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循环系统。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具备内燃机的冷却回路与朗肯循环(Rankinecycle)回路的热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开发有一种废热回收系统,其使用朗肯循环,从车辆的内燃机的废热中提取机械能和电能等。在这种废热再生系统中,从废热中提取能量的朗肯循环,根据朗肯循环回路来实现,所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泵,其压送工作介质;热交换器,其以内燃机的废热来加热工作介质;膨胀机,其根据使被热交换器加热后的工作介质膨胀,由此,产生机械能和电能;及,冷凝器,其使根据膨胀机膨胀后的工作介质凝缩(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87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在除了内燃机之外还包括电动机作为驱动力产生源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安装有蓄电池温控系统,所述蓄电池温控系统将向电动机提供电力的蓄电池维持在优选的温度。因此,打算将蓄电池温控系统组装在上述废热回收系统中,然而,先前,在这种系统中,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循环系统,其具备:/n冷却回路,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n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的循环流路、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及对从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膨胀机;及,/n控制装置,其对前述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n所述热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n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第一泵,其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对从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及,蓄电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03 JP 2019-1242841.一种热循环系统,其具备:
冷却回路,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
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的循环流路、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及对从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膨胀机;及,
控制装置,其对前述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
所述热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
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第一泵,其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对从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及,蓄电装置,其可在前述循环流路中的热交换部内与有机介质进行热交换;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或与该发动机相关的部分的温度即内燃机温度比规定的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而使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在前述循环流路中,沿第一流动方向,依序设置有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
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旁路流路,所述旁路流路将前述循环流路之中的前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前述第一泵之间与前述热交换部和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
在前述旁路流路中设置有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间恵三,土佐真一,小岛孝裕,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