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及充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7506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10
一种充电器包含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直流直流转换器、第一微控制器与第二微控制器。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以根据调整信号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成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并经由第二连接端输出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其中,第二直流电压小于第一直流电压。第一微控制器用以经由第一连接端与直流充电桩交握,并经由第二连接端与电池交握。当第一微控制器与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第一微控制器根据与电池的交握结果产生调整指示,第二微控制器根据调整指示产生相应的调整信号,且第一直流电压由直流充电桩提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器及充电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技术,特别是可利用各地已设置的汽车用充电桩对电动机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一种充电器及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空污改善与节能减碳的意识的抬头,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受到大众重视,并成为各国积极投入发展的重点项目。因此,近年来,以其内装的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的电动载具因不会排放废气而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电动载具的运用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主要可以更换电池方式或通过充电桩直接充电方式来对电动载具的电池进行充电。常见的电动载具包含电动汽车与电动机车。并且,因应专用的电动载具的充电插头的规格与充电电压的不同,充电桩还可分为汽车用充电桩与机车用充电桩。一般而言,在电动汽车较为普及的国家中,机车用充电桩的设置的普及度通常非常低,此时电动机车若无法应用普及度较高的汽车用充电桩来进行充电甚为可惜。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实施例中,一种充电器包含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直流直流转换器、第一微控制器与第二微控制器。第一连接端用以连接直流充电桩。第二连接端用以连接电池。直流直流转换器耦接于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以根据调整信号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成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并经由第二连接端输出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其中,第二直流电压小于第一直流电压。第一微控制器用以经由第一连接端与直流充电桩交握,且第一微控制器用以经由第二连接端与电池交握。当第一微控制器与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第一微控制器根据与电池的交握结果产生调整指示,且第一直流电压由直流充电桩提供。第二微控制器用以根据调整指示产生相应的调整信号。在一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充电器的充电方法包含:利用充电器的第一微控制器经由充电器的第一连接端与直流充电桩交握;利用第一微控制器经由充电器的第二连接端与电池交握;当第一微控制器与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利用第一微控制器根据与电池的交握结果产生调整指示;利用充电器的第二微控制器根据调整指示产生相应的调整信号;及利用充电器的直流直流转换器根据调整信号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成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并经由充电器的第二连接端输出第二直流电流/电压,以对连接于第二连接端的电池进行充电,其中第一直流电压于第一微控制器与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是由直流充电桩提供,且第二直流电压小于第一直流电压。附图说明图1为应用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充电系统的方框示意图。图2为充电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图3为应用第二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充电系统的方框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充电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充电器111第一连接端112第二连接端113第三连接端120直流直流转换器130第一微控制器131第一控制单元132第一通信单元133第二通信单元134第三通信单元140第二微控制器141第二控制单元142电流/电压调整单元143第四通信单元150交流直流转换器200电池210电池管理系统300直流充电桩400交流电源AC交流电DC1第一直流电压DC2第二直流电流/电压I1调整指示I2充电指示S1调整信号S10、S20、S30、S40、S50、S51、S52、S60、S70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必须了解的是,使用于本说明书中的“包含”、“包括”等词,是用以表示存在特定的技术特征、数值、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元件以及/或组件,但并不排除可加上更多的技术特征、数值、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元件、组件,或以上的任意组合。“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是用来修饰元件,并非用来表示之间优先顺序或先行关系,而仅用来区别具有相同名字的元件。图1为应用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充电系统的方框示意图。请参阅图1,充电器100可用以作为直流充电桩300和电池200之间的充电桥梁。于此,电池200是一种可重复充电的二次电池,并且特别涉及可装设于电动机车中以作为其驱动电源的二次电池。此外,直流充电桩300特别涉及用以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直流充电站。