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和使用该车辆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为保证电池包充放电效率高,需要有合适的工作温度,过高或高低都会对其性能以及车辆的续航能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当电池包温度过低时需要对电池包进行加热,以保证其具有合适的工作温度,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PTC加热器为电池包进行加热,采用散热器为电池包散热。但PTC加热器功率高,从而导致电能需求大,不利于电动车辆的续航,而散热器通常与车辆中其他待冷却设备的散热器共同布置在前舱中,由于前舱中散热器数量较多,前格栅处进气阻力增大,进气不足,电池包的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和使用该车辆热管理系统的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空调系统,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冷凝器、室内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以及电池包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室内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或经由通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空调系统,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39)、室内冷凝器(34)、室内蒸发器(27)、室外换热器(6)以及电池包换热器(28),所述压缩机(39)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入口连通或经由通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出口经由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或经由第二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入口选择性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空调系统,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39)、室内冷凝器(34)、室内蒸发器(27)、室外换热器(6)以及电池包换热器(28),所述压缩机(39)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入口连通或经由通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出口经由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或经由第二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入口连通,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入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压缩机(39)的出口连通,或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出口连通,或经由第三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出口连通,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出口选择性地经由第四节流支路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或经由所述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2)、第二三通阀(20)以及第三三通阀(36);
所述第一三通阀(2)的A口与所述压缩机(39)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2)的B口经由所述通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2)的C口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二三通阀(20)的A口与所述第三三通阀(36)的C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20)的B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20)的C口经由所述第二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三三通阀(36)的A口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所述第三三通阀(36)的B口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三通阀(35)、第五三通阀(32)以及第六三通阀(26);
所述第四三通阀(35)的A口与所述第一三通阀(2)的C口连通,所述第四三通阀(35)的B口与所述第六三通阀(26)的A口连通,所述第四三通阀(35)的C口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A口与所述室内冷凝器(34)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B口与所述第六三通阀(26)的B口连通,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C口经由所述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六三通阀(26)的C口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七三通阀(30)、第八三通阀(33)以及第九三通阀(22);
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A口经由所述第四节流支路与所述第八三通阀(33)的B口连通,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B口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C口经由所述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八三通阀(33)的A口与所述第三三通阀(36)的B口连通,所述第八三通阀(33)的C口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九三通阀(22)的A口经由所述第二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内蒸发器(27)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九三通阀(22)的B口与所述第二三通阀(20)的C口连通,所述第九三通阀(22)的C口经由所述第三节流支路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入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驱冷却系统和第一板式换热器(21),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同时设置在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和所述电驱冷却系统中,以使所述电驱冷却系统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换热;
所述电驱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液流路,所述第一冷却液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液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B口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六三通阀(26)的B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热泵系统还包括第十三通阀(23),所述第十三通阀(23)的A口与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B口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阀(23)的B口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制冷剂入口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阀(23)的C口与所述第六三通阀(26)的B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电控(15)、电机(16)以及水泵(14),所述水泵(14)的出口与所述电控(15)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控(15)的出口与所述电机(16)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机(16)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水泵(14)的入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冷却系统还包括第十一三通阀(18)和电驱散热器(13),所述第十一三通阀(18)的A口与所述电驱散热器(13)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十一三通阀(18)的B口与所述电机(16)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十一三通阀(18)的C口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电驱散热器(13)的出口与所述水泵(14)的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21)的冷却液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1)。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驱冷却系统和第二板式换热器(7),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同时设置在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和所述电驱冷却系统中,以使所述电驱冷却系统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换热;
所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七三通阀(30),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A口经由所述第四节流支路与所述压缩机(39)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B口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28)的出口连通;
所述电驱冷却系统包括第二冷却液流路,所述第二冷却液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液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C口和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C口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出口经由所述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十二三通阀(38)和第十三三通阀(3);
所述第十二三通阀(38)的A口与所述第十三三通阀(3)的C口连通,所述第十二三通阀(38)的B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入口连通,所述第十二三通阀(38)的C口与所述第五三通阀(32)的C口和所述第七三通阀(30)的C口连通;
所述第十三三通阀(3)的A口经由所述第一节流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6)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十三三通阀(3)的B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出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液流路上设置有电控(15)、电机(16)以及水泵(14),所述水泵(14)的出口与所述电控(15)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控(15)的出口与所述电机(16)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机(16)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7)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水泵(14)的入口连通。
1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凌和平,黄伟,熊永,宋淦,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