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振分束棱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933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偏振分束棱镜,包含一片两光学面相互平行的双折射晶体薄片,其中双折射晶体薄片位于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和一个三角形形状的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之间,双折射晶体薄片的相互平行的两光学面同时平行于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一个光学面和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斜光学面,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与双折射晶体薄片相互平行的光学面与光入射面的夹角θ使入射光在双折射晶体薄片面上的入射角θ′>全反射临界角θ↓[0],当n↓[e]>n↓[o]时,θ↓[0]=arcsin(n↓[o]/n↓[e]),当n↓[o]>n↓[e]时,θ↓[0]=arcsin(n↓[e]/n↓[o]),该偏振分束棱镜的输出光为两路偏振光且光路相互平行,采用以上结构,相互平行输出的o光和e光可分开较大距离,可用于较大尺寸的分束棱镜,可获得较高消光比的相互平行输出的o光和e光。(*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输出光路相互平行的e光和o光偏振分束棱镜。技术背景 在常规偏振光学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常通过两种常见方法将一束光分解 为相互平行o光和e光。如图1所示,利用双折射晶体的work-off角,使o光和e光分开。问题是目前存在的最 大折射率差值的双折射晶体,如钒酸钇和金红石,work-off角约6° ,相当于10mm长的晶体, o光和e光分离仅lmm。这样,对大光斑如10mm直径,则需100咖长晶体才能分开,这显然 是一种不太现实方法。如图2所示,采用双PBS (偏振分光棱镜),这样可较轻松分开较大距离,但由于采用镀 膜产生分成偏振分光,其消光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较轻松将相互平行输出的o光和e光分 开较大距离并获得较髙消光比,且成本较低的偏振分束棱镜。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的结构是将一片两光学面相互平行的双折射晶体薄片 设置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和一个三角形形状的下光学玻璃或晶体 棱镜之间,双折射晶体薄片的相互平行的两光学面同时平行于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一个 光学面和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斜光学面,这三个光学元件相互平行的光学面通过光胶相 互粘结,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光轴方向为除入射光线方向的任意方向;该上、下光学玻璃或 晶体棱镜的折射率n近似等于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e光折射率ru和o光折射率n。中的最大值; 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与双折射晶体薄片相互平行的光学面与光入射面的夹角e使入射光在 双折射晶体薄片面上的入射角0 '〉全反射临界角e。,当ru〉n。时, -arcsin (仏/仏), 当n。〉ne时,-。=arcsin(/7e / "。);该偏振分束棱镜的输出光为两路偏振光且光路相互平行°以n。〉ru为例,此时sin0。, 6 > e。,相对双折射晶体薄片为e光的分量在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内被两次全反射,而相对双折射晶体薄片为o光的分量则穿过双折射晶体 薄片,再通过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这样就可获得光路分离且相互平行的o光和e光。其中直线穿过的o光可以获得较高消光比,它同,射晶,片的最高消光比有相同数量级。 而n和n。可以较接近,但有一定差值时,部分o光则同e光被反射。由于o光的反射率为2,如设双折射晶体薄片的n。=l. 7301,光学玻璃材料的折射率n为1. 71,则o光的反射率为。.7301-U1、3.4X10—5。通过在众多光学材料中适当选择,可以使o光反射率-1.7301 + 1.71, 很小很小,从而使e光分量的消光比同样较高。因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相互平行输出的o光和e光可分开较大距离,可用于较大尺寸的分束棱镜;2、 可获得较高消光比的相互平行输出的o光和e光;3、 成本较低由于釆用双折射晶体薄片,同时采用较廉价的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整体成本较低。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 图1是本技术的现有技术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现有技术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5所示,本技术是将一片两光学面相互平行的双折 射晶体薄片2,设置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1和一个三角形形状的 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3之间,上、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折射率为n。