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200可具备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210。于此,电池管理系统210一般可用以监控电池200的电荷状态以及管理电池200的运行状态。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200亦可不具备电池管理系统2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200可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铅晶电池、锌空电池,或任何其他适用的电池。充电器100可包含至少二连接端(以下,分别称之为第一连接端111与第二连接端112)、直流直流转换器120与至少二微控制器(以下,分别称之为第一微控制器130与第二微控制器140)。其中,直流直流转换器120耦接于第一连接端111、第二连接端112与第二微控制器140,且第一微控制器130耦接于第一连接端111、第二连接端112与第二微控制器140。第一连接端111用以连接直流充电桩300。在一实施例中,直流充电桩300包含充电枪,且充电枪的充电连接端与充电器110的第一连接端111可彼此相契合,以使得充电器100可借此连接于直流充电桩300。换言之,充电枪的充电连接端与充电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1可分别为符合某一充电标准所采用的通信界面的接头,例如符合CHAdeMO充电标准所采用的控制器区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CAN)通信接口的公端接头与母端接头。但本公开并非以为限,所符合的充电标准亦可为SAE、IECCCS等,或任何其他适用的充电标准。第二连接端112用以连接电池200。于此,第二连接端112可通过专用的连接线连接至电池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112所采用的通信界面可为控制器区域网络通信接口、I2C(Inter-IntegratedCircuit)通信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UART)通信接口、系统管理总线(SystemManagementBus,SMBus)通信接口,或任何其他适用的通信接口。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112亦可为一般的连接端子而不具备通信界面。举例而言,当电池200不具备电池管理系统210时,第二连接端112可不具备通信界面。直流直流转换器120具有输入端与输出端,且直流直流转换器120可用以根据调整信号S1将输入端所接收到的第一直流电压DC1转换成第二直流电流/电压DC2后,再将第二直流电流/电压DC2经由输出端输出。于此,由于直流充电桩300所输出的第一直流电压DC1原适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故第一直流电压DC1通常远大于对电池200进行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器,包含:/n一第一连接端,用以连接一直流充电桩;/n一第二连接端,用以连接一电池;/n一直流直流转换器,耦接于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之间,该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以根据一调整信号将一第一直流电压转换成一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并经由该第二连接端输出该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其中该第二直流电压小于该第一直流电压;/n一第一微控制器,用以经由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并经由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电池交握,其中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该第一微控制器根据与该电池的一交握结果产生一调整指示,其中该第一直流电压是由该直流充电桩提供;及/n一第二微控制器,用以根据该调整指示产生相应的该调整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包含:
一第一连接端,用以连接一直流充电桩;
一第二连接端,用以连接一电池;
一直流直流转换器,耦接于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之间,该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以根据一调整信号将一第一直流电压转换成一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并经由该第二连接端输出该第二直流电流/电压,其中该第二直流电压小于该第一直流电压;
一第一微控制器,用以经由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并经由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电池交握,其中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时,该第一微控制器根据与该电池的一交握结果产生一调整指示,其中该第一直流电压是由该直流充电桩提供;及
一第二微控制器,用以根据该调整指示产生相应的该调整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还包含:
一第三连接端;及
一交流直流转换器,耦接于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直流直流转换器之间,用以对经由该第三连接端输入的一交流电进行转换;
其中,该第二微控制器更用以检测是否有该交流电经由该第三连接端输入,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失败且该第二微控制器检测到该交流电经由该第三连接端输入时,该第二微控制器使能该交流直流转换器以转换该交流电成该第一直流电压,且该第一微控制器产生该调整指示给该第二微控制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中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直流充电桩交握成功且该第二微控制器检测到该交流电经由该第三连接端输入时,该第二微控制器禁能该交流直流转换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中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电池的该交握结果为交握成功时,该第一微控制器是根据该电池经由该第二连接端传送的一充电指示产生该调整指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中当该第一微控制器与该电池的该交握结果为交握失败时,该第一微控制器是根据一预设充电指示产生该调整指示,或是根据经由该第二连接端对该电池所测量得的一测量结果来产生该调整指示。


6.一种充电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宗华卓正贤林辉信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