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加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9604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加热系统通过设置于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用于在所述电池中对应的两个电芯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加热膜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从而实现在不影响电池的加热速率的情况下,对电池均匀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加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加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多数人对新能源汽车还是抱有观望态度,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由于,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在低温的情况下,会对电池的寿命产生危害,同时会影响电池容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目前,为了保障新能源汽车行驶中的电池温度,通常会采用加热膜加热的方法。现有技术中,通过加热膜对电池进行加热的过程,通常会出现对电池加热不均匀的情况。许多厂家在面对电池加热不均匀的情况,采用的解决方案为降低加热膜的功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池内部的热平衡,但这样会明显的影响电池的加热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加热系统,在不影响电池的加热速率的情况下,对电池均匀加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所述电池加热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用于在所述电池中对应的两个电芯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加热膜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可选的,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均包括: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加热电阻丝层和第二绝缘层;其中:所述双面胶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电芯中的第一个电芯相接触;<br>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双面胶层的下表面,用于将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与所述第一个电芯隔离;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下表面,用于对所述第一个电芯进行加热;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加热电阻丝层的下表面,用于将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电芯中的第二个电芯隔离;其中,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下表面,所述隔热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个电芯相接触。可选的,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还包括: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在所述加热膜的凸出位置;其中,所述加热膜的凸出位置为所述加热膜的边缘,且与加热膜正负极出线位置的距离大于预设阈值;所述凸出位置的电阻丝与所述加热电阻丝层的加热电阻丝功率密度一致。可选的,所述电池中包括至少3个电芯,所述每相邻的两个电池中设置的加热膜中的隔热层,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电芯中偏向中间位置的电芯相接触。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熔断器、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电池管理单元;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熔断器串联成支路,所述支路的一端接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公共端连接加热膜的正极或负极,所述加热膜未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公共端的一极接入电源;所述电池管理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未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是否出现故障;若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未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出现故障,所述电池管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闭合。可选的,所述电池管理单元执行监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未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是否出现故障时,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未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的断开状态下,检测所述温度传感器发出的温度信号是否降低;若所述温度传感器发出的温度信号中的温度没有降低,则说明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中未与所述加热膜并联的开关出现故障。可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质、导热系数和厚度中至少一种或任意组合相一致。可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将温度信号发送给电池管理单元。由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中,本申请中通过设置于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用于在电池中对应的两个电芯进行加热;其中,加热膜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隔热层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从而实现在不影响电池的加热速率的情况下,对电池均匀加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电阻丝层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加热过程中的仿真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电池加热系统加热过程中的仿真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加热系统,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所述电池加热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设置于电池中的相邻的电芯101和电芯104之间的加热膜102,用于对电池中的对应的电芯101和电芯104进行加热。其中,加热膜102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103,隔热层103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隔热层103属于加热膜102。需要说明的是,电芯101和电芯104可以是方形的电芯模组,与加热膜102的形状、大小相一致。具体的,在加热膜102的最外围增加了隔热层103后,加热膜102在向电芯101和电芯104的热传导速率发生了变化,加热膜102向原来温度较高的一侧的热传导速度将会减慢;同时,加热膜102本体的温度会比没有隔热层103之前的温度高一些,因此,原来温度较低的一侧的温度也会稍有提升。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加热膜102的厚度可以为1.3mm,加热膜102的导热系数可以为0.35W/m.K,隔热层103的厚度可以为0.8mm,隔热层103的的导热系数可以为0.0345W/m.K。其中,隔热层103的材质需要耐高温(90℃)、耐腐蚀、绝缘(500MΩ)和长寿命(8年以上),可以使用氯丁橡胶发泡材料(CR泡棉)进行制造。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电芯,以及电芯不同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加热膜与隔热层的搭配方式。可选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加热膜102具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双面胶层201、第一绝缘层202、加热电阻丝层203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所述电池加热系统,包括:/n设置于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用于在所述电池中对应的两个电芯进行加热;/n其中,所述加热膜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n所述隔热层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两个电芯;所述电池加热系统,包括:
设置于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用于在所述电池中对应的两个电芯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加热膜的最外围的一面包括隔热层;
所述隔热层用于降低电池加热过程中的温差。


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的加热膜,均包括:
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加热电阻丝层和第二绝缘层;其中:
所述双面胶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电芯中的第一个电芯相接触;
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双面胶层的下表面,用于将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与所述第一个电芯隔离;
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下表面,用于对所述第一个电芯进行加热;
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加热电阻丝层的下表面,用于将所述加热电阻丝层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电芯中的第二个电芯隔离;
其中,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下表面,所述隔热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个电芯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感应器;
所述温度感应器在所述加热膜的凸出位置;其中,所述加热膜的凸出位置为所述加热膜的边缘,且与加热膜正负极出线位置的距离大于预设阈值;
所述凸出位置的电阻丝与所述加热电阻丝层的加热电阻丝功率密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中包括至少3个电芯,所述每相邻的两个电池中设置的加热膜中的隔热层,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孟黄河刘进程牛满岗米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