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54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直接照明的液晶显示器(LCD)单元包括LCD面板、背光源腔、位于所述LCD面板和所述背光源腔之间的光学薄膜叠堆、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是相对薄断面的且重量轻的,其定位为使所述光学薄膜叠堆保持在基本平坦的状态。在一些情况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柔性支撑件,例如在至少一个维度保持绷紧的薄膜、细丝或细丝阵列。在一些情况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仅覆盖所述薄膜叠堆的一部分可用区域的刚性细长支撑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单元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整体涉及液晶显示器的
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撑 液晶显示设备内部的光学薄膜叠堆的系统。液晶显示器(LCD)为用于诸如膝上型计算机、手持计算器、电子表和 电视机之类设备中的光学显示器。 一些LCD包括位于显示器侧面的光源, 而光导被定位成将光从光源引导至液晶显示器面板的背面。其它LCD,例 如, 一些LCD监视器和LCD电视机(LCD-TV),使用位于LCD面板背后的 多个光源直接照明。较大的显示器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布置方式,这是因 为为了达到某一水平的显示亮度,光功率需求量随着显示器尺寸的平方增 加,而沿显示器侧面放置光源的可用空间只是随显示屏器的尺寸线性增 加。此外, 一些LCD应用,例如LCD-TV,要求显示屏器足够亮以便能够在 比其它应用更远的距离观看,并且对LCD-TV的视角要求通常与对LCD监视 器和手持设备的视角要求不同。一些LCD监视器和大多数LCD-TV通常利用多根荧光管从背后照明。这 些光源是线性的并且在显示器的整个宽度上伸展,其结果是显示器的背面 由被较暗区域分隔的一系列亮带照亮。这样的照度分布是不可取的,因 此,使用扩散层使LCD设备背面的照度分布更均匀。在该层很薄时,因为 该层的翘曲和波状起伏,所以无法容易地获得均匀的亮度分布。由于近年 来LCD设备的尺寸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容易出现扩散层的翘曲和波状起 伏,并且已经增加扩散层本身的厚度,以抑制这些问题。然而,扩散层的 厚度和面积增大导致该层重量增加,这又成为另一个问题。另外,扩散层可能存在由于暴露于背光源系统的高温以及吸湿而造成 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直接照明的液晶显示器(LCD),所述液晶显示器包括LCD面板、背光源腔、设置在LCD面板和背光源腔之间的薄膜叠堆、以及 设置为使薄膜叠堆基本保持平坦状态的支撑结构。薄膜叠堆包括至少一个 柔性光学膜,并且可包括柔性扩散膜。薄膜叠堆本身也为柔性的。支撑结 构包括在至少一个维度上保持绷紧的至少一个柔性支撑件、和/或仅覆盖薄 膜叠堆的一部分可用区域的至少一个刚性细长支撑体。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将明白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及其它方面。然而,在 任何情况下,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都不应被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 主题的限制,该主题仅受限于所附权利要求书,并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可以 修改。附图说明图1为液晶显示器(LCD)系统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LCD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3A为图1的LCD系统的另一个分解透视图,其中省略了一些系统元件。图3B为图3A的LCD系统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3C为图3A的LCD系统的一部分的另一个放大透视图。图4为另一个LCD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5为另一个LCD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6为另一个LCD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在这些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部分。具体实施例方式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表达特征尺寸、 数量和物理性能的所有数字均应该被理解为是由术语"大约"修饰的。