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359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3
一种植生网系以多条经线及纬线编织成所述植生网之网体,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具有两个背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植生网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400g/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生网
本技术与植生网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以防止土壤流失并有助于助植物生长之植生网。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全球的极端降雨事件普遍有增加的趋势,短时间内剧烈、集中的豪大雨所引发的坡地崩塌与土石流等天然灾害,不仅重创观光产业,也导致人命财产的损失。而目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多希望采用自然工法进行复育,例如以植物的根系来保持坡地的土壤结构稳定,但由于崩塌后之坡地表面土壤结构不稳定,植物种子不易固着,导致以植物的根系来巩固坡地结构的方法效果不彰。因此,为了防止崩塌区域继续扩大以及进行坡地植生绿化,目前大多以喷植的方式将有机肥及植物种子覆盖于坡面,再于坡面上覆盖一层植生网,以提高坡面抗冲蚀能力,并同时提供植物种子一稳固的生长环境。然而,现有植生网为了提升强度与厚度,其网格通常有密度太高的问题,当网格密度过高,植生网之透光率相对地降低,导致植物照射不到光线而无法顺利生长,再者,网格密度高也同时造成整体重量的增加,当植生网之重量增加,施工时为了能使植生网与坡地稳固结合,则需使用更大量的钉子固定,不仅增加施工难度也导致成本提升;反之,当植生网为了提升透光率而降低网格之密度时,则容易有因强度不足、有结构不稳固造成植生网发生破坏以及覆盖效果不佳致使土壤流失的问题。是以,现有之植生网尚有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生网,能巩固土壤并有助于助植物生长。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植生网系以多条经线及纬线编织成所述植生网之网体,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具有两个背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植生网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400g/m2,所述植生网的厚度大于等于5mm,所述植生网的透光率大于等于25%,所述植生网的最大抗拉强度大于等于45×30kN/m。依据上述构思,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具有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的口径系自所述开口往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之底部渐缩,定义有一纵向参考面,一所述第一凹部与一所述第二凹部之底部分别具有投影在所述纵向参考面上的一第一凹点与一第二凹点,定义有一水平线穿过所述第一凹点,其中所述第二凹点至所述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5mm。依据上述构思,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为四角锥状。依据上述构思,所述多个第一凹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凹部彼此交错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凹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皆呈阵列分布,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及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是由多条经线构成,所述第二侧壁是由多条纬线构成,多条经线与多条纬线交叠于各所述第一侧壁与各所述第二侧壁之交界处。依据上述构思,所述植生网还同时满足有以下条件:厚度大于等于5mm;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270g/m2;透光率大于等于35%;最大抗拉强度大于等于45×30kN/m。依据上述构思,所述植生网还同时满足有以下条件:厚度大于等于7mm;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270g/m2;透光率大于等于35%;最大抗拉强度大于等于45x30kN/m。依据上述构思,所述植生网更同时满足有以下条件:厚度大于等于10mm;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400g/m2;透光率大于等于30%;最大抗拉强度大于等于60×45kN/m。依据上述构思,所述植生网经紫外光照射3000小时后纵向残余强度大于等于95%。依据上述构思,其中所述植生网的弹性大于等于60%。依据上述构思,所述植生网的抗拉伸长率小于等于40×40%。如此一来,本创作通过上述之该植生网之规格设计,便可使该植生网具有良好的立体性、结构强度及透光率,所述植生网能覆盖坡地抵抗雨水冲蚀并提供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进而能达成稳定边坡、防止土壤流失及植生绿化之目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的俯视图。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铺设于坡地的示意图。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投影于纵向参考面的示意图。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的第一凹部立体图。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的第一凹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技术]1:植生网1a:第一面1b:第二面10:经线20:纬线30:第一凹部30a:第一侧壁30b:第二侧壁30c:开口30d:底部40:第二凹部D:距离F:纵向参考面G:坡地I:交界L:水平线N:钉子P1:第一凹点P2:第二凹点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兹举数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之植生网1,如图1所示,所述植生网1是以多条经线10及纬线20编织成所述植生网1之网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经线10及纬线20是以绿色聚丙烯单丝纤维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不排除所述多条经线及纬线是其他颜色或是其他聚合物材质。所述植生网1之网体具有两个背对的第一面1a及第二面1b,所述第一面1a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一凹部30,所述第二面1b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二凹部40,且所述植生网1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满足小于等于400g/m2之条件,所述植生网1厚度满足大于等于5mm之条件,一般来说,所述植生网1厚度越大、每单位面积之重量越重,则会具有优选的抗拉强度,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造成其透光性会大幅下降,如此一来,若是一味地加大厚度与每单位面积之重量,虽具有优选抗拉强度,却无法使植物达到有效生长的效果,便会失去设置所述植生网1的本意。因此,除上述之条件选用外,所述植生网1透光率还需要满足大于等于25%之条件,优选地,所述植生网1满足厚度大于等于10mm、每单位面积之重量满足小于等于400g/m2后,其透光率仍须满足大于等于30%之条件。如此一来,通过上述之条件限制,所述植生网1的最大抗拉强度便可达到大于等于45×30kN/m的效果,优选地,所述植生网1的最大抗拉强度可达到大于等于60×45kN/m。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结构条件下,所述植生网1的抗拉伸长率小于等于40×40%、弹性大于等于60%、且其抗紫外光特性经测试后,在紫外光照射3000小时后纵向残余强度仍可达到大于等于95%之水平。而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上述条件之量测值的可靠性,其中,所述植生网1之每单位面积之重量是根据ASTMD6566的标准测试方法(即,“StandardTestMethodforMeasuringMassPerUnitAreaofTurfReinforcementMats”)进行测试,所述植生网1之厚度是根据ASTMD6525的标准测试方法(即,“StandardTestMethodforMeasuringNominalThicknessofPermanentRoll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植生网,系以多条经线及纬线编织成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具有两个背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植生网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400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生网,系以多条经线及纬线编织成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生网之网体具有两个背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面具有多个连续性的第二凹部;其中,所述植生网每单位面积之重量小于等于400g/m2,所述植生网的厚度大于等于5mm,所述植生网的透光率大于等于25%,所述植生网的最大抗拉强度大于等于45×30kN/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网,其中,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具有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的口径系自所述开口往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之底部渐缩,定义有一纵向参考面,一所述第一凹部与一所述第二凹部之底部分别具有投影在所述纵向参考面上的一第一凹点与一第二凹点,定义有一水平线通过所述第一凹点,其中所述第二凹点至所述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5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生网,其中,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为四角锥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网,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凹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凹部彼此交错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凹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皆呈阵列分布,各所述第一凹部与各所述第二凹部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及两个相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锦峰
申请(专利权)人:盟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