上光学玻璃或晶 体棱镜1的光学面11 〃12, 13〃 14且13〃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光学面21〃下光学玻璃或晶 体棱镜的斜光学面32,这三个光学元件相互平行的光学面通过光胶相互粘结,形成输出光为 两路偏振光且光路相互平行的偏振分束棱镜。在这里,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与双折射晶体薄片相互平行的光学面与光入射面的夹角 0使入射光在双折射晶体薄片面上的入射角e ' >全反射临界角e 。,假设光在入射面上的入 射角为a,则0和9 '有如下关系a. 若光垂直器件入射面入射,即a =0,则0 ' = 0 ;b. 若光入射方向指向晶体薄片光学面,由于在入射面发生折射,所以<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c.若光入射方向背离晶体薄片光学面,同样在入射面发生折射,此时<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e光折射率rie和o光折射率n。为n。>ne,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1 光学面14与光学面11的夹角9》《o, sin^ ,相对双折射晶体薄片2为e光的分量在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1内被光学面M全反射,再被光学面13全反射,而相对双折射晶 体薄片2为o光的分量则穿过双折射晶体薄片2,再通过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3,这样就可 获得光路分离且相互平行的o光和e光。在图3、图4中,n"n。,其中图3所示的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光轴垂直于自身的光学平 面而图4所示的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光轴垂直于纸面。在图5中,上、下晶体棱镜1和3 为与双折射晶体薄片2相同的双折射晶体,这时o光和e光的消光比均达到双折射晶体本身 的最大消光比。图6 图9所示为ne〉n。的结构,该结构反射o光,透过e光。在图6 图8中,n&ne,其中图6所示的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光轴垂直于自身的光学平 面;而图7所示的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光轴平行于纸面;图8的双折射晶体薄^'的光轴与其自身光学平面呈夹角-,通过双折射晶体薄片2的e'光折射率^略小于"e且为角度f的函数,适当设计#角,可使"接近"/,即 '"n,以使e光更多透射,从而使被反射o光分量 消光比更高。在图9中,上、下晶体棱镜1和3为与双折射晶体薄片2相同的双折射晶体, 这时o光和e光的消光比均达到双折射晶体本身的最大消光比。本技术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光学面13可以不平行于双折射晶体2的光学面 14,即可作为高消光比单偏振光棱镜。权利要求1、一种偏振分束棱镜,包含一片两光学面相互平行的双折射晶体薄片,其特征在于双折射晶体薄片位于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和一个三角形形状的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之间,双折射晶体薄片的相互平行的两光学面同时平行于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一个光学面和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斜光学面,这三个光学元件相互平行的光学面通过光胶相互粘结;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光轴方向为除入射光线方向的任意方向;该上、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折射率n近似等于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e光折射率ne和O光折射率no中的最大值;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与双折射晶体薄片相互平行的光学面与光入射面的夹角θ≥θ0,若光垂直器件入射面入射,则θ=θ′;当ne>n0时,θ0=arcsin(no/ne),当no>ne时,θ0=arcsin(ne/no);该偏振分束棱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偏振分束棱镜,包含一片两光学面相互平行的双折射晶体薄片,其特征在于:双折射晶体薄片位于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和一个三角形形状的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之间,双折射晶体薄片的相互平行的两光学面同时平行于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一个光学面和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斜光学面,这三个光学元件相互平行的光学面通过光胶相互粘结;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光轴方向为除入射光线方向的任意方向;该上、下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的折射率n近似等于该双折射晶体薄片的e光折射率n↓[e]和O光折射率n↓[o]中的最大值;上光学玻璃或晶体棱镜与双折射晶体薄片相互平行的光学面与光入射面的夹角θ≥θ↓[0],若光垂直器件入射面入射,则θ=θ′;当ne>n↓[o]时,θ↓[0]=arcsin(n↓[o]/n↓[e]),当n↓[o]>ne时,θ↓[0]=arcsin(n↓[e]/n↓[o]);该偏振分束棱镜的输出光为两路偏振光且光路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砺胡豪成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