因 此,除非有相反的指示,否则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数字参数均 是近似值,根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本文所公开的教导内容寻求获得的 所需特性,这些近似值可以变化。图1和图2分别示出液晶显示器(LCD)系统10的剖视图和分解透视 图,并且将这两副图彼此结合地进行讨论。LCD系统10包括带有吸收偏振 片(未示出)的LCD面板12、光学薄膜叠堆14、具有表面18的背光源腔 16、光源20和支撑柱22。光源20被定位于背光源腔16中,通过光学薄 膜叠堆14将光引导至LCD面板12,位于LCD系统10前方的观察者感觉产 生的图像。LCD系统10还可以包括位于LCD面板12和背光源腔16之间的 其它元件或结构。光学薄膜叠堆14被定位于LCD面板12和背光源腔16之间,并且影响 从背光源腔16传播的光,从而改善LCD系统10的操作。光学薄膜叠堆14 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光导薄膜、扩散片型薄膜、转向薄膜、增亮膜、多层 聚合物膜、反射偏振膜和吸收偏振片。例如,光学薄膜叠堆14可以包括扩 散膜,从而提高入射在LCD面板12上的照明光的均匀性。这又可以在LCD 面板12上提供由位于LCD系统10前方的观察者感觉到的亮度均匀的图 像。通常,光学薄膜叠堆14的每个部件(即可能有的扩散膜,可能有的 反射偏振膜,可能有的增亮膜,等等)均为在用手操作时可以发生挠曲、 弯曲等等变形的膜,并且在从LCD系统10移除并仅仅握住一端或一个拐角 时,该膜会因为自身重量而松垂。这样的柔性通常也代表了整个光学薄膜 叠堆14的特征,该光学薄膜叠堆可以包括多个柔性光学膜,或者可根据需 要基本包括单个柔性光学膜。光学薄膜叠堆14及其一个或者多个组成膜各 自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均优选地为至少填满背光源腔16的空腔和/或至少填 满LCD面板12的可视区域。LCD系统10可以为或包括LCD-TV或其它任何LCD显示系统。尽管在 一些情形下LCD系统IO可以包括厚的刚性的扩散板,但优选的是,利用光 学薄膜叠堆14中的一个或多个膜提供背光源腔16和LCD面板12之间所有 必需的扩散功能,从而避免需要任何这种扩散板,并且使LCD系统IO具有 更薄的整体轮廓和更轻的重量。为了使光学薄膜叠堆14为LCD系统10提 供最佳输出亮度分布,将光学薄膜叠堆14保持在基本平坦的状态,即使光 学薄膜叠堆14因其固有的柔性而可能易于发生翘曲、巻曲、松垂等等变 形,也会将光学薄膜叠堆14保持在基本平坦的状态。下文将进一步描述能 够使光学薄膜叠堆14保持平坦状态、但通常比传统扩散板更薄更轻的各种薄断面支撑结构。 一种支撑结构包括在孤立的点或区域接触薄膜叠堆的 柱。另一种支撑结构在背光源腔开口和/或LCD面板可视区域的至少一个横 向维度上延伸,并且沿着支撑结构的长度与薄膜叠堆相接触。这些延伸结 构中的一些利用较薄的部件,例如具有固有的柔性但是保持绷紧以提供刚 性的细丝、条带或膜。其它延伸结构利用具有固有刚性的薄而细长的部 件。合适的扩散膜具有至少第一聚合树脂相以及诸如组合起来提供扩散功 能的小珠、颗粒、空穴之类的第二相。合适的聚合物材料可为非结晶的或 半结晶性的,并且可以包括均聚物、共聚物或它们的共混物。也可使用聚 合物泡沫。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丙烯酸酯、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 PET 共聚物、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PMMA共聚物、聚萘 二甲酸乙二醇酯(PEN) 、 PEN共聚物、环烯、环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 烯-苯乙烯(AB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环氧树脂、聚乙烯基 环已烷、PMMA/聚氟乙烯的共混物、无规PP、聚亚苯基氧化合金、苯乙烯 类嵌段共聚物、聚酰亚胺、聚砜、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P匿S)、 聚氨酯以及聚碳酸酯/脂肪族PET的共混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膜可以 由可得自3M Company (Saint Paul,丽)的产品号为4643的改性丙烯酸 系泡沬胶带制成。背光源腔16包括表面18、光源20和支撑柱22。表面18形成光学薄 膜叠堆14的距背光源腔16最近的周边,并且具有侧边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LCD)单元,包括: LCD面板; 背光源腔; 薄膜叠堆,其包括设置在所述LCD面板和所述背光源腔之间的至少一个柔性光学膜;以及 支撑结构,其设置为使所述薄膜叠堆保持在基本平坦的状态,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下述至少一者:(A)在至少一个维度上保持绷紧的柔性支撑件,和(B)仅覆盖所述薄膜叠堆的可用区域的一部分的刚性细长支撑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秉秀金志衡金秉奎
申请(专利权)人:三M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