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788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等组件所构成,背光模块配置于液晶面板后,且依序包含一下扩散片、一光学增亮膜以及一上扩散片所构成的光学膜片组。液晶面板的表面上,则贴附有一对偏光片。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光学增亮膜,其增亮系数范围介于0.1~0.5,可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能符合TCO规范,且能增进整体的光学表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特别是一种液晶显示器,其背光模块与光学模片组不但能符合TCO规范,且能增进液晶显示器整体的光学表现。
技术介绍
由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Display,TFT-LCD)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与制造日益纯熟。因此,液晶显示器正逐渐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 Tube,CRT),甚至是背投影电视与等离子体显示器(PlasmaDisplay Panel,PDP),可望成为显示器的新标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优点,除了在尺寸上具有选择的多元性外,更可提供具有高亮度与广视角的高品质画面。基于液晶显示器可应用的场合众多,上可至大屏幕电视,下可至手机面板,而且使用者接触到液晶显示器的机会与时间增多,有必要对液晶显示器作一规范,以维护使用者的健康与利益。TCO规范是由瑞典专业雇员联盟(The Swedish Confederation ofProfessional Employees,SCPE)所制定的液晶显示器认证标准,该组织是目前规范液晶显示器各项特性之一第三国公证单位,目前此项标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标准。如果某一液晶显示器产品能满足TCO规范,即代表此项产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政府“两兆双星”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厂商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出货量上,已经超过韩国和日本的厂商。然而,要在显示器产业中维持不坠,光是凭借着产能的扩充是不够的,更需要质的提升。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以及独立的产品设计,才能引领技术升级,而在显示器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如果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愈高,则被认为是愈好的产品。然而,在TCO规范的标准中,除了规定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外,对于亮度的均匀性亦作相当的限制。为了要能符合TCO规范,液晶显示器对于光学膜片组的要求也相对地提高了。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背光模块所采用的光学膜片组能使得液晶显示器符合TCO规范,甚至更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器整体的光学表现。
技术实现思路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含多个光源、一光学膜片组,其配置于该光源之上、一液晶面板,其配置于该光学膜片组之上。其中,该光学膜片组则包含了一下扩散片与一光学增亮膜。该光学增亮膜配置于该下扩散片上,且具有一增亮系数,其值的范围介于0.1~0.5之间。其中,该增亮系数定义为一垂直输出强度与一40°输出强度的比值,该垂直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垂直于该光学增亮膜之一垂直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而该40°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该垂直方向之一40°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液晶显示器中,该光学增亮膜为一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其具有的增亮系数之值,范围介于0.3~0.5之间。优选的是,该反射式偏光增亮膜更具有一雾度值,其值的范围介于65~80%之间。另外,为求更佳的光学表现,更可包含一对偏光片,贴附于该液晶面板之上、下表面之上。该偏光片的光学特性要求如下单体透过率大于42%、平行透过率大于35%、垂直透过率小于0.08%、一偏光效率值大于99%。如此,便可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不致于因亮度之均均化而致使对比度降低。而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另一液晶显示器中,更包含一上扩散片,其配置于该光学增亮膜之上。优选的是,该上扩散片更具有一雾度值,其范围介于0~40%之间,该下扩散片更具有另一雾度值,其范围介于0~50%之间。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一下扩散片与一光学增亮膜。该光学增亮膜系配置于该下扩散片上,且具有一增亮系数,其值的范围介于0.1~0.5之间。其中,该增亮系数定义为一垂直输出强度与一40°输出强度的比值,该垂直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垂直于该光学增亮膜的一垂直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而该40°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该垂直方向之一40°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背光模块中,该光学增亮膜为一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其具有的增亮系数之值,范围介于0.3~0.5之间。优选的是,该反射式偏光增亮膜更具有一雾度值,其值的范围介于65~80%之间。而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另一背光模块中,更包含一上扩散片,其配置于该光学增亮膜之上。优选的是,该上扩散片更具有一雾度值,其范围介于0~40%之间,该下扩散片更具有另一雾度值,其范围介于0~50%之间。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以使得在此显示器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与认知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与特征。附图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的组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的光线路径的示意图。图3为光学增亮膜对液晶显示器相对亮度与视角的显响曲线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增亮系数的定义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的组合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组合的示意图。主要部件的附图标记说明10 下扩散片20 光学增亮膜30 上扩散片40 光学膜片组50 反射式偏光增亮膜60 光学膜片组70 液晶面板80 背光模块85 光源90 偏光膜100 液晶显示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与一种背光模块,使其不但能符合TCO规范,且能增进整体的光学表现,特别是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不致于因亮度之均均化而致使对比度降低。而为达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光学膜片的匹配方式,通过特定光学特性的搭配,可使得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与背光模块,兼顾亮度、均匀性与对比度。为了说明上之方便,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另外采用别的附图标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40的组合图。与现有技术相同,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膜片组40也包含一下扩散片10、一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20以及一上扩散片30。其中,光学增亮膜20配置于下扩散片10上,而上扩散片30则配置于光学增亮膜20上。光学增亮膜20可以具有一系列的棱柱,用以集中由光源所发散出的光线,并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增亮膜20又被称之棱镜片。上扩散片30与下扩散片10则分别面对液晶面板与光源(图中未示)。通过变更光学膜片与其光学特性的组合,会对显示器的光学表现造成影响。图2与图3则分别表示了扩散片与光学增亮膜的光学输出特性。如图2所示,其为下扩散片10的局部剖面图,在下扩散片10接近于光源的一侧,接收光源所入射的光线。而在另一侧,也就是接近光学增亮膜20的一侧,则将扩散后的光线射出。优选的是,下扩散片10具有多层膜的结构。具体而言,下扩散片10包含了一基层,且在此基层的上下表面上,各具有一薄层,多个扩散粒子则被镶嵌在此薄层中。扩散粒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材料与分布密度。利用这些差异,可以调整下扩散片10的光学表现。而在另一方面,上扩散片30也可以具有和下扩散片10相似的结构,以达成类似的扩散功能。另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光学增亮膜对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的影响。水平轴为视角,重直轴则为相对亮度。图中具有三条曲线,最为平缓的一条为不具有光学增亮膜的背光模块,其液晶显示器的输出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包含:多个光源;一光学膜片组,其配置于该光源之上,包含:一下扩散片;以及一光学增亮膜,其配置于该下扩散片上,且该光学增亮膜具有一增亮系数,其值的范围介于0.1~0.5之间;其中,该增亮 系数定义为一垂直输出强度与一40°输出强度的比值,该垂直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垂直于该光学增亮膜的一垂直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而该40°输出强度为该光学增亮膜,其在该垂直方向之一40°方向上的输出光强度;以及一液晶面板,其配置于 该光学膜片组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之礼高宏成林文奇庄镓荣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