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638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装置,具有多个象素电极(6)、和包括与这些象素电极(6)导通的元件侧电极(14)的非线性元件(11)。元件侧电极(14)具有沿象素电极(6)的边缘部的图形形状(14a)。由于该元件侧电极图形(14a)的存在,故在对象素电极(6)制成图形的时候,可以防止蚀刻液浸入该象素电极(6)与元件侧电极(14)之间使两者断线。并且,当元件侧电极图形(14a)使用比象素电极(6)遮光性还高的材料时,在使元件基片与相对基片粘合时,可将该图形(14a)用作位置调整用的标记。(*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控制液晶的取向来调制光,以显示文字、数字之类可视图像的液晶装置。而且,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此液晶装置构成的电子设备。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制造这种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液晶装置已用于车辆导向(カ-ナビゲ-シヨン)系统、便携式电子终端、及其它各种电子设备的可视图像显示部分里。众所周知,在该液晶装置中,在元件基片上形成多个象素电极和非线性元件的对耦,在相对基片上形成相对电极,并根据需要形成滤色器,使这些元件基片与相对基片贴合起来,接着,在两个基片之间形成的单元间隙内封入液晶,从而构成液晶装置。如今,若考虑将作为TFD(Thin Film Diode薄膜二极管)元件的代表例的MIM(Metal Insulator Metal金属绝缘物金属)元件,用作非线性元件的液晶装置,则在该液晶装置的元件基片上边形成的象素电极和非线性元件周边的图象构造以往被构成为例如图6所示的样子。就是,在玻璃基片81上边形成布线线路82和第1电极83,其上边形成阳极氧化膜84,接着在该阳极氧化膜84的上边形成第2电极86。通过这些的第1电极83、阳极氧化膜84和第2电极86的叠层构造,形成作为非线性元件的MIM元件87。象素电极88,与MIM元件87的第2电极86顶端相重叠而形成。象素电极88一般用光刻处理法来形成。具体说,首先,用溅射等方法在玻璃基片81上边,形成一样厚度的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膜,以后,通过用蚀刻处理除去不要的ITO,形成希望的图象形状的象素电极88。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在用溅射等方法在玻璃基片81上边形成ITO膜的时候,如图7所示,与MIM元件第2电极86重叠的部分ITO膜88’,不能完全与第2电极86贴紧,而有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G的问题。要是产生了这样的间隙G,此后为了把ITO膜88’制成图形而进行蚀刻处理时,蚀刻液就会浸入其间隙G之中,其结果,在第2电极86与象素电极88之间,便存在发生断线的危险。若发生这样的断线,则有在液晶装置的可视图像显示区域内发生点缺陷的危险。另外,作为用作象素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可以认为除ITO以外,还有SnOx、ZnOx等。有关这种膜材料,也与ITO同样,存在着与第2电极86的紧贴性不够的危险,因此对于这些材料也存在由于蚀刻处理而发生断线的危险。(2)尽管一般,就液晶装置而言,有把非线性元件附设于各自象素上的形式的有源矩阵方式的液晶装置,和不用这种非线性元件形式的简单矩阵方式的液晶装置两种。但就有源矩阵方式的液晶装置来说,使已形成非线性元件和透明象素电极的元件基片与已形成相对电极的相对基片互相粘合,进而,将液晶封入两基片之间形成的单元间隙内。元件基片和相对基片不是各自一个个制作的,而一般是在大面积的基片母材内分别形成多个元件基片和相对基片,并通过把所制成的元件基片母材和相对基片母材互相粘合起来的办法,同时制作多个液晶板。事先在粘合元件基片母材和相对基片母材之际,在这些基片母材的适当处形成对准标记,以这些对准标记重合的方法,将两个基片母材粘合起来。在现有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为了确认元件基片母材和相对基片母材,是不是以适当的位置关系粘合,采取使用CCD摄象机等的所谓摄象装置,对液晶板内的1个象素部分进行摄象,使之在CRT监视器等的图象上映现出来,或者,用显微镜观察1个象素部分的办法,检查粘合状态在位置上是不是适当。尽管,以现有的检查方法来说,例如,将元件基片一侧的透明象素电极的外周边线与相对基片一侧规定的参照标记,比如与黑色基体的开口部周边线对比,判定它们是否处于适当的位置关系,由此判定元件基片与与相对基片之间的粘合状态的好坏。而且,若为合格品,就作为成品上市,若为不合格品就废弃。