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筒型壳体和转动轴,转动轴与壳体转动连接,筒型壳体内设置有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筒型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转动轴设有中空内腔,中空内腔中轴设置有套管,套管的直径不超过液体进口的半径,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中空内腔底部,套管的腔体壁上设置有小孔。还公开了一种溶剂精馏系统,气体进口连接再沸器,气体出口连接冷凝器,冷凝器连接成品罐和液体进口,液体出口连接再沸器,再沸器连接原料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容积小,占用空间不大,能够设置在生产车间;开停车容易,达到稳定状态快;传质和混合效率高;超重力旋转床内部无填料,清洗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及溶剂精馏系统
本技术涉及溶剂精馏
,具体的说,是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及溶剂精馏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溶剂精馏一般采用精馏塔,精馏塔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塔高一般高度大于10米,占较大空间,一般集中安装在回收车间,与生产车间不在同一个建筑内,不便于管理;2)开车稳定时间较长,开车到塔顶往往需2~5小时左右;3)需要定期清洗填料、更换物料,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及溶剂精馏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塔不在生产车间不便于管理、开车到塔顶所需时间长以及需要清洗填料费时费力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包括筒型壳体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筒型壳体的中心并与筒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筒型壳体内设置有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转动轴的一端连接电机,筒型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转动轴设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中轴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直径不超过液体进口的半径,所述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中空内腔底部,套管的腔体壁上设置有小孔。超重力旋转床通过液体进口接收原料,由内部转动轴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液滴切割成更小的微元体,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轴向塔板能够多次分散细化液滴,水平塔板能够形成雾化膜,利于液体快速气化精馏,剩余残液由液体出口排出;气体进口进入沸腾气化的气体,通过塔板与液滴、雾化膜进行快速热质传递,并且塔板设置利于气体流动,气体由气体出口排出,大大强化传质效率。由于超重力旋转床内部不加填料、容积小,占用空间不大,能够设置在生产车间,便于管理;利用离心力前后传递与微观混合实现高效多相反应与分类,开停车容易,达到稳定状态快,开车到平衡只需30分钟左右;另外,由于超重力旋转床无填料,滞留的料液少,持液时间短,一般只有1~5分钟,传质和混合效率高;不怕倾斜、震荡,适用于移动;而超重力旋转床内部无填料,清洗容易,易于维护和检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的小孔间隔设置,所述套管外壁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板面设置为水平朝向;优选地,所述隔板设置于小孔间隔处,所述隔板高度与小孔间距相同,长度不超过套管半径的1/2。隔板的设置使进入液体形成水平线湍流,加强液体离心效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体进口延伸至所述中空内腔内,所述液体进口与所述中空内腔底部不接触,所述液体进口下部管壁设置有小孔。液体进口下部延伸至中空内腔内,利于气体从气体出口排出,并且使液体进入口免受排出气体影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型壳体的内壳体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转动轴与筒型壳体的内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筒型壳体的外壳体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的设置保证了液体、气体仅可以经过塔板离心后从液体出口或气体出口排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塔板采用筛孔型塔板,利于气体与雾化膜快速接触并流动,所述轴向塔板采用浮舌型塔板,利于液滴导向平面膜。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液体进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气体出口、套管均采用不锈钢材质。一种溶剂精馏系统,包括超重力旋转床,超重力旋转床的气体进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连接再沸器的气体输出口,超重力旋转床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连接冷凝器的输入口,冷凝器的输出口分别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一端,超重力旋转床的液体进口包括第一液体入口和第二液体进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进口,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成品罐,超重力旋转床的液体出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再沸器的第一输入口,所述再沸器的第二输入口通过第四管道连接原料罐的第一输出管道,所述第一输出管道通过第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液体进口,所述第一气体管道、第二气体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均设置有阀门装置。原料从原料罐输入再沸器后,在再沸器内蒸发通过超重力旋转床侧端的气体进口进入超重力旋转床,在超重力旋转床内通过塔板离心,气体从超重力旋转床上端气体出口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体,控制回流比,使一部分液体又回流到超重力旋转床内二次除杂,合格的液体进入成品罐;超重力旋转床内的杂质和液体回流到再沸器内再次蒸发;运行稳定后原料液体由原料罐直接进入超重力旋转床内精馏分离,残余液体流到再沸器内二次蒸发后气体进入超重力旋转床;由于原料在再沸器、冷凝器以及超重力旋转床之间可以循环处理,因此,能够节约能源消耗,减少设备投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回流流量计和回流调节阀,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采样流量计和采样调节阀,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取样阀门。回流调节阀、采样调节阀的设置,用于根据回流流量计、采样流量计的示数,调节从冷凝器回流到超重力旋转床或成品罐的流速,进而控制回流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料液输入阀,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料液输入阀分别用于调节从原料罐到超重力旋转床、从原料罐到再沸器的料液流速,第一输出管道上设置有料液流量计,用于显示料液的流速。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再沸器还设置有分别连接至凝水总管、放净阀门和污水池的输出管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和超重力旋转床均设置有视窗。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容积小,占用空间不大,能够设置在生产车间,便于管理;开停车容易,达到稳定状态快;传质和混合效率高;不怕倾斜、震荡,适用于移动;而超重力旋转床内部无填料,清洗容易,易于维护和检修。(2)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轴向塔板能够多次分散细化液滴,水平塔板能够形成雾化膜,并且利于气体流动,再加上设置的密封件,保证了液体、气体仅可以经过塔板离心后从液体出口或气体出口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超重力旋转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系统连接框图;其中,1-超重力旋转床;2-冷凝器;3-再沸器;4-原料罐;5-成品罐;11-转动轴;12-气体进口;13-气体出口;14-液体进口;15-液体出口;16-塔板;17-第一密封件;18-第二密封件;19-第三密封件;20-采样流量计;21-采样调节阀;22-取样阀门;23-回流调节阀;24-回流流量计;25-第二料液输入阀;26-料液流量计;27-第一料液输入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结合附图1所示,一种超重力旋转床1,包括筒型壳体和转动轴11,所述转动轴11位于筒型壳体的中心并与筒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筒型壳体内设置有与转动轴11固定连接的塔板16,塔板16包括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转动轴11的一端连接电机,筒型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口14、液体出口15、气体进口12和气体出口13,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型壳体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筒型壳体的中心并与筒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筒型壳体内设置有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转动轴的一端连接电机,筒型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转动轴设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中轴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直径不超过液体进口的半径,所述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中空内腔底部,套管的腔体壁上设置有小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型壳体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筒型壳体的中心并与筒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筒型壳体内设置有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水平塔板和轴向塔板交叉设置,转动轴的一端连接电机,筒型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转动轴设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中轴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直径不超过液体进口的半径,所述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中空内腔底部,套管的腔体壁上设置有小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小孔间隔设置,所述套管外壁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板面设置为水平朝向,所述隔板设置于小孔间隔处,所述隔板高度与小孔间距相同,长度不超过套管半径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进口延伸至所述中空内腔内,所述液体进口与所述中空内腔底部不接触,所述液体进口下部管壁设置有小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型壳体的内壳体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转动轴与筒型壳体的内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筒型壳体的外壳体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塔板采用筛孔型塔板,所述轴向塔板采用舌型塔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底雪彪,何勇,李钊,张皓文,苏忠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