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及动力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624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和动力电池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包括加热膜、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于加热膜的一端设有连接导线,相对于与加热膜连接的一端,于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设有接口插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接连接并形成有嵌装加热膜的安装部,且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有用于构成加热膜定位的定位部,并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构造有供连接导线通过的线束过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通过设置的安装部和定位部,可有效防止加热膜的偏移和滑动,从而可有效提高加热膜的固定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包
,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的动力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动力电池的产量日益增大。作为动力电池首选的锂离子电池,因其在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活性物质的活性降低,制约着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能力。因此,通常在低温0℃以下不允许锂电池充电,且当前市面上的动力电池都做有低温加热功能,以通过控制加热策略对锂离子电芯表面进行加热,实现升温。目前市场上动力锂电池加热膜的固定方式多为采用胶体粘到模块表面,或夹嵌在模组的电池模块中间。这种方式下,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和车辆续驶里程的增加,动力电池内部模组、模块及其他各个部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松动,那么这种粘接或夹嵌的固定方式就会存在加热膜结构偏移、表面擦伤划伤等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以可便于提高加热膜的固定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包括:加热膜,于所述加热膜的一端设有连接导线,相对于与所述加热膜连接的一端,于所述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设有接口插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对接连接并形成有嵌装所述加热膜的安装部,且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构成所述加热膜于外部构件上定位的定位部,并于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上构造有供所述连接导线通过的线束过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布置于所述加热膜两端的呈匚形的框架,所述安装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的安装槽,所述加热膜的边缘插装定位于所述安装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为构造于所述框架的内侧面上的U形槽。进一步的,所述线束过孔成型于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线束过孔的纵截面呈U形。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包括构造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的定位销,对应于所述定位销,于所述外部构件上构造有定位孔,因所述定位销于所述定位孔的安装,可构成所述加热膜于所述安装部上的定位。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膜包括集成有线束的加热膜片,所述连接导线为设于所述加热膜片端面上的两个,且所述接口插件的数量匹配于所述连接导线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膜片为PI加热膜或硅胶加热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通过设置的安装部,以便于对加热膜的安装,通过设置的定位部,可对加热膜进行有效定位,设置的线束过孔,以有利于连接导线的引出,本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设计巧妙,且可有效防止加热膜的偏移和滑动,从而可有效提高加热膜的固定效果,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2)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便于为加热膜提供固定连接的基础,设置的安装槽,以便于加热膜的边缘插装安装。(3)安装槽为构造于框架内侧面上的U形槽,结构较简单,便于加工制造。(4)通过设置的定位销和定位孔的插装定位,从而有利于加热膜于安装部上的定位。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于所述电池模组上装设有如上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本技术的动力电池包与如上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装配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加热膜,10-加热膜片,11-连接导线,12-接口插件;2-第一支架,21-安装槽,22-线束过孔,23-定位销;3-第二支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其一种示例性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包括:加热膜1、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其中,于加热膜1的一端设有连接导线11,相对于与加热膜1连接的一端,于连接导线11的另一端设有接口插件12,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对接连接并形成有嵌装加热膜1的安装部,以便于加热膜1的安装,且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设有构成加热膜1于外部构件上定位的定位部,以可有效对加热膜1进行定位,并于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上构造有供连接导线11通过的线束过孔22,以利于连接导线11的引出。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的加热膜1如图3所示,该加热膜1包括集成有线束的加热膜片10,连接导线11为设于加热膜片10端面上的两个,且接口插件12的数量匹配于连接导线11设置。其中,加热膜片10为PI加热膜1或硅胶加热膜1等。由图1、图2结合图4至图7所示,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为布置于加热膜1两端的呈匚形的框架,安装部为形成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的安装槽21,加热膜1的边缘插装定位于安装槽21内。具体的,安装槽21为构造于框架的内侧面上的U形槽。形成于第一支架2上的U形槽和形成于第二支架3上的U形槽,因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对接,使得U形槽包覆在加热膜1的四周边缘,也即是加热膜1的各边缘可嵌装于U形槽内,从而可对加热膜1进行固定。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线束过孔22成型于第一支架2上,且线束过孔22的纵截面呈U形。从而可便于连接导线11从线束过孔22中引出。前述的定位部包括构造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的定位销23,该定位销23设置在形成有安装槽21的相对侧面上,具体位置设置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边角处,对应于定位销23,于外部构件上构造有定位孔,因定位销23于定位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加热膜(1),于所述加热膜(1)的一端设有连接导线(11),相对于与所述加热膜(1)连接的一端,于所述连接导线(11)的另一端设有接口插件(12);/n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对接连接并形成有嵌装所述加热膜(1)的安装部,且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上设有构成所述加热膜(1)于外部构件上定位的定位部,并于所述第一支架(2)或所述第二支架(3)上构造有供所述连接导线(11)通过的线束过孔(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膜(1),于所述加热膜(1)的一端设有连接导线(11),相对于与所述加热膜(1)连接的一端,于所述连接导线(11)的另一端设有接口插件(12);
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对接连接并形成有嵌装所述加热膜(1)的安装部,且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上设有构成所述加热膜(1)于外部构件上定位的定位部,并于所述第一支架(2)或所述第二支架(3)上构造有供所述连接导线(11)通过的线束过孔(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为布置于所述加热膜(1)两端的呈匚形的框架,所述安装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所述第二支架(3)上的安装槽(21),所述加热膜(1)的边缘插装定位于所述安装槽(2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1)为构造于所述框架的内侧面上的U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锋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