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36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该支护加固结构包括坑穴,坑穴内设有多个挡板,各挡板均围合在坑穴边坡四周,且各挡板与坑穴间均填充有夯实边坡坡面用于增强边坡与各挡板贴合度的土壤,各挡板的底部均插入坑穴土层内,各挡板均通过桩柱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坑穴内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间均设有加固装置;通过设置桩柱以及夯实坡面的土层与挡板配合使用,能够对边坡土层起到加固支撑作用,通过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间设置加固装置,能够加强挡板与夯实坡面的土层之间贴合度,防护效果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机械在地基上开挖不同大小的坑穴,但是由于土质问题,坑穴的边坡容易发生塌方,这样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且也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因此开挖坑穴时,对边坡进行加固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现有技术中,对坑穴边坡进行加固时,仅仅是通过锚钉或者桩柱将挡板固定在边坡坡面上用于固定边坡坡面上的土壤下滑,造成二次塌方,但是由于在施工时,边坡并不平整,直接将桩柱由挡板打入边坡时,由于坡面与挡板间存在间隙,所以挡板与坡面之间的贴合度不高,导致挡板对坡面的防护效果并不好,增加了塌方发生的几率;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对边坡防护挡板二次加固,降低塌方发生几率的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包括坑穴,所述坑穴内设有多个挡板,各挡板均围合在坑穴边坡四周,且各挡板与坑穴间均填充有夯实边坡坡面,用于增强边坡与各挡板贴合度的土壤,各挡板均通过锚钉固定在边坡上,各挡板的底部均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坑穴内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间均设有加固装置。较佳地,所述加固装置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用于调节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长度的距离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与设在坑穴相对侧的各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均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调节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的长度,用于对坑穴相对侧的各挡板进行加固。较佳地,所述距离调节装置包括矩形壳体、手柄、转轴和齿轮,所述矩形壳体设在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之间,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形壳体内,并与矩形壳体的顶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形壳体内,并与矩形壳体的底壁滑动连接,所述转轴由矩形壳体的外壁上设有的通孔穿入矩形壳体内,其穿入端并通过轴承与矩形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齿轮轴连接在矩形壳体内的转轴上,并与位于矩形壳体内的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上设有的齿条相啮合,位于矩形壳体外的转轴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上设有用于固定手柄位置的限位件。较佳地,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在把手上,并与转轴的轴向相平行,靠近通孔外周向的矩形壳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多个插孔,各插孔均环绕通孔的圆周均匀布设,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插孔插接。较佳地,相邻的两个挡板之间均沿竖向设有桩基,各桩基上均开设有用于安装挡板的竖向卡槽,各竖向卡槽均能与各挡板一一对应并滑动连接,桩基的下方设有锥形件,锥形件插入坑穴底部的土壤内用于固定桩基,各桩基通过桩柱与边坡连接,用于将各挡板固定在边坡上。较佳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至少各为一根。较佳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通过承压板与挡板螺纹连接,远离承压板的第一加强筋另一端与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桩柱以及夯实坡面的土层与挡板配合使用,能够对边坡土层起到加固支撑作用,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和距离调节装置,方便调节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整体长度,使得挡板与夯实坡面的土层之间贴合的更紧密,通过设置桩基使得挡板方便安装与拆卸。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挡板、加固装置与桩基的连接关系图;图3为本技术的距离调节装置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关系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距离调节装置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关系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的桩基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坑穴,2.挡板,3.承压板,4.加固装置,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距离调节装置,7-1.矩形壳体,7-2.手柄,7-3.