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7245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涉及导热材料领域。包括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的上部设有上前辊,所述的固定板的底部设有上后辊,所述的上前辊的上方设有下前辊,所述的上前辊与下前辊间形成上薄膜通道,所述的上后辊的上方设有下后辊,所述的上后辊与下后辊间形成玻纤布通道,所述的上后辊的下方设有侧后辊,所述的上后辊与侧后辊间形成下厚膜通道。可以实现实验室进行玻璃纤维布双面加玻纤的设计开发,而不用占用生产线做开发实验,方便快捷,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涉及导热材料领域。
技术介绍
导热硅胶垫片是一种专门为利用界面缝隙传递热量而设计的材料,能够填充部位之间的缝隙,完成发热部位和散热部位之间的热量传递,同时还起到绝缘、减震、密封等作用,能够满足设备小型化以及超薄化的设计需求。但是近年来,设备小型化以及超薄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单纯的导热硅胶片越薄,抗拉伸性越差且耐电压性能也会随之大大降低,另外导热硅胶片厚度过小,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拉伸作用力太差而很容易出现撕裂断开的情况。所以一般对于厚度比较薄的导热硅胶片产品,会使用复合玻璃纤维的方式来增强导热垫片的拉伸性能及耐电压性能。这样使用玻璃纤维布补强之后,导热垫片的力学性能增强、结实,兼具高剪切强度、抗刺穿抗撕拉,同时也改善了产品的可操作性。不过,由于玻璃纤维布的低导热性,垫片中增加了玻纤等于间接上增大了导热材料的热阻,也就是增加了热量传递过程中的阻力,最终也就影响了导热材料本身所具备的导热性能。因此,更多的公司开始考虑双面加玻纤的结构设计,来改善这一缺点,将导热性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可单纯的双辊机无法保证玻纤布和薄膜的整个平面具有较为均匀的张力,使得目前开发产品只能在生产线上进行,这样不仅给生产带来不便,也极大的浪费原材料和时间,增加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与双辊机配合使用,能更高效地制作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的样品,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的上部设有上前辊,所述的固定板的底部设有上后辊,所述的上前辊的上方设有下前辊,所述的上前辊与下前辊间形成上薄膜通道,所述的上后辊的上方设有下后辊,所述的上后辊与下后辊间形成玻纤布通道,所述的上后辊的下方设有侧后辊,所述的上后辊与侧后辊间形成下厚膜通道。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前辊与下前辊间、下后辊与侧后辊间分别通过前后支架相角度调节定位,所述的上后辊与下后辊通过梯形连接板相角度调节定位。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前辊、下后辊、侧后辊的调节角度范围分别为0~90°、0~90°、-90~0°。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前辊、固定板、上后辊呈不可调节状分布。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前辊、上后辊、下前辊、下后辊、侧后辊直径比为2:2:1:1:1;所述的上前辊、上后辊、下前辊、下后辊、侧后辊长度比为3:3:2:2: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此辅助装置和双辊机连用,可以实现实验室进行玻璃纤维布双面加玻纤的设计开发,而不用占用生产线做开发实验,方便快捷,降低开发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所示,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板1,所述的固定板1的上部设有上前辊2,所述的固定板1的底部设有上后辊3,所述的上前辊2的上方设有下前辊4,所述的上前辊2与下前辊4间形成上薄膜通道5,所述的上后辊3的上方设有下后辊6,所述的上后辊3与下后辊6间形成玻纤布通道7,所述的上后辊3的下方设有侧后辊11,所述的上后辊3与侧后辊11间形成下厚膜通道8。所述的上前辊2与下前辊4间、下后辊6与侧后辊11间分别通过前后支架9相角度调节定位,所述的上后辊3与下后辊6通过梯形连接板10相角度调节定位。所述的下前辊4、下后辊6、侧后辊11的调节角度范围分别为0~90°、0~90°、-90~0°。所述的上前辊2、固定板2、上后辊3呈不可调节状分布。所述的上前辊2、上后辊3、下前辊4、下后辊6、侧后辊11直径比为2:2:1:1:1;所述的上前辊2、上后辊3、下前辊4、下后辊(6)、侧后辊11长度比为3:3:2:2: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通过合理搭配好的上下各辊的配合,提供玻纤布及双膜运行时平面足够均匀的张力;大小各辊的合理设计,改善多余原料对设备的污染,从而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的稳定的实验工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交换,或直接或者间接运用在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所述的固定板(1)的上部设有上前辊(2),所述的固定板(1)的底部设有上后辊(3),所述的上前辊(2)的上方设有下前辊(4),所述的上前辊(2)与下前辊(4)间形成上薄膜通道(5),所述的上后辊(3)的上方设有下后辊(6),所述的上后辊(3)与下后辊(6)间形成玻纤布通道(7),所述的上后辊(3)的下方设有侧后辊(11),所述的上后辊(3)与侧后辊(11)间形成下厚膜通道(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所述的固定板(1)的上部设有上前辊(2),所述的固定板(1)的底部设有上后辊(3),所述的上前辊(2)的上方设有下前辊(4),所述的上前辊(2)与下前辊(4)间形成上薄膜通道(5),所述的上后辊(3)的上方设有下后辊(6),所述的上后辊(3)与下后辊(6)间形成玻纤布通道(7),所述的上后辊(3)的下方设有侧后辊(11),所述的上后辊(3)与侧后辊(11)间形成下厚膜通道(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用于实现玻纤双面加导热垫片实验工艺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前辊(2)与下前辊(4)间、下后辊(6)与侧后辊(11)间分别通过前后支架(9)相角度调节定位,所述的上后辊(3)与下后辊(6)通过梯形连接板(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洋张亮汪小知王薇沈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英希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