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205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其包括:前盖、后盖、连接板、导引驱动模块、及镜头模块。该前盖及后盖分别固接在该连接板的上,内部形成两互通的容置空间,通过至少一导引杆将其容置空间内的至少一镜群相互串接并固定在该前盖与该后盖之间。该镜头模块包括至少一镜群,该镜群的承载座上设有镜头承座供镜头组螺合固定其上,且在承载座四个侧边设有一永久磁石。至少一驱动线圈缠绕在该前盖与该后盖内部周缘,并与该镜群上所对应的永久磁石保持一定距离。对该驱动线圈施以电流,该通电的线圈与该永久磁石之间将产生相互作用力,促使至少一镜群被推动沿着该导引杆轨进行线性运动产生位移。可以利用其中一该镜群设成自动对焦机构,使影像更为清晰。(*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特别涉及的是一种运用电流磁场为动力源的光学变焦镜头组上,且通过驱动线圈与设置在其至少一镜群上的永久磁石之间的电磁作用,来提供不同的镜群能在导引杆上做线性运动,使能达到变焦目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在现有摄影装置中所使用的机械传动式对焦机构90,其使用高成本的精密驱动组件91作为驱动设有镜头组92的承载座93的动力来源(例如步进马达、超音波马达、压电致动器等等)以及相当多的传动组件。不仅使得机械架构复杂,而具有组装步骤繁琐不易、体积大还有成本高昂的缺陷,同时还有耗电量大的严重缺点。早期的照相技术非常复杂,必须仰赖人工测光、手动对焦、自助卷片,大量使用人力的结果,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特别是重要的场景,一旦错过就不再重来,摄影师的素质成为这个时期拍照的重要因素。随着50、60年代大幅度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相信自动化是未来世界的指标。先一步完成的自动测光技术和电动卷片机,充分指明了摄影技术确实有可能迈向自动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决定拍照的速率决定步骤的重点自动对焦系统,也成为当时各家相机制造商的指针研发项目。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益,传统专用摄影装置不仅不断的提高画质并朝着轻、薄、短、小的目标迈进,以便在适合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的新产品,而利用步进马达机械式带动的变焦镜头有着体积无法进一步减少的缺点,导致影响整体产品无法轻薄化的因素的一。在另一方面,业者运用电磁技术,运用VCM电子回授系统监控其线圈偏移量,来取代传统步进马达,更能进一步的减少驱动结构的体积。同时也针对各种不同功能产品进行整合,例如将摄影功能与行动通讯功能的手机结合、将摄影功能与个人数字助理(PDA)结合或是将摄影功能与笔记型计算机结合,令其具有更强大的视讯功能。因此,在共享同一电源供应装置的设计上,如何缩小体积以及降低成本还有如何降低电源的消耗,通过以在使用相同容量大小的电源供应装置时,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待机以及使用时间就成为业者所要研发改良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相较在前述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可具有更小型化、结构更简单、且更低耗电的功效。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主要是在一前盖与后盖内侧边方式缠绕一驱动线圈,并由一导引杆将至少一镜群及连接板分别卡固在该前盖与后盖之间。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当对驱动线圈施加电流时,由驱动线圈与永久冰石之间的磁力作用,可致使其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位移运动,进而带动各个镜群做一线性位移,且同时该导引杆并可提供导引位移方向的功能。如此一来,该导引驱动装置将可不必另外设置传统的步进马达,故可进一步减少组件数量、缩小体积、简化结构。本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利用组装在该前盖与该后盖、以及该连结板的一定位组件与组装在承载座上的永久磁石之间的吸力,当将两线圈的电流关闭,可以将镜群稳固吸附在特定位置,节省功率的消耗,达到省电的目的。本技术的第四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其中一镜群可为对焦镜头机构,可在各镜群间大幅位移变焦后,其中的一镜群内的对焦镜头机构可做除了变焦以外,更可进行细微幅度的对焦调整,达到使影像更清晰的目的。