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油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046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业用油储存装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在保证储油需求的情况下,便于后续拆解处理的工业油桶,包括桶体和桶盖,包括设置于桶体内的内袋,所述内袋为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内袋的注油管口穿过桶盖的桶盖注油口,所述注油管口处设置有管口开闭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各种工业用油储存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业油桶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用油储存装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工业油桶。
技术介绍
工业油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使用量非常巨大。目前的油桶都是一次性的,使用成本很高。尤其是使用后的空油桶处置应环保的要求,需要有资质的专业厂家进行处理,现阶段这样的厂家较少,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不但处理费用高,还导致油品使用企业内空油桶大量积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保证储油需求的情况下,便于后续拆解处理的工业油桶。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工业油桶,包括桶体和桶盖,包括设置于桶体内的内袋,所述内袋为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内袋的注油管口穿过桶盖的桶盖注油口,所述注油管口处设置有管口开闭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桶盖上设置有排气口。进一步的是,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排气口密封盖。进一步的是,所述桶体和桶盖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内袋的注油管口由可热塑封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是,所述桶盖注油口处设置有桶盖注油口密封盖。进一步的是,所述桶体的桶体顶部的直径大于桶体的桶体底部的直径。进一步的是,所述内袋为柔性内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使用时,将待灌装的工业用油通过桶盖注油口处的注油管口灌入到内袋内,灌装结束后,将注油管口处密封,从而实现对工业用油的存储。而内袋内的工业用油在使用结束后,一旦需要对空油桶进行处理,由于工业用油始终位于内袋内而桶体内壁面没有任何残余的油渍,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空油桶处置的成本,也更符合环保的要求。因此,正是因为油桶不会被污染,空油桶运输成本低,被污染的内袋处理费用低,可降低油品使用企业的成本,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同时,该专利产品污染废物易于处理,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本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各种工业用油储存领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桶盖1、排气口11、桶盖注油口12、桶体2、桶体顶部21、桶体底部22、内袋3、注油管口3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工业油桶,包括桶体2和桶盖1,包括设置于桶体2内的内袋3,所述内袋3为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内袋3的注油管口31穿过桶盖1的桶盖注油口12,所述注油管口31处设置有管口开闭结构。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让桶体2内的气体在注入工业用油时可以及时排出,优选在所述桶盖1上设置排气口11。如图1所示,当注入工业用油时内袋3可能会随之膨胀,这时,桶体2的气体即可及时排出,从而不会影响用油的注入。一般优选所述内袋3为柔性内袋。为了在储运用油时的安全,优选所述排气口11处设置有排气口密封盖。就桶体2和桶盖1,优选所述桶体2和桶盖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即桶盖1可以从桶体2上脱离,从而便于后续对桶体2的集中回收处理。一般优选所述桶体2的桶体顶部21的直径大于桶体2的桶体底部22的直径,如图1所示,这样的桶体2可以实现多个桶体2上下叠加,从而便于大规模输送以及集中处理。由于在完成注油后需要将内袋3密封,优选这样的方案:所述内袋3的注油管口31由可热塑封材料制成。在完成注油后,即可通过热塑封方式将注油管口31密封,从而保证存油的安全输送。优选的,所述桶盖注油口12处设置有桶盖注油口密封盖。本专利技术在油品使用过程中需防止内袋3破损,使用后可以将油桶2和内袋3分别收集,空的油桶2由厂家回收利用,或由使用企业销售给需要的厂家,污染的内袋3送专业厂家处置,从而大大降低了处理的成本和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工业油桶,包括桶体(2)和桶盖(1),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桶体(2)内的内袋(3),所述内袋(3)为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内袋(3)的注油管口(31)穿过桶盖(1)的桶盖注油口(12),所述注油管口(31)处设置有管口开闭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工业油桶,包括桶体(2)和桶盖(1),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桶体(2)内的内袋(3),所述内袋(3)为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内袋(3)的注油管口(31)穿过桶盖(1)的桶盖注油口(12),所述注油管口(31)处设置有管口开闭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油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盖(1)上设置有排气口(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业油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1)处设置有排气口密封盖。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工业油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2)和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东冯楷荣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