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思远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4309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包括通风管道内设置的前部、中部、后部三个腔室,后部腔室安装有活塞缸,活塞缸的活塞杆端安装有能够随活塞杆伸出关闭通风管道,收缩打开通风管道的启闭装置,活塞缸前腔室设置有与后部腔室相通的第五通气孔,活塞缸后腔室设置有第六通气孔,第六通气孔通过外风管与前部腔室相通,两车辆分离时因第五通气孔的孔径远小于第六通气孔,故前腔室压力空气的排放速度小于后腔室压力空气的排放速度,使活塞缸前腔室中的空气压力大于活塞缸后腔室的空气压力,阻碍活塞杆伸出关闭通风管道,为列车管中压力空气的排放预留足够时间使分离车辆原地制动,避免车辆溜车。避免车辆溜车。避免车辆溜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铁路上运行的列车是由前方的火车头以及后部连挂的车辆串接而成,当列车由静态转变成动态或由低速运行转变成高速运行是火车头通过车钩拉动实现;当列车由动态转变为静态或由高速运行转变成低速运行是各车辆通过压力空气推动基础制动装置动作,进而带动闸瓦压向转动的车轮来实现的。由于车辆自身无压力空气风源,需依靠前部的火车头向后方连挂的各车辆依次充入压力空气,后方车辆才能推动基础制动装置动作进而产生制动力。而火车头向后部车辆传输压力空气是通过车辆间连接的列车软管实现的,列车软管的连接点位于各车辆连接端部的车钩下方。
[0003]由此,目前为了保证列车正常减速停车,在火车头与后部车辆车钩连挂后就需将各车之间的列车软管连接起来,由火车头通过连接的列车软管向各车列车软管充风,在火车头与后部车辆车钩分离前就需要先将待分离车辆之间的列车软管分离,然后再分离车钩。
[0004]目前,列车软管的分离和连接均是通过人工进行的,而通过人工进行手动分离和连接列车软管、开闭塞门的作业方式造成调车效率低,并且存在人身及行车安全隐患;同时,因货车车辆自身不带电源也无供电装置,严重的制约了对车辆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如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装置,由机车向后方连挂车辆自动供风供电,但若需要实现上述技术问题,则需要考虑在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装置分离后,如何排放列车管内部的压力空气,使分离的车辆实现原地制动停车,防止与原连挂车辆分离后,发生自动溜车事故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通过本装置能保证分离车辆在满足足够的制动力的状况下,再进行车钩分离,确保分离车辆原地制动停车,防止分离车辆发生溜车事故。
[0006]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机车即为火车头,火车头即为机车;
[0007]下文所述的列车软管并非是专指现有铁路列车上的列车软管,主要是指通过软管与列车管连接的管路,本专利技术简称为列车软管。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包括在通风管道内可活动的插入具备一端开口的圆桶状阀杆,阀杆的开口端安装有标准密封圈,所述阀杆的开口端位于通风管道外部,并在所述通风管道内部设置前部腔室、中部腔室和后部腔室,前部腔
室、中部腔室和后部腔室的直径均大于通风管道的直径,其阀杆插入通风管道后使得前部腔室和中部腔室形成环形腔室,并且前部腔室和中部腔室之间通过通风管道的管壁间隔开;所述后部腔室的内径大于中部腔室的内径,并在阀杆远离标准密封圈的一端设置有绕阀杆圆周的环形凸起部,其环形凸起部与后部腔室靠近中部腔室的端壁接触,从而通过该环形凸起部将中部腔室和后部腔室隔开,并在所述后部腔室中安装有延时风缸,所述延时风缸内可活动的插入有活塞杆,活塞杆插入延时风缸的一端安装有活塞,活塞杆的另一端与阀杆连接,通过活塞将延时风缸分为延时风缸前腔室和延时风缸后腔室,活塞杆位于延时风缸外部的一段上套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延时风缸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阀杆上,所述延时风缸前腔室设置有与后部腔室连通的第五通气孔,延时风缸后腔室设置有与外风管连接的第六通气孔,且所述第五通气孔的孔径远小于第六通气孔,所述外风管与前部腔室和后部腔室之间开设的第七通气孔相连,使得延时风缸后腔室与前部腔室相通。所述阀杆上开设有分别与前部腔室和中部腔室连通的前腔通气孔和中腔通气孔,并且所述中腔通气孔的个数多于前腔通气孔,中腔通气孔的直径大于前腔通气孔,并且前腔通气孔时刻与前部腔室连通,中腔通气孔时刻与中部腔室连通,后部腔室远离风电对接体对接面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板密封,内活塞杆穿过第二连接板伸入后部腔室中,从而使得后部腔室中的压力空气能够进入到内活塞杆中,其延时风缸的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通过支撑杆固定安装在后部腔室中,或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板上均可,只需保留能够使内活塞杆和后部腔室相通的孔即可。两车辆分离时因第五通气孔的孔径远小于第六通气孔,故延时风缸前腔室压力空气的排放速度远小于延时风缸后腔室压力空气的排放速度,从而使得延时风缸前腔室中的空气压力大于延时风缸后腔室的空气压力,从而达到阻碍阀杆环形凸起部与后部腔室靠近中部腔室的端壁接触,为列车管压力空气的排放预留了足够的时间,从而使分离车辆原地制动,有效的避免了后部车辆的溜车。
