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129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包括上模座、凸模、凸模固定板、导柱、一号弹簧、压边圈、凹模、拉延筋、连接杆、带轮、皮带、保护罩和动力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将拉深模具置于机器上,机器带动模具的上模座上升,进而带动凸模和压边圈上升,然后将待拉深件放置在压边圈和凹模之间,随后机器带动上模座下降,进而带动凸模和压边圈下降,过程中通过动力部件带动连接杆转动,进而带动拉延筋上下移动,进而拉延筋伸出压边圈的高度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了对拉延筋高度的调节,进而能够更好的均衡待拉深件各部分的进料阻力,进儿调节材料的流动情况,进而增加待拉深件流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
本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的说是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
技术介绍
拉深成形上产中,尤其是像车上覆盖件等这样的大型工件的拉深工序中,往往会因为零件几何型面的不对称,使得板坯在成形时各处材料沿凹模口的流动速度不均衡,造成拉深后的工件局部间薄量大出现颈缩或者破裂,而有些部位则出现起皱、波纹等质量缺陷。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在压料面上控制对工件不同部位提供的进料阻力,即在需要材料多的部位相应的进料阻力小,而在需要材料少的部位相应的进料阻力大,从而平衡坯料在凹模口部的流动速度差异,进而提高零件成形质量,因此通过设置拉延筋来平衡坯料在凹模口部的流动速度差异。现有技术中拉延筋在压料面上大都是一体成形的,因此存在成形后拉延筋的高度与拉延筋压头的形状均无法改变的情况,并且在拉深的过程中不能跟随需要进行更改,进而无法将凹模口部的流动速度差异降低到最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本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拉延筋的高度无法调整和拉延筋压头形状无法改变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包括上模座、凸模、凸模固定板、导柱、一号弹簧、压边圈、凹模、拉延筋、连接杆、带轮、皮带、保护罩和动力模块;所述上模座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所述凸模;所述上模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用于将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上模座上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导柱;所述导柱贯穿所述上模座与所述凸模固定板;所述导柱与所述凸模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压边圈上;所述导柱上套设所述一号弹簧;所述一号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凸模固定板接触;所述一号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压边圈接触;所述压边圈上沿所述凹模模口形状均匀间隔设置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所述拉延筋;所述拉延筋上方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拉延筋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带轮;相邻的两个所述带轮通过所述皮带传动;所述拉延筋的上方设置所述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密封固定在所述压边圈上表面上;所述保护罩与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的上方设置所述动力模块;所述动力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拉延筋伸出所述压边圈的高度;所述压边圈下方设置所述凹模;所述凹模上表面对应所述拉延筋位置设置沉槽;所述沉槽深度大于所述拉延筋伸出的最大高度。工作时,将拉深模具置于机器上,进而机器带动模具的上模座上升,进而带动凸模和压边圈上升,然后将待拉深件放置在压边圈和凹模之间,随后机器带动上模座下降,进而带动凸模和压边圈下降,过程中拉延筋率先接触待拉深件,进而使得待拉深件向沉槽内变形,紧接着压边圈接触待拉深件,进而压紧待拉深件,机器带动上模座继续向下运动,进而凸模接触待拉深件,进而凸模带动待拉深件进入凹模,进而利用拉延筋来控制待拉深件流动的速度,通过动力部件带动连接杆转动,因为保护罩与连接杆之间为螺纹连接,进而带动拉延筋上下移动,进而拉延筋伸出压边圈的高度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了对拉延筋高度的调节,进而能够更好的均衡待拉深件各部分的进料阻力,进儿调节材料的流动情况,进而增加待拉深件流动的稳定性;通过将拉延筋制作成可更换式的,进而实现了拉延筋压头形状的调节,进而调节待拉深件的进料阻力,进而调节了材料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待拉深件流动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电机、一号连接轴、二号连接轴、二号弹簧和位移传感器;所述上模座上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与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所述一号连接轴的一端;所述一号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二号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二号弹簧贯穿所述上模座与所述凸模固定板;所述二号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号连接轴的一端;所述二号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二号连接轴与所述带轮之间设置所述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工作时,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带轮到保护罩上表面的距离,进而间接检测出拉延筋伸出压边圈的高度,进而位移传感器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控制器通过电信号发送指令给电机,进而控制电机转动,进而电机带动一号连接轴转动,进而一号连接轴带动二号弹簧转动,进而二号弹簧带动二号连接轴转动,进而二号连接轴带动连接杆转动,进而控制拉延筋伸出的高度,进而在待拉深件拉深的过程中,通过位移传感器实时检测拉延筋伸出的高度并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通过电信号发送指令给电机,进而电机转动控制拉延筋伸出的高度,进而实现在拉深的全过程中对拉延筋伸出的高度的调节,进而有利于调节的待拉深件的流动情况,进而增加待拉深件流动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二号弹簧上沿径向对应所述二号弹簧的起始端和结束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挡块;所述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二号弹簧上;所述一号连接轴和所述二号连接轴上均设置两个台阶面;两个所述台阶面之间形成挡面;所述二号弹簧的两端分别套在所述一号连接轴和所述二号连接轴上;所述挡块的侧壁与所述挡面接触;所述二号弹簧的起始端端面与结束端端面与所述挡面接触。