,接收片62的接触区域比较大衬底的整个面积小得多。第三,根据已有技术的衬底组装装置缺少足够数量的接收片62以有效制造大型LCD装置。最后,随着衬底模型的重新配置,无法形成各液晶盒区域且通过“阻断(breaking)”去除的虚拟区也受到改变。这样,根据已有技术的接收片62无法根据衬底的重新配置而受到修正。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一液晶显示器的设备和方法,其具有一衬底接收系统,该系统可以防止一目标衬底的特定部分受到变形,充分支撑整个衬底,并且消除对具有暂时支撑衬底结构的辅助装置工作的干扰,以防在一液晶显示器的真空粘接过程中真空室内部达到真空状态期间衬底固定到一上工作台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以下的说明书中描述,并且根据说明书的描述,它们一部分变得很明显,或者可以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实践学会。通过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得以实现和得到。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目的的这些和其他优点,如这里所具体和概括性描述的那样,一种用于真空粘接一液晶显示器的设备包括一个整体真空处理室;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设置在真空处理室内,用于支撑第一和第二衬底;和至少一个第一衬底接收系统,设置在真空处理室内,用以接触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中一个的液晶盒区域之间的虚拟区。在另一方面,一种制造一液晶显示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和第二衬底装入一整体真空处理室;在真空处理室内将第一和第二衬底装载到上工作台与下工作台上;以及在真空处理室内接触第一和第二衬底中一个的液晶盒区域之间的虚拟区。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一方法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和第二衬底装入一整体真空处理室;在真空处理室内将第一和第二衬底装载到上工作台与下工作台上;在真空处理室内接触第一和第二衬底中一个的液晶盒区域之间的虚拟区;以及将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真空粘接一液晶显示器的设备,包括: 一个整体真空处理室; 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设置在真空处理室内,用于固定第一和第二衬底;和 至少一个第一衬底接收系统,设置在真空处理室内,用以接触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中一个的液晶盒区域之间的虚拟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相昊李相硕
申请(专利权)人: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