[0010]优选的,所述阀杆开口端到前部腔室之间的阀杆杆身与通风管道的接触面上安装有密封圈。
[0011]优选的,环形凸起部靠近阀杆开口的端面上安装有密封圈,其密封圈能够与后部腔室靠近中部腔室的端面接触。
[0012]优选的,所述延时风缸由具备一端开口的缸体和缸盖装配而成,缸体开口方向朝向中部腔室,缸盖通过可拆卸的固定安装方式盖合在缸体开口上,并在缸体和缸盖的接触面上安装有密封圈,活塞杆贯穿所述缸盖伸出缸体内部,并且在所述缸盖与活塞杆的接触面上安装有密封圈,所述活塞与延时风缸的盖体内壁相接处的面上安装有密封圈。
[0013]优选的,在所述缸盖远离缸体的一端面上设置有圆环状的弹簧安装座,弹簧安装座的外径略小于弹簧的内径,使得弹簧能够套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对应的在所述环形凸起部靠近缸盖的一端面上也设置有圆环状的弹簧安装座,该弹簧安装座的外径略小于弹簧的内径,从而使得弹簧能够套装在弹簧安装座上,有效的防止了弹簧的偏移。
[0014]优选的,所述延时风缸远离活塞杆杆头的一端设置有一圆柱形安装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溜车装置,通过本装置能保证对接车辆间正常通风,同时防止对接处压力空气漏泄;分离车辆时,在满足足够的制动力的状况下,再进行车钩分离,确保分离车辆原地制动停车,防止分离车辆发生溜车事故。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装置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机械对接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检测仓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风电对接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风电对接体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风电对接体的防尘盖开启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电极孔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通风管道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25]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图9A部分放大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锁紧装置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锁紧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铁路车辆风电自动对接及分离的防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通风管道(504)内可活动的插入具备一端开口的圆桶状阀杆(524),阀杆(524)的开口端安装有标准密封圈(505),所述阀杆(524)的开口端位于通风管道(504)外部,并在所述通风管道(504)内部设置前部腔室(525)、中部腔室(526)和后部腔室(527),前部腔室(525)、中部腔室(526)和后部腔室(527)的直径均大于通风管道(504)的直径,其阀杆(524)插入通风管道(504)后使得前部腔室(525)和中部腔室(526)形成环形腔室,并且前部腔室(525)和中部腔室(526)之间通过通风管道(504)的管壁间隔开;所述后部腔室(527)的内径大于中部腔室(526)的内径,并在阀杆(524)远离标准密封圈(505)的一端设置有绕阀杆(524)圆周的环形凸起部(528),其环形凸起部(528)与后部腔室(527)靠近中部腔室(526)的端壁接触,从而通过该环形凸起部(528)将中部腔室(526)和后部腔室(527)隔开,并在所述后部腔室(527)中安装有延时风缸(529),所述延时风缸(529)内可活动的插入有活塞杆(530),活塞杆(530)插入延时风缸(529)的一端安装有活塞(531),活塞杆(530)的另一端与阀杆(524)连接,通过活塞(531)将延时风缸(529)分为延时风缸前腔室(532)和延时风缸后腔室(533),活塞杆(530)位于延时风缸(529)外部的一段上套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延时风缸(529)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阀杆(524)上,所述延时风缸前腔室(532)设置有与后部腔室(527)连通的第五通气孔(534),延时风缸后腔室(533)设置有与外风管(535)连接的第六通气孔(536),且所述第五通气孔(534)的孔径远小于第六通气孔(536),所述外风管(535)与前部腔室(525)和后部腔室(527)之间开设的第七通气孔(537)相连,所述阀杆(524)上开设有分别与前部腔室(525)和中部腔室(526)连通的前腔通气孔(538)和中腔通气孔(539),并且所述中腔通气孔(539)的个数多于前腔通气孔(538),中腔通气孔(539)的直径大于前腔通气孔(538),并且前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思远王古月
申请(专利权)人:冯思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