工作时,通过在二号弹簧上设置挡块,一号连接轴和二号连接轴上均设置两个台阶面,两个所述台阶面之间形成挡面,进而使得挡块的侧壁与挡面接触,二号弹簧的起始端端面与结束端端面与挡面接触,进而在组装时只需直接将二号弹簧的两端套在一号连接轴和二号连接轴上即可,进而便于装配;同时因为挡块的侧壁与挡面的接触面、二号弹簧的起始端端面与结束端端面与挡面的接触面均靠近外圆柱面,进而受力方向与受力面垂直,进而通过一号连接轴、二号弹簧和二号连接轴的配合,进而使得电机输出的扭力更好的传递给连接杆。优选的,所述保护罩内设置钢球;所述钢球与所述保护罩顶部留有间隙。工作时,通过在保护罩内设置钢球,进而拉延筋两侧的钢球对拉延筋具有支撑作用,进而在拉延筋受力的过程中防止拉延筋向侧向弯曲变形,进而增加了拉延筋工作时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保护罩内通有润滑油。工作时,通过在保护罩内通有润滑油,进而润滑油附着在拉延筋的表面上,进而在拉延筋上下运动时进入通槽内,进而减小了通槽与拉延筋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有利于拉延筋的上下移动;过程中润滑油顺着拉延筋的表面向下流动至拉延筋底面,进而防止了拉延筋划伤待拉深件表面,进而提高了拉深件的质量;同时附着在连接杆上的润滑油进入连接杆与保护罩的螺纹连接处,进而减小了连接杆与保护罩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有利于连接杆带动拉延筋上下运动。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保护罩之间为梯形螺纹连接。工作时,通过将螺纹设置成梯形螺纹,因为梯形螺纹的工艺性好,牙根强度高,因此梯形螺纹的承受的力较好,进而提高了对拉延筋的支撑能力;又因为梯形螺纹的内外螺纹以锥面贴紧不易松动,进而保持连接杆停止转动后的位置,进而避免了连接杆因受到受到轴向上的力而发生位置变化,进而保证了拉延筋工作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中将拉深模具置于机器上,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凸模(2)、凸模固定板(21)、导柱(3)、一号弹簧(31)、压边圈(4)、凹模(5)、拉延筋(6)、连接杆(61)、带轮(62)、皮带(63)、保护罩(64)和动力模块(7);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所述凸模(2);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固定板(21);所述凸模固定板(21)用于将所述凸模(2)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上模座(1)上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导柱(3);所述导柱(3)贯穿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所述导柱(3)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滑动连接;所述导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压边圈(4)上;所述导柱(3)上套设所述一号弹簧(31);所述一号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接触;所述一号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压边圈(4)接触;所述压边圈(4)上沿所述凹模(5)模口形状均匀间隔设置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所述拉延筋(6);所述拉延筋(6)上方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61);所述连接杆(6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拉延筋(6)上;所述连接杆(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带轮(62);相邻的两个所述带轮(62)通过所述皮带(63)传动;所述拉延筋(6)的上方设置所述保护罩(64);所述保护罩(64)密封固定在所述压边圈(4)上表面上;所述保护罩(64)与所述连接杆(6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61)的上方设置所述动力模块(7);所述动力模块(7)用于控制所述拉延筋(6)伸出所述压边圈(4)的高度;所述压边圈(4)下方设置所述凹模(5);所述凹模(5)上表面对应所述拉延筋(6)位置设置沉槽(51);所述沉槽(51)深度大于所述拉延筋(6)伸出的最大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凸模(2)、凸模固定板(21)、导柱(3)、一号弹簧(31)、压边圈(4)、凹模(5)、拉延筋(6)、连接杆(61)、带轮(62)、皮带(63)、保护罩(64)和动力模块(7);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所述凸模(2);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模固定板(21);所述凸模固定板(21)用于将所述凸模(2)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上模座(1)上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导柱(3);所述导柱(3)贯穿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所述导柱(3)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滑动连接;所述导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压边圈(4)上;所述导柱(3)上套设所述一号弹簧(31);所述一号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凸模固定板(21)接触;所述一号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压边圈(4)接触;所述压边圈(4)上沿所述凹模(5)模口形状均匀间隔设置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所述拉延筋(6);所述拉延筋(6)上方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61);所述连接杆(6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拉延筋(6)上;所述连接杆(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带轮(62);相邻的两个所述带轮(62)通过所述皮带(63)传动;所述拉延筋(6)的上方设置所述保护罩(64);所述保护罩(64)密封固定在所述压边圈(4)上表面上;所述保护罩(64)与所述连接杆(6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61)的上方设置所述动力模块(7);所述动力模块(7)用于控制所述拉延筋(6)伸出所述压边圈(4)的高度;所述压边圈(4)下方设置所述凹模(5);所述凹模(5)上表面对应所述拉延筋(6)位置设置沉槽(51);所述沉槽(51)深度大于所述拉延筋(6)伸出的最大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延筋高度可调的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钦生肖全何俊陈宗祥刘德睿骆传辉李硕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