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是包括有一前盖、一后盖、一连接板、一导引驱动模块、及一镜头模块。该前盖及该后盖分别固接在该连接板的上,内部形成两互通的容置空间,且通过至少一导引杆将其容置空间内的至少一镜群相互串接并固定在该前盖与后盖之间。该镜头模块包括至少一镜群,其该镜群的一承载座上是设有一镜头承座可供一镜头组螺合固定其上,且在该承载座四个侧边设有一永久磁石。该驱动模块更包括有若干定位组件、一驱动线圈、以及一导引杆。该驱动线圈是包括有一第一驱动线圈与一第二驱动线圈分别缠绕在该前盖与该后盖内部周缘,并与各镜群的该承载座上的永久磁石保持一定适当距离。通过对该驱动线圈施以电流,该通电的线圈与该永久磁石之间将发生相互作用力,使至少一镜群被电磁力推动而沿着该导引杆移动至该定位组件所固定的位置。该定位组件是为一轭铁材料,可与该永久磁石相互吸引,在驱动线圈未通电时,亦可将镜群稳固吸附在定位组件所固定的特定位置,不仅能达到镜头定位的功能,且更节省电流功率的消耗,达到省电的目的。又另一较佳实施例,该镜头模块其中一镜群的镜头组可为一对焦镜头机构,并利用该对焦镜头机构上的驱动线圈带动一镜头组承座,可令一镜头组做更细微幅度的对焦调整,达到使影像更清晰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对焦镜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具有本技术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图3为本技术如图2所示的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驱动线圈绕线模式与永久磁石的相对位置立体图与前视图;图5为本技术如图5所示的驱动线圈与永久磁石的立体分解图;图6与图7分别为本技术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的对焦机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90-机械传动式对焦机构;91-驱动组件;92-镜头;93-承载座;10-前盖;11-开口端;12-螺纹导孔;13-固定座;14-凹座;20-后盖;21-开口端;22-开孔;23-固定座;24-凹座;30-连接板;31-通孔;32、33-固定座;34-导引孔;40-导引驱动模块;41a~41d-定位组件;42-驱动线圈;421-第一驱动线圈;422-第二驱动线圈;43-导引杆;50-镜头模块;51-第一镜群;511-第一镜头组;52-第二镜群;521-第一承载座;5211-第二镜头组承座;5212-磁石固定槽;5213-导引孔;522-第二镜头组;523-第一永久磁石;53-第三镜群;531-第二承载座;5311-第三镜头组承座;5312-磁石固定槽;5313-导引孔;532-第三镜头组;533-第二永久磁石;60-自动对焦机构;61-承载座;611-磁石固定槽;612~导引孔;62-镜头组承座;621~第三驱动线圈;63-对焦镜头组;64-永久磁石(第二永久磁石);65-减震机构;651-上盖;652-第一弹性组件;653-第二弹性组件;654-底座。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由驱动线圈与永久磁石之间的磁力作用,致使永久磁石产生移动的效果。当施加电流在驱动线圈后,其所感应出的电磁力若与永久磁石的磁力相吸时,将顺着导引杆往其中一方向移动;反的,施加反向电流在驱动线圈后,其所感应出的电磁力将与永久磁石的磁力互斥,此时可通动永久磁石将沿着导引杆往另一方向移动。根据此一现象,由于驱动线圈是分别组装在前盖与后盖内侧壁上,而永久磁石则设在承载座上,承载座将被驱动线圈所带动,达到移动承载座上所搭载的镜头组。通过前、后盖适当位置设有定位组件,使镜头组到达变焦距离位置时,能利用永久磁石与定位组件有相吸引的能力,进而将镜头组稳固的固定其上,并可切掉电流达到节省功率能的目的。更可将一承载座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中空前盖;    一中空后盖,结合在该前盖,并在前、后盖之间形成一内部容置空间;    一第一镜群,包括有一第一镜头组,其是固接在该前盖;    一第二镜群,其包括有一第一承载座、一第二镜头组、以及至少一第一永久磁石;以及    一第三镜群,其包括有一第二承载座、一第三镜头组、以及至少一第二永久磁石;其中,该第二及第三镜群中至少有一组镜群是置在该容置空间内;    一导引驱动模块,其包括有由导磁材料所构成的若干定位组件,各定位组件是分别固定在该前盖与该后盖内部的若干预定位置上;以及,    至少一驱动线圈,其是至少包括有一第一驱动线圈及一第二驱动线圈,该第一与第二驱动线圈是分别缠绕并定位在该前盖与该后盖的内部侧且分别对应在第一永久磁石与第二永久磁石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仁张吉龙游桓一
申请(专利权)人:力相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