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其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运行至接近充电位置时抵接触发元件,通过触发元件的移动触发开关元件,实现充电信号的导通或关断。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能够自动感应自动行走设备对接充电的状态,适时接通主供电线路输出充电信号,不需要人为操作控制,也不需要充电站控制器或电子开关等额外的电子元器件和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简化充电站电路结构,且由于其采用的是机械开关,因而还能够避免电子器件故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充电站充电信号进行通断状态切换,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
本技术涉及自动行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
技术介绍
智能割草机器人等自动行走设备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其能够代替传统割草机,减少维护草坪所需人力成本。自动行走设备能够自动运行,有效的解放了人力,为用户带来了便利。自动行走设备通常采用电池包为设备提供动力。当工作一段时间后,电池包电量不足,则需要返回充电站进行充电。充电站通常设在自动行走设备工作区域的边界导线上。自动行走设备检测电池包,接收到返回充电的指令后,其控制单元会控制自动行走设备沿着边界导线运行,返回至充电站进行对接充电。现有的充电站上,其充电电极一直带电。这样不仅使得充电站始终消耗电能,而且还会造成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设置有单独的输入模块,其能够向充电站的控制器输入控制信号,再由充电站的控制器充电站内的控制主供电线路上的电子开关通电或断电。但是,上述方式需要另外设置输入模块,需要额外的电子器件和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本申请通过触发元件和开关单元之间的配合可自动由自动行走设备触发控制充电信号的通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包括:触发元件,其设置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上,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产生位移;开关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的移动路径上,用于直接导通或关断充电信号。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站包括电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的内部,用于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由位于充电站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充电站的充电位置;当触发元件移动至充电位置时触发开关单元导通充电信号,当触发元件脱离充电位置时关断开关单元的充电信号。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移动至充电位置时,所述电极单元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的外侧,且电极单元的前端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触发元件位于充电站外部的待机位置时,电极单元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的内部。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还包括安装在触发元件的内侧端部的位置恢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触发元件由充电位置恢复至待机位置。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恢复装置为弹性件。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为筒状结构,其包围在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周。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站包括有两个电极单元,每一个电极单元的外周分别设置有所述触发元件,每一个触发元件的移动路径上分别设置有开关单元,两个开关单元串联连接在充电信号的输出电路中。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开关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充电站的主供电电路上。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充电站内部的腔体中,所述腔体内还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触发元件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的外壁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之间。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和电极单元设置在所述充电站的底部、前方、侧壁或顶部。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微动开关、电气开关或机械开关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其中,所述充电站中设置有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割草系统,其中,包括自动行走设备以及能够与所述自动行走设备对接充电的充电站,所述充电站中设置有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本技术和现有方案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动行走设备充电站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运行至接近充电位置时由自动行走设备抵接触发元件,通过触发元件的移动触发开关元件,实现充电信号的导通或关断。由此,本技术所提供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能够自动感应自动行走设备对接充电的状态,适时根据自动行走设备的对接状况接通充电站的主供电线路使其能够输出充电信号。本技术不需要人为操作控制,也不需要在充电站上设置控制器或电子开关等额外的电子元器件或控制电路。本技术能够简化充电站电路结构,且由于采用的是机械开关,因而还能够避免电子器件故障的问题。本技术对充电站充电信号进行通断状态切换,具有更高的稳定性。2.具体而言,本技术采用的是伸缩式的触发元件,并将该触发元件设置在电极单元的外侧。不充电时,该触发元件可保护电极单元免受污染、损坏;自动行走设备进行对接充电时,又可以直接通过自动行走设备的运行而推动该触发元件回缩,使充电站的电极单元外露,实现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电极对接,同时,触发元件的回缩移动还能够触发机械开关所构成的开关单元闭合,导通充电信号。本技术所采用的触发元件,其能够同时起到保护电极单元和触发机械开关的双重作用,结构简单,却使得本实用信息的充电站更为安全和高效。3.本技术为充电站的两个电极单元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触发元件,两个触发元件又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机械开关,两个机械开关之间串联连接在主供电电路上。本技术只有在两个开关单元同时闭合时,才能够导通主供电电路为电极单元通电。因此,本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的主供电电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自动行走设备进站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对接充电触发装置的充电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充电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自动行走设备与充电站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边界线,2-充电站,3-进站感应信号,4-电极单元,5-自动行走设备,6-充电接头,7-开关单元,8-触发元件,9-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充电站本身而言,由其外壳指向内部触发元件连接端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本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触发元件(8),其设置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2)上,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产生位移;/n开关单元(7),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8)的移动路径上,用于直接导通或关断充电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发元件(8),其设置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2)上,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产生位移;
开关单元(7),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8)的移动路径上,用于直接导通或关断充电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2)包括电极单元(4),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8)的内部,用于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接头(6)对接充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8)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由位于充电站(2)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充电站的充电位置;
当触发元件(8)移动至充电位置时触发开关单元(7)导通充电信号,当触发元件(8)脱离充电位置时关断开关单元(7)的充电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8)移动至充电位置时,所述电极单元(4)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8)的外侧,且电极单元(4)的前端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6)对接充电;
触发元件(8)位于充电站(2)外部的待机位置时,电极单元(4)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8)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触发元件(8)的内侧端部的位置恢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触发元件(8)由充电位置恢复至待机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恢复装置为弹性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扬,王夕雯,郑鑫,刘楷,汪洋,王近,成孟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