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00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至少包括: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穿过的第一孔位;旋转支撑,两所述旋转支撑对称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两侧,每个所述旋转支撑均包括固定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内部且通过固定轴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连接的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穿过的第二孔位;其中,两所述固定轴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测试样件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通过控制固定轴的中心连线与测试样件的中心线等高,使得测试样件的形变真实,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
本技术涉及夹层结构试验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
技术介绍
根据《夹层结构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1456-2005的规定,需对夹层结构进行弯曲性能试验,试验方法采用三点弯曲试验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8488332U,公开了一种三点弯曲试验装置,具体为,至少包括:加载装置,加载装置上设置有供试样穿过的第一孔位;以及,对称设置于加载装置两侧的两旋转支撑,旋转支撑包括两第一摇臂,第一摇臂底部与台面转动连接;还包括连接两第一摇臂顶部的第一夹紧块,其中,第一夹紧块两端与第一摇臂转动连接,第一夹紧块上设置有供试样穿过的第二孔位。上述弯曲试验装置,在实际测试中在,测试结果并不准确,这是由于夹层结构都是上蒙皮+夹芯+下蒙皮,在受力时,上蒙皮和下蒙皮受力最大,中间应力几乎为0,在进行弯曲疲劳性能测试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假如测试样件8的中心9a和夹具旋转轴的连线9b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会干扰测试样件8的真实变形,影响最终测试结果。有鉴于上述缺陷,本申请人积极主动加以研究,以期创设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使其更具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夹层结构弯曲疲劳强度测试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至少包括: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穿过的第一孔位;旋转支撑,两所述旋转支撑对称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两侧,每个所述旋转支撑均包括固定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内部且通过固定轴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连接的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穿过的第二孔位;其中,两所述固定轴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测试样件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固定压头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固定压头两侧的旋转压头,处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所述旋转压头的旋转轴中心位于中心连线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至少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两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供固定轴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下台面连接的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外侧设置有凸键,用以快速定位。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单元包括摆动块、调整块、调整螺母、固定螺母、上盖板、螺栓;所述摆动块至少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以及用以连接两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底边,所述第二侧壁的侧部设置有供所述固定轴穿过的第三通孔、顶部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设的螺栓孔,所述第二底边上设置有供所述调整螺母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调整块的两端通过卡槽与所述第二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调整块的底端设置有丝杆;所述调整螺母穿设在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调整螺母上设置有与所述丝杆连接的内螺纹孔;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调整螺母螺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摆动块远离所述调整块的一侧;所述上盖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侧壁固接。进一步地,所述调整螺母的两侧还设置有顶紧螺丝,所述顶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二底边,且端部与所述调整块抵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通过控制固定轴的中心连线与测试样件的中心线等高,使得测试样件的形变真实,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体现测试样件的中心线9a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体现两固定轴的中心连线9b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载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支撑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支撑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支撑的爆照视图;附图标记:1、加载装置;11、固定压头;12、旋转压头;2、旋转支撑;21、固定支架;211、第一侧壁;2111、第一通孔;212、第一底板;2121、第二通孔;2122、凸键;22、摆动单元;221、摆动块;2211、第二侧壁;22111、第三通孔;22112、螺栓孔;22113、刻度线;2212、第二底边;22121、第四通孔;222、调整块;2221、丝杆;223、调整螺母;2231、内螺纹孔;224、固定螺母;226、上盖板;227、螺栓;228、顶紧螺丝;23、固定轴;8、测试样件;9a、中心线;9b、中心连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阅图1至图3,由图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至少包括:加载装置1和旋转支撑2,其中,加载装置1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一孔位,具体测试时,加载装置1和加载压头连接,提供竖向载荷;旋转支撑2设置两个,对称设置在加载装置1两侧,每个旋转支撑2均包括固定支架21以及设置在固定支架21内部,且通过固定轴23与固定支架21转动连接的摆动单元22,摆动单元22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二孔位;其中,两固定轴23的中心连线9b与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通过控制固定轴23的中心连线9b与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等高,使得测试样件的形变真实,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参阅图5至图8,由图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固定支架21至少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以及连接两第一侧壁211的第一底板212,第一侧壁211上设置有供固定轴23穿过的第一通孔2111,第一底板212上设置有用于与下台面3连接的第二通孔2121,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转动,第一通孔2111内还可以设置轴承,来降低转动时的摩擦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使得固定轴23的中心连线9b与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等高,摆动单元22上还设置有对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的高度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以此适用不同厚度的测试样件8,具体实施时,摆动单元22包括摆动块221、调整块222、调整螺母223、固定螺母224、上盖板226、螺栓227,其中,摆动块221至少包括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n加载装置(1),所述加载装置(1)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一孔位;/n旋转支撑(2),两所述旋转支撑(2)对称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1)两侧,每个所述旋转支撑(2)均包括固定支架(2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21)内部且通过固定轴(23)与所述固定支架(21)转动连接的摆动单元(22),所述摆动单元(22)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二孔位;/n其中,两所述固定轴(23)的中心连线(9b)与所述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位于同一水平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加载装置(1),所述加载装置(1)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一孔位;
旋转支撑(2),两所述旋转支撑(2)对称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1)两侧,每个所述旋转支撑(2)均包括固定支架(2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21)内部且通过固定轴(23)与所述固定支架(21)转动连接的摆动单元(22),所述摆动单元(22)上设置有供测试样件(8)穿过的第二孔位;
其中,两所述固定轴(23)的中心连线(9b)与所述测试样件(8)的中心线(9a)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1)包括固定压头(11)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固定压头(11)两侧的旋转压头(12),处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所述旋转压头(12)的旋转轴中心(12a)位于中心连线(9b)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21)至少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以及连接两所述第一侧壁(211)的第一底板(212);
所述第一侧壁(211)上设置有供固定轴(23)穿过的第一通孔(2111);
所述第一底板(212)上设置有用于与下台面(3)连接的第二通孔(2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层结构弯曲疲劳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212)外侧设置有凸键(2122),用以快速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层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惠刘苏赟刘宇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新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