但是,因为在元件基片一侧形成的透明象素电极几乎是无色透明的,故在把它作为基准,用视觉进行检查而做出来的现有的液晶装置,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检查就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3)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各问题而作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在象素电极的周边部设置适宜的构件,提高液晶装置的生产能力。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第1目的是,通过在象素电极的周边部设置适宜的构件,防止在非线性元件与象素电极之间起因于蚀刻处理而发生的接触不良,防止在液晶装置的可视图像显示区域内发生点缺陷的液晶装置。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2个目的是,通过在象素电极的周边部设置适宜的构件,能够在短时间用视觉正确地检查出元件基片与相对基片之间的位置偏离量。(1)为了达成上述第1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晶装置,包括在第一基片上形成的布线;二端型非线性元件包括从布线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的绝缘膜;和在绝缘膜上形成的第二电极;在第二电极的延伸部分之上形成的象素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延伸部分至少在象素电极的边缘部部分之上形成。根据本液晶装置,由于与象素电极的重叠部分的元件侧电极按沿该象素电极边缘部形成的图形而成形,故在蚀刻处理ITO膜而分隔形成象素电极时,可以防止蚀刻液浸入到元件侧电极与ITO膜之间,从而,可以防止两者之间发生断线。(2)在上述的结构中,最好将元件侧电极沿象素电极缘部的整个区域设置成为环状框形。这样,因能极大地抑制蚀刻液的浸入,故能更加确实地防止断线的发生。(3)并且,元件侧电极的外形尺寸最好比象素电极的外形尺寸还大。这样,能更加确实地防止蚀刻液的浸入。(4)其次,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装置,和控制该液晶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作为这样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例如车辆导向系统、便携式终端机、及其它各种电子设备。(5)其次,为了达成上述第2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液晶装置具有在基片上边形成非线性元件和透明象素电极而形成的元件基片,和与该元件基片相对配置的相对基片,其特征为,具有与上述透明象素电极的外周边的至少一部分平面重叠且其遮光性比该透明象素电极高的标记。根据本液晶装置,由于标记与透明象素电极的外周边的至少一部分平面重叠,通过用视觉对比设于元件基片的标记与相对基片的参照标记,就能判定元件基片与相对基片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适当。特别是,因为形成的标记遮光性比透明象素电极的遮光性高,所以用视觉容易识别,从而,在短时间内就能进行正确判定。(6)在上述结构的液晶装置中,最好将标记至少设于透明象素电极的对角角部的2处位置,进而,最好具有沿与该角部接邻的两边方向延伸的两个分支部分,该两边方向大致成直角。如把标记设置到透明象素电极的对角角部的两个处位置,则与该透明象素电极相对的相对基片一侧的规定区域,例如黑色基体的开口部,相对于该透明象素电极向上下左右无论哪一边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判定其偏离。并且,如果标记包括沿与透明象素电极的1个角部接邻的两边方向延伸的两个分支部分,则可以简单且正确地识别开口部相对于透明象素电极的向上下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的位置偏离。(7)并且,上述标记,也可以沿透明象素电极外周边的整个区域设置成框状。这样一来,在透明象素电极的整个外周区域范围都可以判定位置偏离,故可以更加简单正确地进行检查。(8)尽管根据液晶装置的不同,有的液晶装置具有在基片的上边形成基底层以后,在该基底层的上边形成非线性元件的构造。此基底层例如用钽氧化物(TaOX)形成,且有提高非线性元件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装置,包括:在第一基片上形成的布线;二端型非线性元件包括:从布线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一基片上形成的绝缘膜;和在绝缘膜上形成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到第二电极的象素电极;和与第二电极相 同的膜组成的边缘部分至少在象素电极的边缘部部分之上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池一夫山口善夫牧野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