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包括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集成了传统的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于一体,精简了结构组成,也降低了制造和维护成本,应用效果突出,市场前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控制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低成本、高可靠度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以及智能产品的发展和普及,用户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终端产品具备丰富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求产品能够实现快速充电和具备足够的续航能力,通过提升充电的速度,缩短用户充电等待时间,能够明显提升用户体验。目前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成本控制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部件,由于需求量或者是产量比较大,单个成本的稍微降低即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本缩减,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较为重视的部分。基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发与实验,从具体的结构与构造、电路连接方式等部分入手进行改进和改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可靠度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包括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电感T1A、二极管D4、电阻R14、电阻R13、二极管U1A、电阻R12、电容C5以及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和GND接点;所述电感T1A的一端接公共地,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以及电阻R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二极管U1A并联连接;且所述电容C5与所述电阻R12串联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8、电阻R17、电阻R16、二极管D6、二极管D2、电阻R27、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26以及电阻R28;所述电阻R17、电阻R16并列连接,且所述电阻R17、电阻R16的输出端同时接公共地;所述电阻R18的一端接外部电源VOUT;所述电阻R18相对于外部电源VOUT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电阻R16一端汇合后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输出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27、电容C11并列连接,且电阻R27、电容C11的输出端接公共地;所述电容C11的输入端与电容C12的输入端之间串接所述电阻R26两端;所述电阻R28的一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PWM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以及电阻R27的一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4、二极管D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电阻R1;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公共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公共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四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6以及电阻R19;所述电容C6与所述电阻R19并联连接。优选地,所述稳压芯片U2为HT7133芯片;所述集成芯片IC2为ME4312B集成芯片。优选地,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DD接点通过一电容C2后接公共地。优选地,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SNESE接点通过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一电容C8和一电阻R20;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公共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通过同时设置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集成了传统的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于一体,精简了结构组成,也降低了制造和维护成本,应用效果突出,市场前景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此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种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1包括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本申请通过同时设置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集成了传统的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于一体,精简了结构组成,也降低了制造和维护成本,应用效果突出,市场前景好。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电感T1A、二极管D4、电阻R14、电阻R13、二极管U1A、电阻R12、电容C5以及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和GND接点;所述电感T1A的一端接公共地,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以及电阻R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二极管U1A并联连接;且所述电容C5与所述电阻R12串联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8、电阻R17、电阻R16、二极管D6、二极管D2、电阻R27、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26以及电阻R28;所述电阻R17、电阻R16并列连接,且所述电阻R17、电阻R16的输出端同时接公共地;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n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合一主控芯片U1、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VOUT接点以及GND接点相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以及PWM接点相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TX/IO接点以及RX/IO接点相连接的第三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ICTRL接点相连接的第四控制电路;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包括稳压芯片U2、集成芯片IC2以及集成芯片IC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电感T1A、二极管D4、电阻R14、电阻R13、二极管U1A、电阻R12、电容C5以及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IN接点和GND接点;所述电感T1A的一端接公共地,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以及电阻R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二极管U1A并联连接;且所述电容C5与所述电阻R12串联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的数模混合器通用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8、电阻R17、电阻R16、二极管D6、二极管D2、电阻R27、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26以及电阻R28;所述电阻R17、电阻R16并列连接,且所述电阻R17、电阻R16的输出端同时接公共地;所述电阻R18的一端接外部电源VOUT;所述电阻R18相对于外部电源VOUT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电阻R16一端汇合后与所述多合一主控芯片U1的VCTRL接点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输出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祥懿,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壹华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