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6686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包括一第一基板;约略与第一基板平行设置且分离的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所形成的气体放电空间;设置在第二基板朝向于第一基板的内面的至少一电极对,其中所述电极对具有约略彼此平行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耦接于所述电极对的控制单元,用以周期性提供能量以激发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气体放电;设置在第二基板朝向于第一基板的内面且覆盖所述电极对的介电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朝向于第二基板的内面的第一荧光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LCD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具有由液晶单元所构成的多个图像单元(picture element),或称像素,液晶单元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改变极化方向。通过控制施加至液晶单元的电压,能够改变由液晶显示器所发出的光线强度。众多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中,有源矩阵式(active matrix)液晶显示器的各像素具有切换单元(例如薄膜晶体管),用以控制提供至液晶的电压,因其具有较佳的质量,故已经加强开发并逐渐广泛使用中。另外,液晶显示面板具有上玻璃基板以及下玻璃基板,其间具有液晶层,通过上玻璃基板以及下玻璃基板,能够控制由液晶显示器所发出的光线强度。液晶显示器首先必须具有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组件以提供可见光源。传统的背光源由冷阴极荧光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所产生。闪烁的CCFL背光源能够改善移动画面的质量。然而,冷阴极荧光管的闪烁工作导致10%以上的亮度损耗,总亮度损失量视所使用的冷阴极荧光管数目而定。再者,由于冷阴极荧光管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约五毫秒(ms)),因此造成改善移动画面质量的阻碍。再者,管理由邻接的冷阴极荧光管所发出的重迭光线是相当困难的,而各冷阴极荧光管皆须独立的反向器以逐行操作,更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LCD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为获致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包括一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平行设置且分离的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所形成的气体放电空间;设置在第二基板朝向于第一基板的内面的至少一电极对,其中所述电极对具有彼此平行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耦接于所述电极对的控制单元,用以周期性提供能量以激发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气体放电;设置在第二基板朝向于第一基板的内面且覆盖所述电极对的介电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朝向于第二基板的内面的第一荧光层。附图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的斜视平面图。图2表示具有4电极对的第二基板的顶视图。图3表示图2中,具有较多电极的第二基板的顶视图。图4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由控制单元提供至图2所示的电极对的维持脉冲波形。图5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晶透射率、闪烁式等离子背光输出以及LCD的亮度输出的关系图。图6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维持脉冲周期性切换输出与闪烁式等离子背光输出的关系图。图7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晶透射率、维持脉冲周期性切换输出、以及闪烁式等离子背光输出的关系图。符号说明100~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110~第一基板120~第二基板130、210、220、230、240~电极对140、212、222、232、242、310、X1、X2、X3、X4、X5~第一电极145、214、224、234、244~第二电极150~控制单元160~介电层170、180~荧光层 190~间隔物260~维持脉冲产生器510、520、530、540~液晶透射率转换状态610~维持脉冲关断时期620~维持脉冲输出时期630~等离子背光关断时期640~等离子背光输出时期X~端子Y1、Y2、Y3、Y4~端子S1、S2、S3、S4~开关T~画面T1~关断时期T2~点亮时期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伴随着图示的描述。在实施例的描述中,有关电连接的描述,例如耦接以及电连接,除非特别说明以外,取决于信号或能量直接或间接由一组件传送至另一组件。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朝向第一基板110面的至少一电极对130、耦接于电极对130的控制单元15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朝向于第一基板110面且覆盖电极对130的介电层160、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110朝向于第二基板120面的荧光层170。第二基板120上与第一基板110平行设置,并在第二基板12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形成一气体放电空间。电极对130包含彼此平行的第一电极140以及第二电极145。控制单元150提供适当的能量以激发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的气体放电,例如通过提供周期性的维持脉冲。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的材料可为玻璃或塑料,其形状与尺寸取决于LCD与其所使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以17英寸的LCD面板为例,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的形状为长约36公分以及宽约27公分的矩形。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的距离范围约为1厘米至5厘米。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设置至少一间隔物190以保持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的距离。间隔物190的材料可为玻璃或塑料。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使用阻隔壁(Barrier Rib)以分离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氙气(xenon)、氖气与氙气的混合气体(neon-xenon)、氦气与氙气的混合气体(helium-xenon)或氩气与氙气的混合气体(argon-xenon)填充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的空间。电极对130的材料为导电材料,例如银金属、铜金属或多层金属结构如三层金属结构铬/铜/铬。电极对130的宽度与厚度取决于气体放电时的电流强度。介电层160的材料可为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硼(B2O3)或氧化铅(PbO)。在本实施例中,介电层160的厚度可为40微米(μm)。介电层160通过印刷(printing)、物理汽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化学汽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基板12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面并覆盖电极对130。第一荧光层17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相对于第二基板面120的内面,其材料为磷光剂。通过第一荧光层170,可将真空的紫外线(vacuumultraviolet)转换为可见光,例如红光、蓝光、绿光或其综合光线,以产生LCD的背光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荧光层18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的内面并覆盖介电层160,用以提高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的输出强度。如图2所示的另一实施例,四电极对210、220、230与240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的内面并耦接至控制单元250。四电极对210、220、230与240上彼此并列设置。四电极对的第一电极(X1,212)、(X2,222)、(X3,232)、(X4,242)共同耦接至控制单元250的端子X。四电极对的第二电极214、224、234与244分别耦接至控制单元250的端子Y1、Y2、Y3与Y4。图2中,控制单元250包括开关S1、S2、S3与S4,分别耦接至控制单元250的端子Y1、Y2、Y3与Y4。控制单元250还包括维持脉冲产生器260以提供气体放电的能量。所述开关可由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闪烁式等离子背光系统,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分离,且与所述第一基板平行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的一气体放电空间;至少一电极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朝向于所述第 一基板的内面,其中所述电极对具有彼此平行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一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电极对,用以周期性提供能量以激发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气体放电;一介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朝向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面且覆盖所 述电极对;以及一第一荧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朝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内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彬蔡宗光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