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32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供了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径向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安装有第一轮对;第二构架,与所述第一构架转动连接且安装有第二轮对;二系减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构架和所述第二构架上;导向构件,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其中,所述二系减震装置与所述导向构件相接触,并能够随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沿所述导向构件滑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至少能够实现改善转向架行驶时的摇摆及起伏,从而更好地平衡径向转向架的蛇形运行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特别是涉及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转向架的蛇行运行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是一对矛盾。采用径向转向架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径向转向架能在保证足够的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同时减少轮缘及钢轨的磨耗,适应小半径曲线上高速重载车辆的运行要求。虽然径向转向架能够解决蛇形运行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轨道车辆中使用的径向转向架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以对上述各性能进行更好地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径向转向架及轨道车辆,以至少实现改善转向架行驶时的摇摆及起伏,从而更好地平衡径向转向架的蛇形运行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径向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安装有第一轮对;第二构架,与所述第一构架转动连接且安装有第二轮对;二系减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构架和所述第二构架上;导向构件,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其中,所述二系减震装置与所述导向构件相接触,并能够随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沿所述导向构件滑移。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构架上安装有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并且所述第二构架上安装有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构架上的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匹配设置有一对所述导向构件,并且所述第二构架上的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匹配设置有一对所述导向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导向构件为弧形构件,所述弧形构件以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相对转动的转轴为中心,并以所述转轴至所述二系减震装置的中心为半径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导向构件的底面形成有滑槽,并且所述二系减震装置的顶部形成有滑块,其中,所述滑块容纳在所述滑槽中并能够沿所述滑槽滑移,所述滑槽的槽口处形成有横向止挡部,所述滑块的侧壁形成有凸缘,并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横向止挡部和所述滑槽的槽底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滑块的顶部安装有磨耗板,所述磨耗板位于所述滑块的顶部和所述滑槽的槽底之间且与所述槽底接触。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导向构件的两相对端部形成有端部止挡部,所述端部止挡部位于所述滑块的滑移路径中,以防止所述滑块由所述导向构件的两相对端部脱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构架和所述第二构架之间通过中心牵引模块转动连接,所述中心牵引模块包括:牵引座,安装在所述轨道车辆的车体上;第一牵引拉环,与所述第一构架转动连接;第二牵引拉环,与所述第二构架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牵引座、所述第一牵引拉环和所述第二牵引拉环之间通过转轴相互连接,所述转轴沿所述径向转向架的高度方向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构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构架主体和第一牵引梁,所述第二构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二构架主体和第二牵引梁,其中,所述第一轮对和所述第二轮对分别通过一系悬挂装置挂接于所述第一构架主体和所述第二构架主体,所述第一牵引梁和所述第一牵引拉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牵引梁和所述第二牵引拉环之间分别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沿所述径向转向架的横向方向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轮对的轮轴和所述第二轮对的轮轴中的至少一者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中,所述径向转向架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底部。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径向转向架和轨道车辆中,安装在第一构架和第二构架上的二系减震装置与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的导向构件相接触,并且二系减震装置能够随第一构架与第二构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沿导向构件滑移。当轨道车辆通过弯道时,二系减震装置沿导向构件滑移,从而实现了径向转向架的自导向式径向调节功能,第一构架和第二构架随着轨道曲线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始终使得车轴与轨道曲线半径方向一致,避免过弯道冲角;而当轨道车辆在直道行驶时,由于车体重量经由导向构件作用于二系减震装置,两者接触面摩擦力较大,从而可起到摩擦阻尼的作用,防止轨道车辆在直线段行驶时第一构架和第二构架的摇摆及起伏。由此能够更好地平衡径向转向架的蛇形运行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径向转向架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二系减震装置和导向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中心牵引模块的示意性侧视图;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径向转向架在直道行驶时和通过弯道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00:径向转向架;102:第一构架;104:第二构架;106:二系减震装置;108:导向构件;110:第一轮对;112:第二轮对;114:转轴;116:滑槽;118:滑块;120:横向止挡部;122:凸缘;124:端部;126:中心牵引模块;128:牵引座;130:第一牵引拉环;132:第二牵引拉环;134:第一构架主体;136:第一牵引梁;138:第二构架主体;140:第二牵引梁;142:一系悬挂装置;144: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构架,安装有第一轮对;/n第二构架,与所述第一构架转动连接且安装有第二轮对;/n二系减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构架和所述第二构架上;/n导向构件,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其中,所述二系减震装置与所述导向构件相接触,并能够随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沿所述导向构件滑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构架,安装有第一轮对;
第二构架,与所述第一构架转动连接且安装有第二轮对;
二系减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构架和所述第二构架上;
导向构件,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其中,所述二系减震装置与所述导向构件相接触,并能够随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沿所述导向构件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架上安装有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并且所述第二构架上安装有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构架上的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匹配设置有一对所述导向构件,并且所述第二构架上的一对所述二系减震装置匹配设置有一对所述导向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为弧形构件,所述弧形构件以所述第一构架与所述第二构架之间相对转动的转轴为中心,并以所述转轴至所述二系减震装置的中心为半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的底面形成有滑槽,并且所述二系减震装置的顶部形成有滑块,
其中,所述滑块容纳在所述滑槽中并能够沿所述滑槽滑移,所述滑槽的槽口处形成有横向止挡部,所述滑块的侧壁形成有凸缘,并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横向止挡部和所述滑槽的槽底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顶部安装有磨耗板,所述磨耗板位于所述滑块的顶部和所述滑槽的槽底之间且与所述槽底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坤华于子良齐洪峰张峰珍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