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11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包括第一透镜框、第二透镜框、弹簧、导引装置、旋转筒以及固定筒。第一、第二透镜框收容在旋转筒内,其上分别设有滑柱。旋转筒上设有凸柄、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每一凸缘均具有起始定位缘、终端定位缘及连接两定位缘的引导缘。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透镜框配合,以使其滑柱分别抵靠在旋转筒的第一、第二凸缘上。导引装置引导第一、第二透镜框沿光轴直线移动。固定筒套设在旋转筒的外部,其上设有供旋转筒的凸柄穿过的导向槽,沿导向槽拨动凸柄而转动旋转筒,从而带动第一、第二透镜框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由于该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组件数量少,因而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容易、成本低廉。(*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焦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较薄电子装置的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摄像头、简易数码相机、具有拍照或录像功能的移动电话等较薄电子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内置成像模组的较薄电子装置因其自身厚度的限制,要求其携带的变焦机构的结构尽可能简单,体积尽可能小,以适应这类装置低架构的发展趋势。2002年4月9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369,956号揭示了一种两群式变焦镜头的变焦机构,其中包括多个旋转筒与多个直线运动筒,两群透镜单元分别与不同的直线运动筒连接,旋转筒带动直线运动筒沿光轴方向移动以改变透镜单元的相对位置。该变焦镜头的变焦机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装配繁琐且成本较高,不适于应用到内置有成像模组的较薄电子装置内。2004年5月25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741,400号揭示了另一种两群式变焦镜头的变焦机构,其具有两个透镜框、连接两透镜框的弹簧及一凸轮筒。其中一透镜框上设有驱动杆及沿光轴方向延伸的长槽,另一透镜框上设有与长槽配合的凸起,凸轮筒上设有与驱动杆相对应的定位齿。变焦时,调节驱动杆与定位齿的配合位置以转动设有该驱动杆的透镜框,该透镜框与弹簧一起带动另一透镜框一同绕光轴转动,该两透镜框上还分别设有凸轮跟随件,与凸轮筒内的相应凸轮轨道配合,故,该两透镜框转动的同时沿光轴移动,以改变两透镜单元间的距离。但由于该变焦机构通过设有长槽以及驱动杆的透镜框与设有定位齿的凸轮筒之间的相对运动而移动两透镜单元,因而其变焦过程仍较复杂,体积亦相对较大,故该变焦镜头的变焦机构仍难以应用在内置有成像模组的较薄电子装置内。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机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容易、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其包括第一透镜框、第二透镜框、弹簧、导引装置、旋转筒以及固定筒。第一透镜框上固定有一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的中心确定一光轴,且该第一透镜框设有第一滑柱。第二透镜框上也固定有一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的中心位于所述光轴上,且该第二透镜框设有第二滑柱。旋转筒收容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且其中心轴与所述光轴同轴,旋转筒上设有凸柄、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每一凸缘均至少具有起始定位缘、终端定位缘及引导缘,起始定位缘及终端定位缘是沿垂直光轴开设在旋转筒筒壁上,且沿圆周方向及轴向均错开一定间距,引导缘连接起始定位缘及终端定位缘。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配合,以使第一滑柱抵靠在旋转筒的第一凸缘,使第二滑柱抵靠在旋转筒的第二凸缘。导引装置引导所述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沿光轴直线移动。固定筒套设在旋转筒外部,其上设有沿圆周方向及径向延伸的导向槽,以供旋转筒的凸柄穿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拨动凸柄使旋转筒转动,旋转筒的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以及弹簧带动第一透镜框与第二透镜框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变焦,减少组件数量、降低变焦控制难度,进而使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容易、成本低廉。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的简要说明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2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拆去固定筒后且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拆去固定筒后且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固定筒的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的立体组合图。图10是图9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拆去固定筒后且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图12是图9所示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拆去固定筒后且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应当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及图2,图1、图2揭示本技术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100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100包括固定筒110、第一透镜框120、弹簧130、旋转筒140以及第二透镜框150。其中,第一透镜框120确定一光轴O,固定筒110、旋转筒140以及第二透镜框150的中心均位于该光轴O上。旋转筒140的筒壁围成一中空的通道,以容纳第一透镜框120与第二透镜框150。筒壁的外壁上设有一凸柄141,凸柄141既可与旋转筒140一体成型,也可为一单独部件而固定在旋转筒140上,在本实施例中,凸柄141为一单独部件。筒壁的前后两端分别切除一部分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第一凸缘142与第二凸缘143。其中,第一凸缘142包括第一起始定位缘145、第一终端定位缘146及第一引导缘144;第一起始定位缘145及第一终端定位缘146沿垂直光轴O开设而成,且沿圆周方向及光轴方向均错开间距地布置,第一引导缘144连接第一起始定位缘145及第一终端定位缘146。第二凸缘143与第一凸缘142相似,具有第二起始定位缘148、第二终端定位缘149及连接其间的第二引导缘147。第一、二起始定位缘145、148确定第一透镜框120及第二透镜框150的第一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二终端定位缘146、149确定第一透镜框120及第二透镜框150的第二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二引导缘144、147分别引导第一透镜框120及第二透镜框150由一位置移向另一位置。固定筒110的筒壁也围成一中空的通道,以容纳旋转筒140。固定筒110的筒壁上开设有一沿圆周方向及径向延伸的导向槽111,供旋转筒140上的凸柄141穿过,沿导向槽111拨动凸柄141可转动旋转筒140。固定筒110的一端向中心凸伸出肩部112,其可作为一透镜框,用以固定透镜113,而不需再单独设置固定透镜113的透镜框,因而简化了变焦机构的整体结构。第一透镜框120与第二透镜框150上分别固定有透镜121、151,且第一透镜框120上凸伸有第一滑柱122,第一滑柱122沿第一凸缘142滑动,第二透镜框上凸伸有第二滑柱152,第二滑柱152沿第二凸缘143滑动。为使两滑柱122、152分别与其相应的凸缘142、143抵接,第一透镜框120与第二透镜框150之间固定一拉伸弹簧130。当第一透镜框120及第二透镜框150处于第一位置时,如图3及图4所示,弹簧130已具有预置弹力,以使两滑柱122、152分别抵压起始定位缘145、148;拨动凸柄141使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包括第一透镜框、第二透镜框、弹簧、导引装置、旋转筒及固定筒,其中,第一透镜框上固定有一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的中心确定一光轴,且该第一透镜框设有第一滑柱;第二透镜框上也固定有一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的中心位于所述光轴上,且该第二透镜框设有第二滑柱;固定筒套设在旋转筒的外部,且旋转筒及固定筒的中心轴与所述光轴同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均收容在旋转筒内;所述旋转筒上设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每一凸缘均至少具有起始定位缘、终端定位缘及引导 缘,起始定位缘及终端定位缘是沿垂直光轴开设在旋转筒筒壁上,且沿圆周方向及轴向均错开一定间距,引导缘连接起始定位缘及终端定位缘;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配合,使第一滑柱抵靠在旋转筒的第一凸缘上,使第二滑柱抵靠在旋转筒的第二凸缘上;所述导引装置引导所述第一透镜框及第二透镜框沿光轴直线移动;所述固定筒上设有沿圆周方向及径向延伸的导向槽;且该镜头模组的变焦机构还包括一凸柄,凸柄固定在旋转筒上并穿出固定筒的导向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慧伦张国文
申请(专利权)人:矽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