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背光装置和LCD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205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LED背光装置和LCD装置。一种LED背光装置,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板以及固定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的LED薄膜分层结构。该LED薄膜分层结构是由外延生长的无机材料层形成为P-N结装置。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形成于该LED薄膜分层结构上。阳极驱动器IC和阴极驱动器IC用于驱动该LED薄膜分层结构。布线结构电连接该阳极驱动器IC和该LED薄膜分层结构的该阳极电极,并电连接该阴极驱动器IC和该LED薄膜分层结构的该阴极电极。荧光体形成于该基板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LED背光装置和使用该LED背光装置的LCD装置。技术背景在一般LCD(液晶显示器)装置中,光是由光源发射并入射在LCD 面板上。LCD装置配置成改变布置于LCD面板上的液晶(像素)的分 子配向(molecular alignment),从而利用透过LCD面板的光来显示图 像。这种LCD装置中使用的光源被称为背光,因为光源置于LCD面 板的背侧(即,与LCD面板的显示表面相对的一侧)。常规光源是由 冷阴极射线管或半导体发光元件组成。使用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源已 经广泛使用,这是因为这种光源具有长寿命且有助于减小功耗。就此而言,已知一种使用LED (发光二极管)作为上述半导体发 光元件的表面发射光源。这种表面发射光源具有称为导光板或光漫射 板的板状构件用于引导由LED发射的光。由LED发射的光入射到导 光板的端面上。导光板反射和漫射沿与导光板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入射 光,并从导光板表面发射该光(见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专利^Hf No.ll-232920。然而,在常规背光装置中,随着与入射表面(即,导光板的端面) 的距离增大,在导光板内部漫射的光由于反射和漫射而趋于衰减。因 此,为了在整个表面上均匀地获得高的光强度,导光板的结构变得复 杂且LED背光装置需要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供 高的光强度的薄LED背光装置,以及使用该LED背光装置的LCD装 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装置,包括基板,其具有透光性并具有 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LED薄膜分层结构,形成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上,该LED薄膜分层结构是由外延生长的无机材 料层形成为P-N结装置;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形成于该LED薄膜分 层结构上;阳极驱动器IC和阴极驱动器IC,用于驱动该LED薄膜分 层结构;布线结构,电连接该阳极驱动器IC和该LED薄膜分层结构 的阳极电极,并电连接该阴极驱动器IC和该LED薄膜分层结构的阴 极电极;以及荧光体,形成于该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由于该LED背光装置具有形成于基板(具有透光性)的第二表面 上的荧光体,该第二表面与其上形成该LED薄膜分层结构的第一表面 相对,因此可以获得提供高的光强度的薄LED背光装置。通过下文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应用范围将显而易见。然而 应理解,这些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仅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仅仅 是出于说明的目的,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该详细描 述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和改进。附图说明 附图中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括LED背光装置的LCD装置 的主要部件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示出从第一表面侧观看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LED背光装 置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从第二表面侧观看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LED背光装 置的透视图;图4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剥离LED薄膜分层结构的工 艺的示意图;图5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 一实施例的将LED薄膜分层结构固定到基板的工艺的示意图;图6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示出从第一表面侧观看的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的透视图;图8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剥离LED薄膜分层结构的工 艺的示意图;图9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将LED薄膜分层结构固定到基板的工艺的示意图;图10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划分LED薄膜分层结构的 工艺的示意图;图11为示出从第一表面侧观看的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LED背光 装置的透视图;以及图12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的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括LED背光装置的LCD装置 的主要部件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示出从第一表面侧观看的本专利技术第 一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从第二表面侧观看的 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的透视图。在图l,第一实施例的LED背光装置IOO用作LCD装置101中的 光源,并置于LCD面板102的背侧(即,与LCD面板102的显示表 面102a相对的一侧)。LCD面板102为透射类型。LED背光装置100包括平板形状的基板10。 LED背光装置100 还包括固定到基板10的第一表面(即,图1中的上表面)的LED 11 (即,LED薄膜分层结构);以及固定到基板10的第二表面(即,图 1中的下表面)的焚光体30。如图2所示,用于驱动LEDll的阳极驱 动器IC 31和阴极驱动器IC 32置于基板10的第一表面上。阳极驱动 器IC31连接到阳极布线12的端部,(形成于基板10的第一表面上的) 阳极布线12连接到LED 11的阳极电极14。阴极驱动器IC 32连接到 阴极布线13的端部,(形成于基板10的第一表面上的)阴极布线13 连接到LED11的阴极电极15。阳极布线12和阴极布线13构成用于将 阳极驱动器IC 31电连接到LED 11以及将阴极驱动器IC 32电连接到 LED 11的布线结构。在图1,基板10是由具有透光性的石英或玻璃组成的板形成。荧 光体30在暴露于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时发射白光。荧光体30涂覆在基 板IO的第二表面上。荧光体30可以通过混合发射红光的荧光体、发射绿光的荧光体以及发射蓝光的荧光体来形成。更具体而言,发射红光的荧光体例如为Y203:Eu或(Y,Gd)B03:Eu。发射绿光的荧光体例如为LaP04:Ce,Tb或 Zn2SiO:Mn 。发射蓝光的荧光体例如为(Sr,Ca,Ba,Mg)5(P04)3Cl或 BaMgAl10O17:Eu。发射红光的荧光体不限于上述材料,而可以由当暴露于波长范围 为300nm至450nm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时发射波长范围为620nm至 710nm的任意材料形成。发射绿光的荧光体可以由当暴露于波长范围 为300nm至450nm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时发射波长范围为500nm至 580nm的任意材料形成。发射蓝光的荧光体可以由当暴露于波长范围 为300nm至450nm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时发射波长范围为450nm至 500nm的任意材料形成。基板10的第一表面包含形成于其上的表面层10a(图1),表面层 10a是由有机绝缘膜(例如聚酰亚胺等)或无机绝缘膜形成并具有透光 性。表面层10a被平整化至小于或等于几十纳米的表面精度,且没有 凸起或凹入。LED 11如下文所述从另一基板(即,基底材料)被剥离, 且通过诸如氢键键合的分子间力固定到基板10,使得LED 11与基板 10集成。上述LED 11为发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的薄膜LED,且由具有通 过诸如氮化镓、氮化镓铟、氮化铝镓、氮化铝等的外延生长无机材料 形成的异质结构或双异质结构的薄膜分层结构组成。LED 11不限于上 述材料,而可以由发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更优选地波长范围为300 至450nm的光的任意材料组成。LED 11和荧光体30分别形成于基板10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上,使 得LED 11和荧光体30彼此面对。采用这种布置,当LED 11如图1 的箭头A所示发射波长范围为300至450nm的近紫外线或紫外线时, 荧光体30 (面向LED 11)如图l的箭头B所示发射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背光装置,包括:基板,具有透光性并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LED薄膜分层结构,固定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LED薄膜分层结构是由外延生长的无机材料层形成为P-N结装置;阳极电极和 阴极电极,形成于所述LED薄膜分层结构上;阳极驱动器IC和阴极驱动器IC,用于驱动所述LED薄膜分层结构;布线结构,其电连接所述阳极驱动器IC和所述LED薄膜分层结构的所述阳极电极,并电连接所述阴极驱动器IC和所述LED薄膜 分层结构的所述阴极电极;以及荧光体,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山广中村幸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