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75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排水渠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夯土层,夯土层的顶侧设置有沟槽,沟槽的内侧底部铺设有固土网,固土网的内侧设置有透水盲沟,透水盲沟的内侧设置有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沉积槽,沉积槽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吸泥管,吸泥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管接头,固土网的内侧设置有多个T型固定轴,T型固定轴的一端贯穿固土网并延伸至夯土层内,沟槽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填土层,夯土层与填土层的顶侧均铺设有地砖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利于雨水逐级向下渗透进入大地的地下水系统,有效过滤并去除雨水中的杂质,且方便定时清理沟渠内的淤泥,使用寿命长,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排水渠
,尤其涉及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在我国城市中,容易出现暴雨引起城市道路积水,影响居民的外出。在我国人行道路中设计中,一般采用道路盲沟、管廊将城市的雨水通过管渠将水排走处理。经检索,授权公告号为CN2099240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有人行路面、排水沟筛盖、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透水盲沟、透水土工布层;人行路面的正中央处设置有一条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为一块块无沙透水混凝土一体浇筑形成的梯形排水沟结构,通过混凝土无缝拼接成的水渠排水沟;排水沟筛盖紧靠的卡设在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上;透水盲沟设置在人行路面下的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为外围的砾石填充成的矩形排水沟结构;该设计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建造便宜,维修、清理方便,不易积水。但是,现有的排水渠渗透效果比较差,不易将雨水逐级渗透回收至地下水系统中,且排水渠内淤泥不便集中清理,清淤难度比较大,有必要对此作出改进设计,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夯土层,所述夯土层的顶侧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的内侧底部铺设有固土网,所述固土网的内侧设置有透水盲沟,所述透水盲沟的内侧设置有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所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沉积槽,所述沉积槽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吸泥管,所述吸泥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管接头,所述固土网的内侧设置有多个T型固定轴,所述T型固定轴的一端贯穿固土网并延伸至夯土层内。优选的,所述沟槽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填土层,所述夯土层与填土层的顶侧均铺设有地砖层,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搭建完毕后,再在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外侧填放泥土形成填土层,利于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成型,且方便铺设地砖以形成地砖层。优选的,所述吸泥管接头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圆台型凸边,所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顶侧设置有排水沟筛盖,圆台型凸边的设置使得吸泥泵的吸泥管不易脱落。优选的,所述吸泥管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定位环,且定位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插杆的一端,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内侧,稳固吸泥管的位置。优选的,所述T型固定轴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倒刺,且多组倒刺均位于透水盲沟内,用以固定固土网的位置,降低水泥流失,使得路基内部不易塌陷。本技术所述的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在雨天时,大部分的雨水通过排水沟筛盖进入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内,少部分雨水依次渗透进入到地砖层、填土层、透水盲沟和深处的夯土层内,雨水便可在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内流动,雨水中夹杂的泥土等杂物逐渐沉积到沉积槽内;本技术所述的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内的雨水可逐渐渗透至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的外侧并进入到透水盲沟内,然后雨水便可渗透至沟槽下方的夯土层内,便可进入地下水循环系统,打开排水沟筛盖,将吸泥泵的吸泥端对接到吸泥管接头上,启动吸泥泵,便可定期清理沉积槽内的淤泥;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利于雨水逐级向下渗透进入大地的地下水系统,有效过滤并去除雨水中的杂质,且方便定时清理沟渠内的淤泥,使用寿命长,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的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夯土层;2、沟槽;3、固土网;4、透水盲沟;5、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6、排水沟筛盖;7、沉积槽;8、吸泥管;9、吸泥管接头;10、T型固定轴;11、倒刺;12、圆台型凸边;13、定位环;14、填土层;15、地砖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夯土层1,夯土层1的顶侧设置有沟槽2,沟槽2的内侧底部铺设有固土网3,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透水盲沟4,透水盲沟4的内侧设置有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沉积槽7,沉积槽7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吸泥管8,吸泥管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管接头9,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多个T型固定轴10,T型固定轴10的一端贯穿固土网3并延伸至夯土层1内。本技术中,沟槽2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填土层14,夯土层1与填土层14的顶侧均铺设有地砖层15,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搭建完毕后,再在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外侧填放泥土形成填土层14,利于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成型,且方便铺设地砖以形成地砖层15。本技术中,吸泥管接头9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圆台型凸边12,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顶侧设置有排水沟筛盖6,圆台型凸边12的设置使得吸泥泵的吸泥管不易脱落。本技术中,吸泥管8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定位环13,且定位环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插杆的一端,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内侧,稳固吸泥管8的位置。本技术中,T型固定轴10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倒刺11,且多组倒刺11均位于透水盲沟4内,用以固定固土网3的位置,降低水泥流失,使得路基内部不易塌陷。本技术中,在下雨时,大部分的雨水通过排水沟筛盖6进入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内,少部分雨水依次渗透进入到地砖层15、填土层14、透水盲沟4和深处的夯土层1内,雨水便可在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内流动,雨水中夹杂的泥土等杂物逐渐沉积到沉积槽7内,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内的雨水可逐渐渗透至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外侧并进入到透水盲沟4内,然后雨水便可渗透至沟槽2下方的夯土层1内,便可进入地下水循环系统,打开排水沟筛盖6,将吸泥泵的吸泥端对接到吸泥管接头9上,启动吸泥泵,便可定期清理沉积槽7内的淤泥。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夯土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土层(1)的顶侧设置有沟槽(2),所述沟槽(2)的内侧底部铺设有固土网(3),所述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透水盲沟(4),所述透水盲沟(4)的内侧设置有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所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沉积槽(7),所述沉积槽(7)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吸泥管(8),所述吸泥管(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管接头(9),所述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多个T型固定轴(10),所述T型固定轴(10)的一端贯穿固土网(3)并延伸至夯土层(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包括夯土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土层(1)的顶侧设置有沟槽(2),所述沟槽(2)的内侧底部铺设有固土网(3),所述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透水盲沟(4),所述透水盲沟(4)的内侧设置有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所述无沙透水混凝土渠体(5)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沉积槽(7),所述沉积槽(7)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吸泥管(8),所述吸泥管(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泥管接头(9),所述固土网(3)的内侧设置有多个T型固定轴(10),所述T型固定轴(10)的一端贯穿固土网(3)并延伸至夯土层(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沙混凝土排水渠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2)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填土层(14),所述夯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拜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