转轴,7-4.齿轮,8.桩基,8-1.竖向滑槽,9.限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包括坑穴1,所述坑穴1内设有多个挡板2,各挡板2均围合在坑穴1边坡四周,且各挡板2与坑穴1间均填充有夯实边坡坡面用于增强边坡与各挡板2贴合度的土壤,各挡板2的底部均插入坑穴1土层内,各挡板2均通过桩柱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坑穴1内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2间均设有加固装置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缺少边坡防护挡板的二次加固装置,而使得边坡防护后会再次出现塌方,造成人员伤害的可能性,所以采用本申请的边坡支护加固结构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使用时,将挡板2沿竖向设置在坑穴1内,各挡板2采用首尾拼接在一起,设在坑穴1内,并埋设在坑穴1的底壁上,然后在坑穴1边坡与挡板2之间填入夯实边坡坡面的土壤,增强边坡与挡板2之间的的贴合度,然后垂直于挡板2与边坡相接触的接触面,沿水平方向由挡板的板面打入边坡内多根用于将挡板2固定在边坡坡面上的桩柱,其中桩柱至少为4个,分别固定挡板2的四个边角,将挡板2固定在了边坡上,由于桩柱没有得到二次固定,坑穴1内边坡上的土层发生位移后,挡板2与边坡进的贴合度会降低,增加了边坡二次塌方的几率,为了进一步对设在坑穴上的挡板1进行加固,所以通过坡面上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2间均设有加固装置4,对边坡上设置的挡板2进行了二次加固。其中,如图3-4所示,现有技术中对坡面上对称设置的挡板2进行二次加固的装置有多种,本申请采用的加固装置4由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以及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上设有的距离调节装置7构成,在安装时,将第一加强筋5的一端螺纹连接在坑穴1边坡上设有的挡板2上,将第二加强筋6的一端与坑穴1相对侧边坡上的挡板2螺纹连接,然后通过距离调节装置7调整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的长度,用于对坑穴1边坡相对侧设置的挡板2加固;所述加固装置4包括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以及用于调节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长度的距离调节装置7,所述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的一端均与设在坑穴1相对侧的各挡板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的另一端均通过距离调节装置7调节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的长度,用于对坑穴1相对侧的各挡板2进行加固。如图3所示,所述距离调节装置7包括矩形壳体7-1、手柄7-2、转轴7-3和齿轮7-4,所述矩形壳体7-1设在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之间,第一加强筋5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形壳体7-1内,并与矩形壳体7-1的顶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6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包括坑穴(1),其特征在于,所述坑穴(1)内设有多个挡板(2),各挡板(2)均围合在坑穴(1)边坡四周,且各挡板(2)与坑穴(1)间均填充有夯实边坡坡面用于增强边坡与各挡板(2)贴合度的土壤,各挡板(2)的底部均插入坑穴(1)土层内,各挡板(2)均通过桩柱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坑穴(1)内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2)间均设有加固装置(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包括坑穴(1),其特征在于,所述坑穴(1)内设有多个挡板(2),各挡板(2)均围合在坑穴(1)边坡四周,且各挡板(2)与坑穴(1)间均填充有夯实边坡坡面用于增强边坡与各挡板(2)贴合度的土壤,各挡板(2)的底部均插入坑穴(1)土层内,各挡板(2)均通过桩柱固定在边坡上,所述坑穴(1)内对称设置的两个挡板(2)间均设有加固装置(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装置(4)包括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以及用于调节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长度的距离调节装置(7),所述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的一端均与设在坑穴(1)相对侧的各挡板(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的另一端均通过距离调节装置(7)调节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的长度,用于对坑穴(1)相对侧的各挡板(2)进行加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工程边坡支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调节装置(7)包括矩形壳体(7-1)、手柄(7-2)、转轴(7-3)和齿轮(7-4),所述矩形壳体(7-1)设在第一加强筋(5)与第二加强筋(6)之间,第一加强筋(5)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形壳体(7-1)内,并与矩形壳体(7-1)的顶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6)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穿入矩形壳体(7-1)内,并与矩形壳体(7-1)的底壁滑动连接,所述转轴(7-3)由矩形壳体(7-1)的外壁上设有的通孔穿入矩形壳体(7-1)内,其穿入端并通过轴承与矩形壳体(7-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开华李汉龙李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